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5457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金花茶制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包括发热腔、烘干腔和托盘,通过在托盘上设置四瓣梅花孔的方式,使金花茶的花托从四瓣梅花孔向下伸出,再通过下置发热腔的方式,使热风吹向四瓣梅花孔中的花托,避免热风直接吹拂保留有大部分营养价值的花朵,使花朵的皱缩程度减小以及减少花朵出现色泽褐变的情况,通过圆台结构的烘干腔,提高热风对靠近烘干腔顶面的金花茶的烘干效果,使烘干腔内的金花茶受热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
本技术涉及金花茶制作
,具体为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
技术介绍
金花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与茶、山茶、南山茶、油茶、茶梅等为孪生姐妹,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之一。金花茶由中国植物学家左景烈于1933年7月29日在广西防城县大菜乡阿池隘第一次发现。国外称之为神奇的东方魔茶,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金花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烘干,在使用热风风干的过程中,部分金花茶容易出现形状皱缩,并伴有色泽褐变,甚至出现营养成分流失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金花茶容易出现形状皱缩,并伴有色泽褐变,出现营养成分流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包括:发热腔,所述发热腔为中空的圆柱结构,所述发热腔顶面设置第一开口,所述发热腔的底面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上方设置有发热板,所述发热腔侧壁靠近所述底面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托盘,所述托盘设置有四瓣梅花孔,所述四瓣梅花孔用于放置金花茶;烘干腔,所述烘干腔为中空的圆台结构,所述烘干腔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烘干腔下底面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烘干腔上底面设置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有置物槽,所述置物槽用于放置所述托盘;其中,所述烘干腔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发热腔的所述下底面连接,所述烘干腔与所述发热腔通过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发热腔内壁设置有平行于所述发热腔顶面的环形凸起,所述发热板放置在所述环形凸起上。进一步的,所述托盘设置有通孔。进一步的,所述发热腔侧壁设置有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所述第一旋钮与所述风机电连接,用于调整所述风机转速,所述第二旋钮与所述发热板电连接,用于调整所述发热板的功率。进一步的,所述发热腔底面设置有3根立柱,所述3根立柱呈以所述底面圆心为中心点的等边三角形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腔的所述第四开口设置有防尘网。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腔的所述第二开口可开合地设置有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圆台结构的烘干腔,提高热风对靠近烘干腔顶面的金花茶的烘干效果,使烘干腔内的金花茶受热均匀,减少金花茶受热不均导致部分金花茶出现花朵皱缩和色泽褐变的情况;在托盘上设置四瓣梅花孔的方式,使金花茶的花托从四瓣梅花孔向下伸出,再通过下置发热腔的方式,使热风吹向四瓣梅花孔中的花托,避免热风直接吹拂保留有大部分营养价值的花朵,使花朵的皱缩程度减小以及减少花朵出现色泽褐变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金花茶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金花茶烘干装置在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金花茶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金花茶烘干装置的托盘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的关系如下表所示:附图标记部件名称附图标记部件名称1发热腔52第二旋钮11进风口53第一发光组2烘干腔54第二发光组21置物槽62风机23第三开口7发热板24第四开口71环形凸起3门8托盘4防尘网81四瓣梅花孔51第一旋钮82通孔91立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需要对部分名词进行解释。圆台可以看作是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取圆锥后,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那一部分,基于此认知,可以认为截面为圆台的上底面,圆锥底面为圆台的下底面。在本实施例中,花朵是指由花瓣、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的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包括:如图3所示,发热腔1为中空的圆柱结构,发热腔1顶面设置第一开口(图中未标注),发热腔1的底面设置有风机62,风机62上方设置有发热板7,发热腔1侧壁靠近底面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11;如图4所示,托盘8设置有四瓣梅花孔81,四瓣梅花孔81用于放置金花茶;如图1和图3所示,烘干腔2为中空的圆台结构,烘干腔2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图中未标注),烘干腔2下底面设置有第三开口23,烘干腔2上底面设置有第四开口24,第二开口(图中未标注)设置有置物槽21,置物槽21用于放置托盘8;其中,烘干腔2的顶面与发热腔1的下底面连接,烘干腔2与发热腔1通过第三开口23与第一开口(图中未标注)连通。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发热腔1用于产生和向烘干腔2输送热风,烘干腔2的第二开口用于观察烘干腔2内的金花茶的烘干情况,烘干腔2的第二开口(图中未标注)还设置有用于放置托盘8的置物槽21,托盘8的边沿从第二开口(图中未标注)插入置物槽21内,实现对托盘8的限位。具体的,热风吹拂烘干腔2内的金花茶时会出现热交换,导致热风越靠近第四开口24时,其携带的热量越少,即越靠近第四开口24的金花茶,被干燥的程度越低,这会导致烘干腔2内受热不均,部分金花茶出现大幅度的皱缩和色泽褐变的情况,所以设置圆台结构的烘干腔2,使越靠近第四开口24,即越靠近烘干腔2的上底面,烘干腔2的截面面积越小,热风越集中,流速越快,热风的干燥能力得以维持,从而使烘干腔2内各处的干燥程度相同,以减少上述大幅度皱缩和色泽褐变的情况发生。具体的,空气经进风口11进行加热腔1内,并由风机62带动空气,向发热板7吹风,使发热板7上的热量经第一开口(图中未标注)和第三开口23进入烘干腔2内,热风再经过托盘8上的四瓣梅花孔81,从第四开口24离开烘干腔2,同时带走放置在四瓣梅花孔81上的金花茶的水分,由于在四瓣梅花孔81上放置金花茶时,金花茶的花托会从四瓣梅花孔81向下伸出,使热风吹拂时,主要是对花托进行干燥,避免对金花茶的花朵进行吹拂,使金花茶的花朵能保持原有的形态,同时可以营造干燥的环境,使花朵中的水分快速蒸发,被热风带走,向第四开口24移动。另一方面,金花茶的花朵上带有萼片,当金花茶的花托从四瓣梅花孔81向下伸出时,萼片会完全遮挡四瓣梅花孔81,使热风吹拂萼片,减少花朵由于被热风直接吹拂而产生皱缩,也可以减少花朵出现色泽褐变的情况。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热腔,所述发热腔为中空的圆柱结构,所述发热腔顶面设置第一开口,所述发热腔的底面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上方设置有发热板,所述发热腔侧壁靠近所述底面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n托盘,所述托盘设置有四瓣梅花孔,所述四瓣梅花孔用于放置金花茶;/n烘干腔,所述烘干腔为中空的圆台结构,所述烘干腔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烘干腔下底面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烘干腔上底面设置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有置物槽,所述置物槽用于放置所述托盘;/n其中,所述烘干腔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发热腔的所述下底面连接,所述烘干腔与所述发热腔通过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花茶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腔,所述发热腔为中空的圆柱结构,所述发热腔顶面设置第一开口,所述发热腔的底面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上方设置有发热板,所述发热腔侧壁靠近所述底面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
托盘,所述托盘设置有四瓣梅花孔,所述四瓣梅花孔用于放置金花茶;
烘干腔,所述烘干腔为中空的圆台结构,所述烘干腔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烘干腔下底面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烘干腔上底面设置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有置物槽,所述置物槽用于放置所述托盘;
其中,所述烘干腔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发热腔的所述下底面连接,所述烘干腔与所述发热腔通过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花茶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腔内壁设置有平行于所述发热腔顶面的环形凸起,所述发热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冠廷陈志权
申请(专利权)人:罗定市益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