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炉体及红外分体炉套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5377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1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红外炉体及红外分体炉套组。红外炉体包括外套、内罩、引射管、燃气喷嘴以及红外反应层,内罩与外套嵌套形成炉本体,红外反应层设于炉本体上,红外反应层与内罩之间设有第一容纳腔,内罩和外套之间设有第二容纳腔,外套上设有连通外部的空气进口,引射管位于第二容纳腔内,且引射管的第一端设于内罩上,并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燃气喷嘴设于外套上,且燃气喷嘴与引射管的第二端正对且有间隔地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红外炉体及红外分体炉套组,红外炉体采用无火焰燃烧更加稳定,能抵抗更加恶劣的环境,防风能力更高,且红外炉体内的引射管的拆装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炉体及红外分体炉套组
本技术涉及户外炊厨用品,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炉体及红外分体炉套组。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户外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一些户外爱好者会携带锅具等装备进行野外烹饪,于是各式各样的炊厨用品有了较大的市场需求。绝大部分为户外活动设计的炉头都属于低压引射式燃烧器,燃烧器通过低压燃气引射空气燃烧做功,引射动力来自于户外气罐的压力,但是由于气罐压力会随气温、使用时间、海拔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传统炉头的使用十分容易受环境影响,其功率一般随时间递减,而在有风的情况下炉内热量容易流失,从而导致烹饪效果不良、气罐气体浪费等问题。此外,长时间使用后引射管内会存在生锈以及存在异物等问题,此时需要将引射管拆卸下来进行清洗,但是现有的引射管都是安装于炉本体内罩的内部,拆装引射管时需要将整个炉本体拆开,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红外炉体及红外分体炉套组,红外炉体采用无火焰燃烧更加稳定,能抵抗更加恶劣的环境,防风能力更高,且红外炉体内的引射管的拆装简单。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红外炉体,包括外套、内罩、引射管、燃气喷嘴以及红外反应层,所述内罩与所述外套嵌套形成炉本体,所述红外反应层设于所述炉本体上,所述红外反应层与所述内罩之间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内罩和所述外套之间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外套上设有连通外部的空气进口,所述引射管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所述引射管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内罩上,所述引射管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燃气喷嘴设于所述外套上,所述引射管的第二端设有燃气进口,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燃气进口正对且有间隔地设置。于本技术一实例中,所述内罩设有往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引射管位于所述凹槽内。于本技术一实例中,所述引射管的第二端为扩张口或直筒口。于本技术一实例中,所述红外炉体还包括多个支撑脚和多个垫片,所述多个垫片相互间隔地设于所述外套的底部,所述多个支撑脚和所述多个垫片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支撑脚与所述垫片转动配合,所述垫片设有弧形限位槽,所述支撑脚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弧形限位槽滑动配合。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红外分体炉套组,包括锅体、锅罩、气罐、稳压阀、连接导管以及上述的红外炉体,所述锅体的内部具有空腔,所述锅罩的内部中空并支撑于所述锅体的底部,所述红外炉体可分离地支撑于所述锅罩的底部,并嵌入所述锅罩内,所述连接导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燃气喷嘴连接,所述连接导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稳压阀连接,所述稳压阀与所述气罐的出口可拆卸地连接。于本技术一实例中,所述红外分体炉套组还包括盛装容器,所述盛装容器置于所述锅体内,所述盛装容器设有第三容纳腔;所述气罐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三容纳腔的尺寸;所述红外炉体的尺寸小于所述锅体的内部空腔的尺寸。于本技术一实例中,所述红外分体炉套组还包括网片和铆合件,所述网片通过所述铆合件固定于所述红外反应层的顶部;所述盛装容器的底部设有往所述第三容纳腔方向凹陷的凹部,所述网片设有往远离所述红外反应层方向凸起的凸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相适配。于本技术一实例中,所述外套的底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稳压阀的固定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红外炉体及红外分体炉套组,通过燃气喷嘴外接燃气,外套上的空气进口使得第二容纳腔与外部空气连通,燃气喷嘴喷出的燃气进入引射管内,同时由于燃气气流的高速运动会引射空气进入引射管内,燃气和空气在引射管内预混合,混合气体进入第一容纳腔进一步混合,均匀分布的混合气体经过红外反应层并在红外反应层表面燃烧,一次预混的高温燃气燃烧后将红外反应层加热到白热状态,从而向外辐射红外线实现加热,红外炉体无火焰更加安全,燃烧更加稳定。