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4157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包括承载座、横向滚筒及斜向滚筒组,承载座具有左半部及形成在左半部之右侧的右半部;横向滚筒是对称性地设置在左半部和右半部上,并分别将左半部和右半部区隔出前侧区域和后侧区域;斜向滚筒组分别布设在前侧区域和后侧区域内,且每一斜向滚筒组是倾斜于横向滚筒配置。借此,不仅简化整体结构,并且能够以省力的方式将化学桶定位在承载结构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承载结构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
技术介绍
在精密电子产业和半导体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研磨液或清洁药剂等化学液体,借以提供平坦化制程或相关制造装置之清洁用途。此等化学液体在使用后会暂时被储存在化学桶中,并在累积到一定容量后,再透过抽液或人工等方式做移除。然而,由于装满化学残液的化学桶的重量相当大,若直接透过人力将化学桶移动至抽液机箱的承载平台上,将会相当的吃力。又,现有的承载平台在将化学桶移入和定位的过程中阻力相当的大,且在化学桶的桶盖以及抽液用的夹具之相对位置产生偏差时,就必须要在产生偏移的方向上进行人工修正,以将化学桶调整至能使夹具顺利抽液的位置,也造成作业上的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其不仅简化整体结构,并且能够以省力的方式将化学桶定位在承载结构上。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包括一承载座、二横向滚筒及至少两个斜向滚筒组,该承载座具有一左半部及形成在该左半部之右侧的一右半部;各该横向滚筒对称性地设置在该左半部和该右半部上,并分别将该左半部和该右半部区隔出一前侧区域和一后侧区域;各该斜向滚筒组分别布设在各该前侧区域和各该后侧区域内,且每一该斜向滚筒组倾斜于各该横向滚筒配置。优选地,其中所述承载座包括一座板,在所述座板的中心定义有一横向线和一纵向线,所述纵向线通过所述横向线并与所述横向线相互垂直,所述左半部形成在所述纵向线的左侧,所述右半部形成在所述纵向线的右侧。优选地,其中所述二横向滚筒以所述纵向线为中心对称性地设置,且各所述横向滚筒的中心线与所述横向线重合,各所述斜向滚筒组和各所述横向滚筒在所述座板的同一平面上。优选地,其中每一所述斜向滚筒组包括一第一斜向滚筒和一第二斜向滚筒,各所述第一斜向滚筒和各所述第二斜向滚筒间隔设置在各所述前侧区域和各所述后侧区域内。优选地,其中每一所述第一斜向滚筒和所述横向滚筒之间形成有一内夹角,所述内夹角介于10°~20°之间。优选地,其中所述内夹角介于13°~17°之间。优选地,其中所述内夹角为15°。优选地,其中每一所述第二斜向滚筒和所述横向滚筒之间形成有一内夹角,所述内夹角介于25°~35°之间。优选地,其中所述内夹角介于28°~32°之间。优选地,其中所述内夹角为30°。优选地,其还包括一受入滚筒组,所述受入滚筒组包括一第一受入滚筒、一第二受入滚筒及一第三受入滚筒,所述第一受入滚筒设置在所述左半部之所述前侧区域的前缘,所述第二受入滚筒设置在所述右半部之所述前侧区域的前缘且以所述纵向线为中心与所述第一受入滚筒对称性地配置,所述第三受入滚筒跨设在各所述前侧区域之间,且形成在所述第一受入滚筒和所述第二受入滚筒的内侧。优选地,其包括一纵向滚筒,所述纵向滚筒对应于所述纵向线的中心设置且形成在所述座板的后段。本技术还具有以下功效,借由各横向滚筒和各斜向滚筒组都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不仅整体的高度低、结构简单,且制作容易。透过各第一斜向滚筒和各第二斜向滚筒朝着邻近于横向滚筒的方向偏斜,因而降低化学桶在旋转过程中的阻力。透过受入滚筒组的设置,利于承接化学桶的搭设和移入。借助纵向滚筒和各斜向滚筒的搭配,利于对化学桶做旋转调整。附图说明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本技术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承载结构结合于机箱组合透视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承载结构结合于机箱组合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承载结构立体外观图;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承载结构俯视图;图5为化学桶未移入机箱前示意图;图6为化学桶移入机箱后组合透视图;图7为化学桶移入机箱后组合剖视图;图8为化学桶移入机箱后并做旋转俯视图。