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447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污水处理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连接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区、处理区;所述集水池设于反应区左侧并与之连接;所述处理区设于反应区右侧并与之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集水池、加药区、反应区、处理区,实现连续进水、加药、反应、处理、出水的过程,简化工序、自动化操作、占地面积小、高效沉淀、净化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工业化工、医院、养殖、塑料制品等行业会产生污水,污水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影响水质,污染环境,长此以往对人体产生危害,目前污水处理方式采用一个装置存储污水另一个装置处理污水,处理完后再继续存水、处理的工序,间断性的工作效率低、耗时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污水处理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连接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区、处理区;所述集水池设于反应区左侧并与之连接;所述处理区设于反应区右侧并与之连接。优选的,所述反应区包括还原反应池(槽)、中和反应池(槽)及絮凝反应池(槽);所述还原反应池(槽)、中和反应池(槽)及絮凝反应池(槽)外侧依次设有第一排水泵、第二排水泵及第三排水泵;所述第一排水泵、第二排水泵及第三排水泵通过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及第三排水管与集水池、还原反应池(槽)、中和反应池(槽)及絮凝反应池(槽)依次对应连接。优选的,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加药区,所述加药区包括第一加药槽、第二加药槽、第三加药槽,所述第一加药槽、第二加药槽、第三加药槽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加药泵、第二加药泵及第三加药泵,所述第一加药泵、第二加药泵及第三加药泵分别通过加药管对应连接还原反应池(槽)、中和反应池(槽)及絮凝反应池(槽)。优选的,所述还原反应池(槽)、中和反应池(槽)及絮凝反应池(槽)内部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与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及第三控制阀均设于靠近进水口一端。优选的,所述还原反应池(槽)、中和反应池(槽)内分别设有ORP计、第一PH计,所述ORP计、第一PH计分别与自动控制系统连接。优选的,所述处理区包括沉淀器、沙滤器、终端调节池、污泥浓缩器及污泥压滤机,所述沉淀器与絮凝反应池(槽)连接;所述沙滤器与沉淀器连接;所述终端调节池与沙滤器连接;所述污泥浓缩器分别与沉淀器、污泥压滤机连接。优选的,所述集水池内设有液位器,所述液位器与自动控制系统连接。优选的,所述终端调节池内部设有第二PH计,所述第二PH计电连于自动控制系统。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通过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连续进水、反应、处理、出水的过程,通过在反应区、加药区进行化学氧化对污水初步沉淀,之后经过处理区进行固、液分离,固体加工成块打包、液体过滤排出,以上操作都是通过自动化操作完成,工序简便、省时省力、高效沉淀、提高净化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整体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连接示意图。图中:101-集水池,102-液位器,201-还原反应池(槽),202-中和反应池(槽),203-絮凝反应池(槽),204-第一排水泵,205-第二排水泵,206-第三排水泵,207-第一排水管,208-第二排水管,209-第三排水管,210-ORP计,211-第一PH计,212-第一控制阀,213-第二控制阀,214-第三控制阀,301-第一加药槽,302-第二加药槽,303-第三加药槽,304-还原剂,305-火碱,306-絮凝剂,307-第一加药泵,308-第二加药泵,309-第三加药泵,401-沉淀器,402-沙滤器,403-终端调节池,404-污泥浓缩器,405-污泥压滤机,406-第一压力泵,407-第二压力泵,408-第二PH计,409-第一排污管,410-第一污泥泵,411-第二排污管,412-第二污泥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为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污水处理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连接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101、反应区、处理区;所述集水池101设于反应区左侧并与之连接;所述处理区设于反应区右侧并与之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区包括还原反应池(槽)201、中和反应池(槽)202及絮凝反应池(槽)203;所述还原反应池(槽)201、中和反应池(槽)202及絮凝反应池(槽)203外侧依次设有第一排水泵204、第二排水泵205及第三排水泵206;所述第一排水泵204通过第一排水管207分别与集水池101、还原反应池(槽)201连接;所述第二排水泵205连接第二排水管208分别与还原反应池(槽)201、中和反应池(槽)202连接;所述第三排水泵206连接第三排水管209分别与中和反应池(槽)202、絮凝反应池(槽)203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加药区,所述加药区包括第一加药槽301、第二加药槽302、第三加药槽303,所述第一加药槽301、第二加药槽302、第三加药槽303内分别设有还原剂304、火碱305、絮凝剂306;所述第一加药槽301、第二加药槽302、第三加药槽303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加药泵307、第二加药泵308及第三加药泵309,所述第一加药泵307、第二加药泵308及第三加药泵309分别通过加药管对应连接还原反应池(槽)201、中和反应池(槽)202及絮凝反应池(槽)203。进一步的,所述还原反应池(槽)201、中和反应池(槽)202内分别设有ORP计210、第一PH计211,所述ORP计210、第一PH计211分别与自动控制系统连接,ORP计210用以测量水质的电位值,第一PH计211用以检测水质的酸碱度,当检测到电位值没有达到设定值时发送信号至自动控制系统操作第一加药泵307将还原剂304加入还原反应池(槽)201内,当检测到水质偏酸性时发送信号至自动控制系统操作第二加药泵308将火碱305加入中和反应池(槽)内202进行中和。进一步的,所述还原反应池(槽)201、中和反应池(槽)202及絮凝反应池(槽)203内部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212、第二控制阀213与第三控制阀214;所述第一控制阀212、第二控制阀213及第三控制阀214均设于靠近进水口一端,分别控制还原反应池(槽)201、中和反应池(槽)202及絮凝反应池(槽)203内工作的启停以及调节水流的大小。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区包括沉淀器401、沙滤器402、终端调节池403、污泥浓缩器404及污泥压滤机405,所述沉淀器401与絮凝反应池(槽)203通过连接管连接并通过第一压力泵406将中和反应后的废水引流至沉淀器401中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的液体通过第二压力泵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污水处理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连接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区、处理区;所述集水池设于反应区左侧并与之连接;所述处理区设于反应区右侧并与之连接;/n所述处理区包括沉淀器、沙滤器、终端调节池、污泥浓缩器及污泥压滤机,所述沉淀器与反应区连接;所述沙滤器与沉淀器连接;所述终端调节池与沙滤器连接;所述污泥浓缩器一端与沉淀器、污泥压滤机连接,另一端与集水池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污水处理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连接自动控制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区、处理区;所述集水池设于反应区左侧并与之连接;所述处理区设于反应区右侧并与之连接;
所述处理区包括沉淀器、沙滤器、终端调节池、污泥浓缩器及污泥压滤机,所述沉淀器与反应区连接;所述沙滤器与沉淀器连接;所述终端调节池与沙滤器连接;所述污泥浓缩器一端与沉淀器、污泥压滤机连接,另一端与集水池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包括还原反应池、中和反应池及絮凝反应池,所述还原反应池、中和反应池及絮凝反应池外侧依次设有第一排水泵、第二排水泵及第三排水泵;所述第一排水泵、第二排水泵及第三排水泵通过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及第三排水管与集水池、还原反应池、中和反应池及絮凝反应池依次对应连接,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沉淀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加药区,所述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建辉殷建欣
申请(专利权)人:邢台源慕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