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3859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属于发动机支撑设备领域。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引导主体、支撑主体以及驱动组件。其中,支撑主体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连接主体。通过驱动组件带动第一主体旋转升降,第一主体通过连接主体带动第二主体沿引导主体滑动,从而使第二主体绕第一主体同步转动和上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一组驱动组件,不仅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成本;同时,能够解决升降和转动过程中的同步问题,从而满足飞机发动机的维修和教学过程中的转动和升降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支撑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飞机发动机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热力机械。作为飞机的心脏,飞机发动机不仅是飞机飞行的动力,也是促进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类航空史上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与航空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常见的飞机发动机包括涡轮喷气/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轴/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冲压式发动机和活塞式发动机等多种类型。为了对飞机发动机进行维修以及结构教学,通常需要设置支撑装置对飞机发动机进行支撑,以适应维修和教学过程中的转动和升降。由于飞机发动机的尺寸较大,因此,通常至少需要设置两组支撑组件从飞机发动机的首尾对飞机发动机进行支撑。而为了满足转动和升降需求,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两组驱动组件。这种方式不但增加设备成本,同时还会因为两组驱动组件的同步问题,而造成飞机发动机的支撑不稳定。例如,两组支撑组件升降不一致,导致飞机发动机首尾高低失衡;或者,两组支撑组件转动频率不同,造成飞机发动机受到水平扭力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包括:引导主体,限定一根竖直线,所述引导主体以与水平面形成设定倾角的形式绕所述竖直线旋转延伸;支撑主体,包括以所述竖直线为轴线的第一主体、与引导主体滑动配合的第二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连接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顶端均设有用于支撑飞机发动机的支撑部;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体旋转升降;随着所述第一主体的旋转升降,所述第二主体绕第一主体同步转动和上升。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主体和第二主体的数量均为两组;两组所述引导主体关于该竖直线中心对称;两组所述第二主体分别滑动设于两组引导主体上。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主体到所述竖直线的水平距离相等。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主体以所述竖直线为旋转中心螺旋旋转延伸,所述引导主体至所述竖直线的水平距离从低至高逐渐增大。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主体到所述竖直线的水平距离满足;式中,a为引导主体到所述轴线的初始距离,b为引导主体之间的距离,为引导主体上点相对于初始点的变化角度。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基底部;竖直部,竖直固定于基底部上,所述竖直部的侧面开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水平面的夹角与所述倾角的度数相等;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一主体转动;所述第一主体包括自底部向上开设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开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主体套于竖直部以使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配合。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至少一端开口并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腔体;所述腔体通过气管与气泵连通;第二连接部,从第一连接部的开口端插于所述腔体内;随着所述气泵的充气与吸气,腔体内的压强增大或减小;当所述腔体内的压强增大时,所述第二连接部逐渐退出所述腔体,所述连接主体沿长度方向伸长;当所述腔体内的压强减小时,所述第二连接部逐渐深入,所述连接主体沿长度方向缩短。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一个所述连接主体包括一个第一连接部以及一个第二连接部;所述腔体为从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开口并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半封闭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一主体以及第二主体连接。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一个所述连接主体包括一个第一连接部以及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腔体为从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开口并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贯穿第一连接部的收容空间;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从第一连接部的两端插于所述腔体内;并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连接。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一个所述连接主体包括两个第一连接部以及一个第二连接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的端部均开口并沿各自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半封闭的腔体;并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开口端插于所述腔体内。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包括引导主体、支撑主体以及驱动组件。其中,支撑主体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连接主体。通过驱动组件带动第一主体旋转升降,第一主体通过连接主体带动第二主体沿引导主体滑动,从而使第二主体绕第一主体同步转动和上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组驱动组件,不仅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成本;同时,能够解决升降和转动过程中的同步问题,从而满足飞机发动机的维修和教学过程中的转动和升降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飞机发动机的分体式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支撑主体与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中引导主体和支撑主体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中改进后的引导主体和支撑主体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中引导主体和支撑主体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中的第一方案的连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中的第二方案的连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中的第三方案的连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至图8中的各标注为:飞机发动机1、引导主体10、支撑主体20、第一主体21、支撑部211、螺纹孔212、内螺纹2121、第二主体22、连接主体23、第一连接部231、腔体2311、第二连接部232、气管233、驱动组件30、基底部31、竖直部32、外螺纹321、驱动部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经研究发现,由于飞机发动机的尺寸较大,因此,在对飞机发动机进行维修以及结构教学过程中,通常至少需要设置两组支撑组件从飞机发动机的首尾对飞机发动机进行支撑。而为了满足转动和升降需求,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两组驱动组件。这种方式不但增加设备成本,同时还会因为两组驱动组件的同步问题,而造成飞机发动机的支撑不稳定。例如,两组支撑组件升降不一致,导致飞机发动机首尾高低失衡;或者,两组支撑组件转动频率不同,造成飞机发动机受到水平扭力产生变形。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实施例一结合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包括引导主体10、支撑主体20以及驱动组件30。具体的,引导主体10限定一根竖直线。并且,引导主体10以与水平面形成设定倾角的形式绕所述竖直线旋转延伸。同时,引导主体10到所述竖直线的水平距离相等。即,引导主体10的内侧壁上任意一点到竖直线的水平距离均相等;或者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引导主体,限定一根竖直线,所述引导主体以与水平面形成设定倾角的形式绕所述竖直线旋转延伸;/n支撑主体,包括以所述竖直线为轴线的第一主体、与引导主体滑动配合的第二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连接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顶端均设有用于支撑飞机发动机的支撑部;/n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体旋转升降;随着所述第一主体的旋转升降,所述第二主体绕第一主体同步转动和上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导主体,限定一根竖直线,所述引导主体以与水平面形成设定倾角的形式绕所述竖直线旋转延伸;
支撑主体,包括以所述竖直线为轴线的第一主体、与引导主体滑动配合的第二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连接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顶端均设有用于支撑飞机发动机的支撑部;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体旋转升降;随着所述第一主体的旋转升降,所述第二主体绕第一主体同步转动和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主体和第二主体的数量均为两组;两组所述引导主体关于该竖直线中心对称;两组所述第二主体分别滑动设于两组引导主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主体到所述竖直线的水平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主体以所述竖直线为旋转中心螺旋旋转延伸,所述引导主体至所述竖直线的水平距离从低至高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主体到所
述竖直线的水平距离满足;式中,a为引导主体到所述轴线的初始距离,b为引
导主体之间的距离,为引导主体上点相对于初始点的变化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基底部;
竖直部,竖直固定于基底部上,所述竖直部的侧面开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水平面的夹角与所述倾角的度数相等;
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一主体转动;所述第一主体包括自底部向上开设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开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有军沈旭涂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