一种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6051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成组结构,所述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包括尾部护套、电芯、中间护套、连接片、前部护套、防护板、耳板、前面板总成、采样线束、汇流排、隔板,尾部护套位于整个电池模块尾部,尾部护套的前方依次叠加电芯、中间护套、前部护套;连接片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左、右侧,防护板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上、下方;隔板插在隔板卡槽内,与中间护套相连;汇流排平放于电芯正/负极,采样线束末端位于汇流排上方与汇流排相连,采样线束中间段通过理线槽与中间护套相连;前面板总成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前端,耳板位于前面板总成两侧,通过螺钉将耳板、前面板总成与前部护套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极高的成组效率,具有风冷、水冷的可兼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块成组结构
本技术属于锂电池
,涉及一种电池模块成组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池模块成组方式为将电芯进行初步成组后,再用更大尺寸的外壳将其他组件及初步成组的电芯再次成组。因此存在以下缺陷:1、嵌套的成组方式增加了装配的复杂程度。2、散热通道设计不合理,散热效率低。3、同一种结构风冷、水冷无法兼容,限制了电池模块的升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成组结构。该便捷的电池成组方式具有极高的成组效率,独立固定电芯使结构更加稳定、可靠,散热散热通道高效合理,具有风冷、水冷的可兼容性。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包括尾部护套、电芯、中间护套、连接片、前部护套、防护板、耳板、前面板总成、采样线束、汇流排、隔板,其中:所述尾部护套位于整个电池模块尾部;所述尾部护套的内部设置有电芯槽,左右两侧护边上设置有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尾部护套的外部上下端设置有尾部护套避空槽;所述中间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内腔,左右两侧护边上设置有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和尾部护套避空槽,中间护套的上端设置有隔板卡槽、汇流排定位柱和理线槽;所述前部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前部护套电池槽;所述电芯的个数为若干个,每个电芯的外部均设置有一个中间护套;所述尾部护套的前方依次叠加电芯、中间护套、前部护套,靠近尾部护套的电芯安装于电芯槽中,靠近前部护套的电芯安装于前部护套电池槽中;所述连接片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左、右侧,依次嵌入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前部护套连接片卡槽,通过螺钉与前部护套、尾部护套相连;所述防护板为两个,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上、下方,防护板的尾部插入尾部护套避空槽中,通过螺钉与前部护套、尾部护套相连;所述隔板插在隔板卡槽内,与中间护套相连;所述汇流排平放于电芯正/负极,采样线束末端位于汇流排上方与汇流排相连,采样线束中间段通过理线槽与中间护套相连;所述前面板总成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前端,耳板位于前面板总成两侧,通过螺钉将耳板、前面板总成与前部护套相连。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实现了电池模块一次成组结构,实现了电池模块简洁、可靠的组装方式,实现了风冷、水冷兼容的散热结构,提供了一种高效、合理的散热通道结构,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于电池模块成组的结构。2、本技术对于电芯的成组方法具有新颖的设计,安装简单,同样,使电池模块的维护更加便捷,对于电芯散热方面具有极高的效率,并可拓展为水冷,使电池模块的安全性、稳定性更高,同时,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池模块成组结构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电池模块成组结构的组装图;图3为本技术尾部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间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前部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如图1-5所示,包括尾部护套1、电芯2、中间护套3、连接片4、前部护套5、防护板6、耳板7、前面板总成8、采样线束9、汇流排10、隔板11,其中:所述尾部护套1位于整个电池模块尾部;所述尾部护套1的内部设置有电芯槽1.1,左右两侧护边上设置有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1.4,左右两侧护边的上端设置有尾部护套定位柱1.2、尾部护套定位孔1.3,尾部护套1的外部上下端设置有尾部护套避空槽1.5;所述中间护套3的内部设置有内腔3.1,左右两侧护边上设置有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3.4和尾部护套避空槽1.5,左右两侧护边的上端设置有中间护套定位柱3.2、中间护套定位孔3.3,中间护套3的上端设置有隔板卡槽3.5、汇流排定位柱3.6和理线槽3.7;所述前部护套5的内部设置有前部护套电池槽5.1,左右两侧护边的上端设置有前部护套定位柱5.2、尾部护套定位孔5.3;所述电芯2的个数为若干个,每个电芯的外部均设置有一个中间护套3;所述尾部护套1的前方依次叠加电芯2及中间护套3,电芯全部摆放完毕后再叠加前部护套5,靠近尾部护套1的电芯安装于电芯槽1.1中,靠近前部护套5的电芯安装于前