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2812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领域的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包括上掩膜和下覆膜,所述下覆膜沿横向中轴线分为缠绕部和包裹部,且缠绕部与包裹部之间一体制造有竖向的连接部,缠绕部靠近连接部的一端和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分别带有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所述上掩膜与连接部的重合处带有开口,所述开口呈半圆的弧形,上掩膜靠近下覆膜的一面带有连接件,使用本装置时缠绕部沿第二折痕对折后,第二折痕至缠绕部的末端容易钩挂患者的病号服或纽扣,此时添加上掩膜,对第二折痕至缠绕部的末端进行遮掩,避免产生触碰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
本技术属于
,具体是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
技术介绍
很多肺或食管手术后的病人都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由于胸腔闭式引流管位置隐蔽不方便固定,置管时间常大于24小时,且病人活动时容易是引流管打着扭曲甚至脱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行的做法是采用具有粘贴效果的胶布将引流管缠绕后粘贴于病人胸腔引流开口部位。该方法虽然在某种情况下对引流管有一定的固定效果,但由于该胶布缠绕后外露部分高于身体的胸腔,不可避免会受到触碰现象的发生,从而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为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能够防止缠绕后胶布末端产生触碰的贴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开发一种能够防止缠绕后胶布末端产生触碰的贴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包括上掩膜和下覆膜,所述下覆膜沿横向中轴线分为缠绕部和包裹部,且缠绕部与包裹部之间一体制造有竖向的连接部,缠绕部靠近连接部的一端和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分别带有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所述上掩膜与连接部的重合处带有开口,所述开口呈半圆的弧形,上掩膜靠近下覆膜的一面带有连接件。采用上述方案后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1、在使用过程中将下覆膜贴靠于引流管表面,此时医护人员操控缠绕部沿引流管根部向上缠绕,此时先将缠绕部两端拉直,随后沿引流管为中轴线使缠绕部沿第一折痕交错,交错后贴附于对侧辅料上,另一侧缠绕部按相同方法缠绕贴附。2、半圆弧形将引流管缠绕部分暴露便于医护人员观察这一节点引流管是否打折或扭曲。3、同时当缠绕部贴敷于辅料后,第二折痕至缠绕部的末端容易钩挂患者的病号服或纽扣,此时添加上掩膜,对第二折痕至缠绕部的末端进行遮掩,避免缠绕部产生与患者衣物之间的触碰现象。进一步,所述连接件为榫卯结构,所述榫卯结构包括位于上掩膜的第一工字梁,位于下覆膜的第一工字开口、位于下覆膜的第二工字梁和位于上掩膜的第二工字开口,所述第一工字梁正对第一工字开口,且第一工字梁与第二工字梁交错排布,第二工字梁正对第二工字开口。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用以提升上掩膜和下掩膜的稳定性,减少粘粘的范围,为后续医用垃圾的清理提供便捷,同时减少患者皮肤与本贴膜的粘粘面积,降低压疮及压力性水疱的产生。进一步,所述连接件为粘粘结构,所述上掩膜的背面和上掩膜与下掩膜的重合范围处都带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一面粘接于上掩膜,双面胶的另一面带有撕边。有益效果:利用支耳结构,便于医护人员拉扯撕边,在撕边扯下后双面胶暴露,从而进行上掩膜和下掩膜的粘接,此时粘接处位于下掩膜,避免了粘贴处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进一步,所述撕边外沿有支耳,支耳与撕边一体制造。有益效果:利用支耳结构,便于医护人员拉扯撕边,进行粘贴。进一步,所述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之间带有螺旋曲线形的通槽。有益效果:当缠绕过程中通槽漏出引流管的空白处,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引流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俯视状态下的结构图;图2为图1中下覆膜与引流管缠绕时的状态图;图3为图1中上掩膜与下覆膜结合图;图4为实施例二俯视状态下的结构图;图5为实施例三俯视状态下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上掩膜1、下覆膜2、支耳3、缠绕部4、包裹部5、连接部6、第一折痕7、第二折痕8、通槽9、开口10、凹槽11、第一工字梁12、第一工字开口13、第二工字梁14、第二工字开口15。