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布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389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布料,主要包括面料层、加强层、基层、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面料层为混纺布,加强层包括条纶纤维、碳纳米纤维、甲壳素纤维和竹纤维混合编织而成的网体,基层与面料层之间设置有加强层,第一抗菌层设置在面料层远离加强层一面,第二抗菌层设置在基层靠近加强层一面,通过双层设置的抗菌层与双层布料之间的加强层的配合,能够有效提高整体布料的强度和抗菌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布料
本技术涉及纺织
,具体为一种抗菌布料。
技术介绍
面料是用来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纺织业不断向前发展,21世纪的服装将向着穿着舒适化,功能化及回归自然等方向发展,各种智能织物,功能织物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发展,抗菌透气舒适面料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一些医院、汽车内饰或者特殊环境下使用的无纺布,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具备抗菌功能,而现有技术中的纺粘无纺布的功能较单一,无法实现强度与抗菌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布料,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菌布料,包括:面料层、加强层、基层、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所述面料层为混纺布,所述加强层包括条纶纤维、碳纳米纤维、甲壳素纤维和竹纤维混合编织而成的网体,所述基层与所述面料层之间设置有所述加强层,所述第一抗菌层设置在所述面料层远离所述加强层一面,所述第二抗菌层设置在所述基层靠近所述加强层一面。进一步地,第一抗菌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抗菌层的厚度。进一步地,第一抗菌层材质为纳米二氧化钛。进一步地,第二抗菌层为壳聚糖纳米银。进一步地,面料层上设置有若干透气孔。进一步地,还设置有透气层,且所述透气层设置在所述面料层与所述加强层之间。进一步地,透气层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透气条纹和弹性条纹,所述透气条纹由氨纶包覆纱和竹炭纤维编织而成,所述弹性条纹为橡胶弹性条。通过本技术前述公开,相较于现有具有以下特点: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布料,通过双层设置的抗菌层与双层布料之间的加强层的配合,能够有效提高整体布料的强度和抗菌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为本技术加强层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透气层结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抗菌布料,包括:面料层1、加强层2、基层3、第一抗菌层4和第二抗菌层5,所述面料层1为混纺布,所述加强层2包括条纶纤维21、碳纳米纤维22、甲壳素纤维23和竹纤维24混合编织而成的网体,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条纶纤维21、碳纳米纤维22、甲壳素纤维23和竹纤维24混合编织的网体的网格优选的为蜂窝式结构,且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其条纶纤维21、碳纳米纤维22、甲壳素纤维23和竹纤维24的混合比例1:2:1:1,并且加强层2具有一定厚度,至少为2mm,所述基层3与所述面料层1之间设置有所述加强层2,其连接方式可选是超声波熔接,所述第一抗菌层4设置在所述面料层1远离所述加强层2一面,所述第二抗菌层5设置在所述基层3靠近所述加强层2一面,通过双层设置的抗菌层与双层布料之间的加强层的配合,能够有效提高整体布料的强度和抗菌性。第一抗菌层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抗菌层5的厚度,第一抗菌层4材质为纳米二氧化钛,第二抗菌层5为壳聚糖纳米银;通过第一抗菌层4内的纳米二氧化钛在紫外光线的作用下,产生强烈催化降解功能,能有效地降解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能有效杀灭多种细菌,第二抗菌层5内壳聚糖纳米银中的银离子与细菌接触反应后,造成微生物固有成分破坏或产生功能障碍,当菌体失去活性后,金属离子又会从菌体中游离出来,重复进行杀菌活动,其抗菌效果持久,实现双重灭菌,从而让整体布料抗菌效果好。可选的,面料层1上设置有若干透气孔;通过此设计,能够有效确保布料的透气性。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透气层6,且所述透气层6设置在所述面料层1与所述加强层2之间,可选的,透气层6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透气条纹61和弹性条纹62,所述透气条纹61由氨纶包覆纱和竹炭纤维编织而成,所述弹性条纹62为橡胶弹性条;通过此设计,能够进一步配合面料层1的透气孔,使整体布料能够进一步提高其透气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当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布料,其特征在于,包括:/n面料层(1),所述面料层(1)为混纺布;/n加强层(2),所述加强层(2)包括条纶纤维(21)、碳纳米纤维(22)、甲壳素纤维(23)和竹纤维(24)混合编织而成的网体;/n基层(3),所述基层(3)与所述面料层(1)之间设置有所述加强层(2);/n第一抗菌层(4),所述第一抗菌层(4)设置在所述面料层(1)远离所述加强层(2)一面;/n第二抗菌层(5),所述第二抗菌层(5)设置在所述基层(3)靠近所述加强层(2)一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布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料层(1),所述面料层(1)为混纺布;
加强层(2),所述加强层(2)包括条纶纤维(21)、碳纳米纤维(22)、甲壳素纤维(23)和竹纤维(24)混合编织而成的网体;
基层(3),所述基层(3)与所述面料层(1)之间设置有所述加强层(2);
第一抗菌层(4),所述第一抗菌层(4)设置在所述面料层(1)远离所述加强层(2)一面;
第二抗菌层(5),所述第二抗菌层(5)设置在所述基层(3)靠近所述加强层(2)一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菌层(4)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抗菌层(5)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倩茜
申请(专利权)人:普宁市群贤制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