部护套电池槽5.1中,其间依靠电芯2插入电芯槽1.1和前部护套电池槽5.1形成连接;所述连接片4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左、右侧,依次嵌入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1.4、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3.4、前部护套连接片卡槽5.4,通过螺钉与前部护套5、尾部护套1相连;所述防护板6为两个,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上、下方,其中上方防护板内侧铺设耐高温绝缘材料,防护板6的尾部插入尾部护套避空槽1.5中,通过螺钉与前部护套5、尾部护套1相连;所述隔板11插在隔板卡槽3.5内,与中间护套3相连;所述汇流排10平放于电芯正/负极,采用激光焊接的方法将汇流排10与电芯2焊接在一起,采样线束9末端在对应的汇流排10上方,与汇流排10相连,采样线束9中间段通过理线槽3.7与中间护套3相连;所述前面板总成8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前端,耳板7位于前面板总成8两侧,通过螺钉将耳板7、前面板总成8与前部护套5相连。组装方法如下:(1)首先,将尾部护套1平放在托盘上,电芯槽1.1朝上,依次将电芯2、中间护套3按内腔3.1位置叠加装配,顶部将前部护套电池槽5.1装配封闭,其中,各层间依靠尾部护套定位柱1.2、尾部护套定位孔1.3、中间护套定位柱3.2、中间护套定位孔3.3、前部护套定位柱5.2、尾部护套定位孔5.3完成最终定位,如需加装水冷可垂直插入电芯间主散热通道。(2)将防护板6尾部插入尾部护套避空槽1.5,并用螺钉紧固。(3)连接片4嵌入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1.4、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3.4、前部护套连接片卡槽5.4,并用螺钉紧固。(4)将已安装防护板6侧朝下摆放模组,根据串并联方式,先在没有汇流排10遮挡的隔板卡槽3.5处插入隔板11,然后摆放汇流排10,通过汇流排定位柱3.6将其定位,使用激光将汇流排10与电芯2焊接在一起。(5)采样线束9铺设于理线槽3.7内,线束分支紧固于对应的汇流排10。(6)前面板总成8从电池模块前端推入,将汇流排10伸出的部分与前面板总成用螺钉紧固。(7)模组顶部再次加装防护板6,从后向前推入后用螺钉紧固。(8)耳板固定于模组前部两侧。本技术的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具有如下优点:1、中间护套在装入电芯后,电芯的模组内表面具有足够的散热通道。3、尾部护套、中间护套、前部护套间仅需定位柱定位,无需固定点连接。4、电池模组外侧无整体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包括尾部护套、电芯、中间护套、连接片、前部护套、防护板、耳板、前面板总成、采样线束、汇流排、隔板,其中:/n所述尾部护套位于整个电池模块尾部;/n所述尾部护套的内部设置有电芯槽,左右两侧护边上设置有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尾部护套的外部上下端设置有尾部护套避空槽;/n所述中间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内腔,左右两侧护边上设置有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和尾部护套避空槽,中间护套的上端设置有隔板卡槽、汇流排定位柱和理线槽;/n所述前部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前部护套电池槽;/n所述电芯的个数为若干个,每个电芯的外部均设置有一个中间护套;/n所述尾部护套的前方依次叠加电芯、中间护套、前部护套,靠近尾部护套的电芯安装于电芯槽中,靠近前部护套的电芯安装于前部护套电池槽中;/n所述连接片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左、右侧,依次嵌入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前部护套连接片卡槽,通过螺钉与前部护套、尾部护套相连;/n所述防护板为两个,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上、下方,防护板的尾部插入尾部护套避空槽中,通过螺钉与前部护套、尾部护套相连;/n所述隔板插在隔板卡槽内,与中间护套相连;/n所述汇流排平放于电芯正/负极,采样线束末端位于汇流排上方与汇流排相连,采样线束中间段通过理线槽与中间护套相连;/n所述前面板总成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前端,耳板位于前面板总成两侧,通过螺钉将耳板、前面板总成与前部护套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成组结构包括尾部护套、电芯、中间护套、连接片、前部护套、防护板、耳板、前面板总成、采样线束、汇流排、隔板,其中:
所述尾部护套位于整个电池模块尾部;
所述尾部护套的内部设置有电芯槽,左右两侧护边上设置有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尾部护套的外部上下端设置有尾部护套避空槽;
所述中间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内腔,左右两侧护边上设置有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和尾部护套避空槽,中间护套的上端设置有隔板卡槽、汇流排定位柱和理线槽;
所述前部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前部护套电池槽;
所述电芯的个数为若干个,每个电芯的外部均设置有一个中间护套;
所述尾部护套的前方依次叠加电芯、中间护套、前部护套,靠近尾部护套的电芯安装于电芯槽中,靠近前部护套的电芯安装于前部护套电池槽中;
所述连接片位于整个电池模块的左、右侧,依次嵌入尾部护套连接片卡槽、中间护套连接片卡槽、前部护套连接片卡槽,通过螺钉与前部护套、尾部护套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东年单辉张宏雷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光宇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