此外,由于引射管位于内罩和外套之间的第二容纳腔内,即引射管安装于内罩的外部,当拆装引射管时,不需要将内罩拆开来,引射管的拆装较为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红外炉体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红外炉体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红外炉体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内罩和引射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引射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红外炉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支撑脚和垫片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红外分体炉套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红外分体炉套组的结构分解图;图10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红外分体炉套组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红外分体炉套组在收纳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稳压阀的剖视图。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0、锅体;20、锅罩;30、红外炉体;40、气罐;50、稳压阀;70、锅盖;80、把手;90、支撑脚;91、垫片;100、固定环;110、集热环;120、盛装容器;31、引射管;32、喷珠;33、红外反应层;34、连接基座;35、连接导管;36、内罩;37、外套;38、网片;39、铆合件;301、炉本体;302、燃气喷嘴;303、第一容纳腔;304、第二容纳腔;371、空气进口;31a、引射管的第一端;31b、引射管的第二端;31c、安装插槽;31d、燃气进口;361、凹槽;901、限位柱;911、弧形限位槽;1201、凹部;1202、第三容纳腔;381、凸部;341、螺母;331、薄片;51、阀体;52、阀杆;53、调节杆;54A、后置弹簧;54B、前置弹簧;55、膜片;56、膜片压钉;57、节流芯;58、节流圈;59、节流器;60、滑珠;61、阀后盖;5101、阀体进口;5102、阀体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各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完整的描述。请参考图1-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红外炉体30,包括炉本体301、引射管31、燃气喷嘴302以及红外反应层33。引射管31设于炉本体301内,红外反应层33设于炉本体301上,且位于引射管31的上方。燃气喷嘴302设于炉本体301上,且与引射管31的燃气进口31d正对且有间隔地设置。红外炉体30在工作时,通过燃气喷嘴302外接燃气,燃气喷嘴302喷出的燃气进入引射管31内,同时由于燃气气流的高速运动会引射空气进入引射管31内,燃气和空气在引射管31内预混合,混合气体进入第一容纳腔303进一步混合,均匀分布的混合气体经过红外反应层33并在红外反应层33表面燃烧,一次预混的高温燃气燃烧后将红外反应层33加热到白热状态,从而向外辐射红外线实现加热,红外炉体30无火焰更加安全,燃烧更加稳定。红外反应层33为红外辐射器,通过炉本体301内部的燃气加热升温到相应温度产生定向较强红外线辐射源。具体地,炉本体301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外炉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内罩、引射管、燃气喷嘴以及红外反应层,所述内罩与所述外套嵌套形成炉本体,所述红外反应层设于所述炉本体上,所述红外反应层与所述内罩之间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内罩和所述外套之间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外套上设有连通外部的空气进口,所述引射管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所述引射管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内罩上,所述引射管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燃气喷嘴设于所述外套上,所述引射管的第二端设有燃气进口,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燃气进口正对且有间隔地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炉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内罩、引射管、燃气喷嘴以及红外反应层,所述内罩与所述外套嵌套形成炉本体,所述红外反应层设于所述炉本体上,所述红外反应层与所述内罩之间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内罩和所述外套之间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外套上设有连通外部的空气进口,所述引射管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所述引射管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内罩上,所述引射管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燃气喷嘴设于所述外套上,所述引射管的第二端设有燃气进口,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燃气进口正对且有间隔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设有往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引射管位于所述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进口为直筒口或扩张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炉体还包括多个支撑脚和多个垫片,所述多个垫片相互间隔地设于所述外套的底部,所述多个支撑脚和所述多个垫片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支撑脚与所述垫片转动配合,所述垫片设有弧形限位槽,所述支撑脚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弧形限位槽滑动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旗顶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鹿枫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