实施例一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包括上掩膜1和下覆膜2,上掩膜1与靠近引流管与胸腔的结合处带有辅料,(此处辅料的来源是,胸腔闭式引流术中对引流管与患者胸腔结合处中常规且必要的现有医用行业操作规范)。下覆膜2沿横向中轴线分为缠绕部4和包裹部5,且缠绕部4与包裹部5之间一体制造有竖向的连接部6,缠绕部4靠近连接部6的一端和远离连接部6的一端分别带有第一折痕7和第二折痕8,第一折痕7和第二折痕8之间带有螺旋曲线形的通槽9;上掩膜1与连接部6的重合处带有开口10,所述开口10呈半圆的弧形,上掩膜1靠近下覆膜2的一面带有连接件。公开更充分的,包裹部5的竖向中轴线处带有凹槽11,凹槽11的宽度等于引流管的直径。公开更充分的,此实施例中连接件为常规的胶带,胶带材质为医用无纺布胶布。公开更充分的,固定本装置与引流管的方式主要是高举平台法,即胶布从引流管上方沿周径对贴塑型后,胶布两端再蝶形固定在皮肤上。请参考图2,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先将下覆膜2贴靠于引流管表面,随后将凹槽11夹持引流管以保证稳定性,随后医护人员操控缠绕部4沿引流管进行缠绕,此时先将缠绕部4两端拉直,随后沿引流管为中轴线使缠绕部4单侧缠绕部4缠绕半圈后固定于辅料上,缠绕部的另一侧沿第一折痕7开始交错,采用同样缠绕方法,最终使缠绕部4给引流管向上提拉的力,缠绕部的两侧交错呈v型,以至于保护引流管不脱出,交错过程中保持缠绕部4沿螺旋曲线的轨迹上升。由于第一折痕7和第二折痕8之间带有螺旋曲线形的通槽9,当缠绕过程中通槽9漏出引流管的空白处,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引流的情况。请参考图3,当上升至第二折痕8时为缠绕部4的止点,此时沿第二折痕8对折缠绕部4,当缠绕部4沿第二折痕8对折后第二折痕8至缠绕部4的末端容易翘起,此时添加上掩膜1,对第二折痕8至缠绕部4的末端进行遮掩,同时上掩膜1的半圆弧形将引流管缠绕部4分暴露,便于医护人员观察这一节点引流管是否打折或扭曲。实施例二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件为榫卯结构,所述榫卯结构包括位于上掩膜1的第一工字梁12,位于下覆膜2的第一工字开口13、位于下覆膜2的第二工字梁14和位于上掩膜1的第二工字开口15,所述第一工字梁12正对第一工字开口13,且第一工字梁12与第二工字梁14交错排布,第二工字梁14正对第二工字开口15。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将第一工字开口13插入第一工字梁12,同时将第二工字梁14插入第二工字开口15中,由于第一工字梁12与第二工字梁14交错排布,增加了不同区域内的接触面积和摩擦面积,提升了连接的稳固性。实施例三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件为粘粘结构,所述上掩膜与下掩膜的重合范围处带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一面粘接于上掩膜,双面胶的另一面带有撕边,撕边外沿有支耳3,支耳3与撕边一体制造。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利用支耳3结构,便于医护人员拉扯撕边,在撕边扯下后双面胶暴露,从而进行上掩膜和下掩膜的粘接,此时粘接处位于下掩膜,避免了粘贴处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掩膜和下覆膜,所述下覆膜沿横向中轴线分为缠绕部和包裹部,且缠绕部与包裹部之间一体制造有竖向的连接部,缠绕部靠近连接部的一端和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分别带有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n所述上掩膜与连接部的重合处带有开口,所述开口呈半圆的弧形,上掩膜靠近下覆膜的一面带有连接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掩膜和下覆膜,所述下覆膜沿横向中轴线分为缠绕部和包裹部,且缠绕部与包裹部之间一体制造有竖向的连接部,缠绕部靠近连接部的一端和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分别带有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
所述上掩膜与连接部的重合处带有开口,所述开口呈半圆的弧形,上掩膜靠近下覆膜的一面带有连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榫卯结构,所述榫卯结构包括位于上掩膜的第一工字梁,位于下覆膜的第一工字开口、位于下覆膜的第二工字梁和位于上掩膜的第二工字开口,所述第一工字梁正对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刘琰罗纪李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