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3893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包括外侧、贴身层,所述贴身层位于外侧底端,贴身层包括大豆纤维、竹炭纤维与第三氨纶纤维,大豆纤维、竹炭纤维以及第三氨纶纤维纺织成丝线,所述丝线编织成贴身层,外侧由石墨烯网布组成,石墨烯网布由石墨烯纤维构成的双面网孔结构;通过将大豆纤维、竹炭纤维与第三氨纶纤维编织成贴身层,大豆纤维细度细、比重轻、拉伸强度高、耐酸耐碱性强、吸湿导湿性好,优于羊绒的手感,光泽能与蚕丝相媲美,棉的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竹炭纤维具有吸湿透气、抑菌抗菌、冬暖夏凉、绿色环保等特点,第三氨纶纤维具有较高的弹性张力,有效提升具有纺织面料的吸湿导湿、亲肤、抑菌抗菌,高弹性等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
本技术涉及面料,特别是涉及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
技术介绍
3D纺织面料,也称3D材料或者3D间隔织物,是一款透气性,支撑性都很出色的新型纯织物材料。目前在服装,床上用品,以及鞋帽广泛运用,透气性行业里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目前的3D纺织面料功能性相对较为单一,除了透气性与支撑性外,弹性较差,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张对面料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能解决目前的3D纺织面料功能性相对较为单一,除了透气性支撑性外,弹性较差,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加张对面料的需求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包括外侧、贴身层,所述贴身层位于外侧底端,所述贴身层包括大豆纤维、竹炭纤维与第三氨纶纤维,所述大豆纤维、竹炭纤维以及第三氨纶纤维纺织成丝线,所述丝线编织成贴身层,所述外侧由石墨烯网布组成,所述石墨烯网布由石墨烯纤维构成的双面网孔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网孔呈现出六面透气中空立体结构,所述网孔的孔径均为0.5mm,深度为3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贴身层厚度1.5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外侧、抗静电层、抗菌层与贴身层,所述抗静电层与抗菌层位于外侧与贴身层之间,所述抗菌层与贴身层一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侧与抗静电层之间还设有聚酯纤维,聚酯纤维用于连接外侧与抗静电层,所述抗静电层是由亚麻纤维与第一氨纶纤维编织而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抗静电层厚度为2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抗菌层由大麻纤维与第二氨纶纤维组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抗菌层厚度为1.5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氨纶纤维、第二氨纶纤维以及第三氨纶纤维规格一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将大豆纤维、竹炭纤维与第三氨纶纤维编织成贴身层,大豆纤维细度细、比重轻、拉伸强度高、耐酸耐碱性强、吸湿导湿性好,优于羊绒的手感,光泽能与蚕丝相媲美,棉的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竹炭纤维具有吸湿透气、抑菌抗菌、冬暖夏凉、绿色环保等特点,第三氨纶纤维具有较高的弹性张力,由大豆纤维、竹炭纤维以及第三氨纶纤维纺织成的丝线编织成贴身层,有效提升具有纺织面料的吸湿导湿、亲肤、抑菌抗菌,高弹性等性能;2、通过在贴身层与外侧之间分别加装抗静电层与抗菌层,抗静电层是由亚麻纤维与第一氨纶纤维编织而成,亚麻纤维具有良好的防静电的性能,第一氨纶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张力,抗菌层由大麻纤维与第二氨纶纤维组成,大麻纤维组织纤维中空,平时含氧气,使厌氧菌无法生存,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第二氨纶纤维第二氨纶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张力,在提升了纺织面料的抗菌性能以及抗静电性能,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纺织面料的弹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纺织面料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抗静电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抗菌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贴身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外侧结构示意图;其中:1、外侧;11、石墨烯网布;12、聚酯纤维;2、抗静电层;21、亚麻纤维;22、第一氨纶纤维;3、抗菌层;31、大麻纤维;32、第二氨纶纤维;4、贴身层;41、大豆纤维;42、竹炭纤维;43、第三氨纶纤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图4与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包括外侧1、抗静电层2、抗菌层3与贴身层4,所述抗静电层2与抗菌层3位于外侧1与贴身层4之间,所述抗菌层3与贴身层4一侧连接,所述抗静电层2与外侧1连接,所述贴身层4包括大豆纤维41、竹炭纤维42与第三氨纶纤维43,所述大豆纤维41、竹炭纤维42以及第三氨纶纤维43纺织丝线,再由丝线编织成贴身层4,所述贴身层4厚度1.5mm,所述大豆纤维41细度细、比重轻、拉伸强度高、耐酸耐碱性强、吸湿导湿性好,优于羊绒的手感,光泽能与蚕丝相媲美,棉的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所述竹炭纤维42具有吸湿透气、抑菌抗菌、冬暖夏凉、绿色环保等特点,所述第三氨纶纤维43具有较高的弹性张力,由大豆纤维41、竹炭纤维42以及第三氨纶纤维43纺织成的丝线编织成贴身层4,有效提升具有纺织面料的吸湿导湿、亲肤、抑菌抗菌,高弹性等性能,所述外侧1由石墨烯网布11组成,石墨烯网布11由石墨烯纤维构成的双面网孔结构,每个网孔呈现出六面透气中空立体结构,每个网孔的孔径均为0.5mm,深度为3mm,进一步提升纺织面料的透气性能。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所述外侧1与抗静电层2之间还设有聚酯纤维12,聚酯纤维12用于连接外侧1与抗静电层2,所述抗静电层2厚度为2mm,所述抗静电层2是由亚麻纤维21与第一氨纶纤维22编织而成,所述亚麻纤维21具有良好的防静电的性能,第一氨纶纤维22具有良好的弹性张力;请参阅图1与图3所示,所述抗菌层3由大麻纤维31与第二氨纶纤维32组成,所述抗菌层3厚度为1.5mm,所述大麻纤维31组织纤维中空,平时含氧气,使厌氧菌无法生存,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第二氨纶纤维32第二氨纶纤维32具有良好的弹性张力,在提升了纺织面料的抗菌性能以及抗静电性能,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纺织面料的弹性,所述第一氨纶纤维22、第二氨纶纤维32以及第三氨纶纤维43规格一致,材料通用,有助于降低纺织面料生产成本。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包括外侧(1)、贴身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身层(4)位于外侧(1)底端,所述贴身层(4)包括大豆纤维(41)、竹炭纤维(42)与第三氨纶纤维(43),所述大豆纤维(41)、竹炭纤维(42)以及第三氨纶纤维(43)纺织成丝线,所述丝线编织成贴身层(4),所述外侧(1)由石墨烯网布(11)组成,所述石墨烯网布(11)由石墨烯纤维构成的双面网孔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包括外侧(1)、贴身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身层(4)位于外侧(1)底端,所述贴身层(4)包括大豆纤维(41)、竹炭纤维(42)与第三氨纶纤维(43),所述大豆纤维(41)、竹炭纤维(42)以及第三氨纶纤维(43)纺织成丝线,所述丝线编织成贴身层(4),所述外侧(1)由石墨烯网布(11)组成,所述石墨烯网布(11)由石墨烯纤维构成的双面网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呈现出六面透气中空立体结构,所述网孔的孔径均为0.5mm,深度为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身层(4)厚度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高弹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侧(1)、抗静电层(2)、抗菌层(3)与贴身层(4),所述抗静电层(2)与抗菌层(3)位于外侧(1)与贴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玉梅
申请(专利权)人:吉奥璐纺织品南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