附图标记:1:承载结构10:承载座11:座板12:左半部121:第一前侧区域122:第一后侧区域13:右半部131:第二前侧区域132:第二后侧区域L1:横向线L2:纵向线20:横向滚筒30:斜向滚筒组31:第一斜向滚筒32:第二斜向滚筒40:受入滚筒组41:第一受入滚筒42:第二受入滚筒43:第三受入滚筒50:纵向滚筒A:内夹角B:内夹角8:抽液机箱81:容室82:桶盖拆装机构9:化学桶91:桶体92:第一桶盖93:第二桶盖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之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在一抽液机箱8的内部具有一容室81,于容室81的上方设有一桶盖拆装机构82,在容室81的下方则设有本技术的承载结构1,其主要包括一承载座10、二横向滚筒20及至少两个斜向滚筒组30。承载座10包括一座板11,本实施例的座板11为一矩形,但不以此种形状做为限制,在座板11的中心定义有一横向线L1和一纵向线L2,纵向线L2是通过横向线L1并与横向线L1相互垂直,在纵向线L2的左侧具有一左半部12,在纵向线L2的右侧具有一右半部13,右半部13是形成在左半部12的右侧边。各横向滚筒20是以纵向线L2为中心对称性地设置在左半部12和右半部13上,且各横向滚筒20的中心线是与横向线L1重合,其中的一横向滚筒20将左半部12区隔出一第一前侧区域121和一第一后侧区域122,另一横向滚筒20将右半部13区隔出一第二前侧区域131和一第二后侧区域132。各斜向滚筒组30是分别布设在前述各前侧区域121、131和各后侧区域122、132内,且每一斜向滚筒组30是倾斜于各横向滚筒20配置。又,各斜向滚筒组30和各横向滚筒20是在座板11的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地,每一斜向滚筒组30包括一第一斜向滚筒31和一第二斜向滚筒32,各第一斜向滚筒31和各第二斜向滚筒32是间隔设置在前述第一前侧区域121、第一后侧区域122、第二前侧区域131和第二后侧区域132,且第一斜向滚筒31和第二斜向滚筒32是朝着邻近于横向滚筒20的方向偏斜,其中在第一斜向滚筒31和横向滚筒20之间形成有一内夹角A,此内夹角A介于10°~20°之间;较佳角度为介于13°~17°之间;优选为15°;此内夹角A在20°以上时,将令第一斜向滚筒31的纵向阻力提高,从而不利于化学桶9的移入,另此内夹角A在10°以下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承载座,具有一左半部及形成在所述左半部之右侧的一右半部;/n二横向滚筒,对称性地设置在所述左半部和所述右半部上,并分别将所述左半部和所述右半部区隔出一前侧区域和一后侧区域;以及/n至少两个斜向滚筒组,分别布设在各所述前侧区域和各所述后侧区域内,每一所述斜向滚筒组系倾斜于各所述横向滚筒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1028 TW 1092141951.一种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承载座,具有一左半部及形成在所述左半部之右侧的一右半部;
二横向滚筒,对称性地设置在所述左半部和所述右半部上,并分别将所述左半部和所述右半部区隔出一前侧区域和一后侧区域;以及
至少两个斜向滚筒组,分别布设在各所述前侧区域和各所述后侧区域内,每一所述斜向滚筒组系倾斜于各所述横向滚筒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承载座包括一座板,在所述座板的中心定义有一横向线和一纵向线,所述纵向线通过所述横向线并与所述横向线相互垂直,所述左半部形成在所述纵向线的左侧,所述右半部形成在所述纵向线的右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二横向滚筒以所述纵向线为中心对称性地设置,且各所述横向滚筒的中心线与所述横向线重合,各所述斜向滚筒组和各所述横向滚筒在所述座板的同一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斜向滚筒组包括一第一斜向滚筒和一第二斜向滚筒,各所述第一斜向滚筒和各所述第二斜向滚筒间隔设置在各所述前侧区域和各所述后侧区域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易于供化学桶定位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第一斜向滚筒和所述横向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逸云黄志仁曾于维徐正会
申请(专利权)人:朋亿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