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5511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浸没式换热器。该浸没式换热器包括稀释槽、换热板片组、进液管线和出液管线,其中换热板片组安装在稀释槽中,换热板片组包括通过连通管线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换热板片内形成有用于流通流体的空腔,换热板片用于与稀释槽中的液体换热。进液管线与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中的第一个换热板片相连,用于向换热板片组通入流体。出液管线与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中的最后一个换热板片相连,用于从换热板片组将换热后的流体通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管束式换热结构,在相同成本的换热结构作用下,换热板片式的换热结构换热效率更高,而且不易结疤,清理和清洗也更加方便,减少了清理和清洗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浸没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浸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管束管道间接降温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冶炼等行业,并应用于拟薄水铝生产的降温工序。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管束管道间接降温使用于拟薄水铝石生产存在投资高,消耗高,产能低,而且不容易清理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浸没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浸没式换热器的不便于清理且经济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浸没式换热器,包括:稀释槽;换热板片组,安装在稀释槽中,换热板片组包括通过连通管线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换热板片内形成有用于流通流体的空腔,换热板片用于与稀释槽中的液体换热;进液管线,与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中的第一个换热板片相连,用于向换热板片组通入流体;出液管线,与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中的最后一个换热板片相连,用于从换热板片组将换热后的流体通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换热板片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换热板片等间距的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最上部的换热板片为多个换热板片中的第一个换热板片,位于最下部的换热板片为多个换热板片中的最后一个换热板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进液管线从稀释槽的顶部伸入稀释槽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液管线从稀释槽的顶部伸出稀释槽。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换热板片组为多组,多组换热板片组在稀释槽中间隔分布。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换热板片组为2组,每组换热板片包括4个换热板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稀释槽内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安装换热板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为设置在稀释槽的内壁上的托架。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管束式换热结构,在相同成本的换热结构作用下,换热板片式的换热结构换热效率更高,而且不易结疤,清理和清洗也更加方便,减少了清理和清洗费用。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浸没式换热器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浸没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图1是出了本技术的浸没式换热器的实施方式,该浸没式换热器包括稀释槽10、换热板片组20、进液管线30和出液管线40,其中换热板片组20安装在稀释槽10中,换热板片组20包括通过连通管线21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22,换热板片22内形成有用于流通流体的空腔,换热板片22用于与稀释槽10中的液体换热。进液管线30与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第一个换热板片22相连,用于向换热板片组20通入流体。出液管线40与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最后一个换热板片22相连,用于从换热板片组20将换热后的流体通出。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管束式换热结构,在相同成本的换热结构作用下,换热板片22式的换热结构换热效率更高,而且不易结疤,清理和清洗也更加方便,减少了清理和清洗费用。需要说明的,换热板片22采用碳钢材质加纳米涂层,相比较于无缝钢管管束式间接降温,该材质更不易结疤。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换热板片22包括热板片体221,在热板片体221内形成有流通流体的空腔,在热板片体221上设置有与进液管线30相连的进液口222,以及与出液管线40相连的出液口223。由于换热板片组20的内阻更小,可选的,进液管线30和出液管线40选用Φ100mm的管路,相较于原先的Φ150mm的管路管径缩小。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多个换热板片22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设置。这样,更加符合稀释槽10的深度方向,实现对稀释槽10内液体的充分降温。更为优选的,多个换热板片22等间距的设置,从而保证换热的均匀性。可选的,换热板片22之间采用50mm的管道相连接,换热板片22之间留有500mm间隙。在稀释槽10中温度较高的液体位于上部,温度较低的液体位于下部。因此,作为一种更为优秀的实施方式,位于最上部的换热板片22为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第一个换热板片22,位于最下部的换热板片22为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最后一个换热板片22。这样,可以让温度最低的换热板片22对应稀释槽10中换热需求最大的位置,让温度最高的换热板片22对应稀释槽10中换热需求最小的位置。更为优选的,如图1所示,进液管线30从稀释槽10的顶部伸入稀释槽10中。这样,可以便于使用者操作。同样的,出液管线40从稀释槽10的顶部伸出稀释槽10,也可以为了便于使用者操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换热板片组20为2组,每组换热板片22包括4个换热板片22。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换热板片组20也可以为更多组,更多组换热板片组20在稀释槽10中间隔分布,以达到能充分对稀释槽10中的液体进行换热为宜。更为优选的,稀释槽10内设置有固定部,在使用时,固定部用于安装换热板片22。可选的,固定部为设置在稀释槽10的内壁上的托架。通过托架安装换热板片22,更便于结疤的清理工作和故障排查。具体的,对应于上述的2组,每组4个换热板片22的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浸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稀释槽(10);/n换热板片组(20),安装在所述稀释槽(10)中,所述换热板片组(20)包括通过连通管线(21)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22),所述换热板片(22)内形成有用于流通流体的空腔,所述换热板片(22)用于与所述稀释槽(10)中的液体换热;/n进液管线(30),与依次相连的所述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第一个换热板片(22)相连,用于向所述换热板片组(20)通入流体;/n出液管线(40),与依次相连的所述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最后一个换热板片(22)相连,用于从所述换热板片组(20)将换热后的流体通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浸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稀释槽(10);
换热板片组(20),安装在所述稀释槽(10)中,所述换热板片组(20)包括通过连通管线(21)依次相连的多个换热板片(22),所述换热板片(22)内形成有用于流通流体的空腔,所述换热板片(22)用于与所述稀释槽(10)中的液体换热;
进液管线(30),与依次相连的所述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第一个换热板片(22)相连,用于向所述换热板片组(20)通入流体;
出液管线(40),与依次相连的所述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最后一个换热板片(22)相连,用于从所述换热板片组(20)将换热后的流体通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板片(22)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浸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板片(22)等间距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浸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部的所述换热板片(22)为所述多个换热板片(22)中的第一个换热板片(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士兵贾传宝
申请(专利权)人:河津市士诚联智机械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