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2773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包括有负压吸引器本体、第一胃肠管、三通切换阀和第二胃肠管,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上形成有引流接口,所述引流接口连接有所述第一胃肠管,所述三通切换阀包括有第一引流通道、第一接头、第二引流通道、第二接头、喂食通道和用于连接喂食装置的第三接头;所述三通切换阀内还形成有安装通槽,所述安装通槽内设置有使第一引流通道与第二引流通道或喂食通道连通的切换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和三通切换阀,使得负压吸引和喂食功能能够方便地进行切换,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具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
技术介绍
胃肠减压是将胃管从口腔或鼻腔插入,连接一次性减压器,在负压和虹吸原理的作用下使胃内容物引出患者体外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可将胃肠道内的气体或液体吸出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减少胃肠膨胀程度,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胃部伤口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传统的胃肠减压器功能单一,在患者通过胃肠管喂药时,需要将管道与负压吸引器的连接断开,无法方便地切换;而且传统的负压吸引器不便于患者携带移动。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其具有方便切换负压吸引和喂食功能的特点,提高了临床操作的效率。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其中,包括有负压吸引器本体、第一胃肠管、三通切换阀和第二胃肠管,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上形成有引流接口,所述引流接口连接有所述第一胃肠管,所述三通切换阀包括有第一引流通道、第一接头、第二引流通道、第二接头、喂食通道和用于连接喂食装置的第三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一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头与第二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头与喂食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头远离第一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胃肠管连接,所述第二接头远离第二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胃肠管连接;所述三通切换阀内还形成有安装通槽,所述安装通槽内设置有使第一引流通道与第二引流通道或喂食通道连通的切换装置。进一步,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有封堵挡板、转动杆和手拧转头,所述转动杆设置于所述安装通槽内,所述手拧转头与所述转动杆相连接并位于所述三通切换阀上方,所述封堵挡板形成在所述转动杆远离所述手拧转头的一端并位于所述三通切换阀内腔。进一步,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封堵挡板处于喂食通道的开口处,所述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封堵挡板处于第一引流通道的开口处,所述喂食通道与第二引流通道连通。进一步,所述转动杆靠近所述手拧转头的一端形成有若干个卡接头,所述手拧转头靠近所述转动杆的一面形成有若干个卡接口,所述卡接头位于所述手拧转头内腔,并通过分别抵持在卡接口上与所述手拧转头相连接。进一步,所述手拧转头上形成有防滑花纹。进一步,所述三通切换阀包括有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下壳体上形成有内螺纹,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螺纹连接。进一步,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上形成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通过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连接有转动提手。进一步,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上形成有第三枢接部,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通过第三枢接部连接有固定夹。进一步,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采用软质硅胶材质制成。进一步,所述三通切换阀采用医用塑料材质制成。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通过设置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和三通切换阀,使得胃肠减压器不再局限于原来仅有的负压吸引功能,在患者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的时候,可以使所述三通切换阀的切换装置转动从而连通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连通,在第一引流通道上连接第一胃肠管进行负压吸引,减轻患者肠胃的负担;当需要为患者喂药、喂食的时候,不必再断开与负压吸引器本体的连接,只需将切换装置转换为连通喂食通道与第二引流通道,此时直接可通过连接在所述第三接口上的喂食装置输送液体置喂食通道中,进一步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提高了效率。二、通过设置所述转动提手,病人在需要走动的时候可以提起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从而方便病人移动。三、通过设置所述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可以转换不同的角度夹在病人的衣服上,使得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可以固定在病人身上,进一步方便了病人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和三通切换阀,使得负压吸引和喂食功能能够方便地进行切换,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三通切换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三通切换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手拧转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负压吸引器本体1;引流接口11;第一枢接部12;第二枢接部13;转动提手14;第三枢接部15;固定夹16;三通切换阀2;第一接头21;第二接头22;第三接头23;喂食通道24;第一引流通道25;第二引流通道26;安装通槽27;上壳体28;下壳体29;第一胃肠管3;第二胃肠管4;切换装置5;封堵挡板51;转动杆52;卡接头521;手拧转头53;卡接口531;防滑花纹53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6所示,其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包括有负压吸引器本体1、第一胃肠管3、三通切换阀2和第二胃肠管4,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1上形成有引流接口11,所述引流接口11连接有所述第一胃肠管3,所述三通切换阀2包括有第一引流通道25、第一接头21、第二引流通道26、第二接头22、喂食通道24和用于连接喂食装置的第三接头23,所述第一接头21与第一引流通道25连通,所述第二接头22与第二引流通道26连通,所述第三接头23与喂食通道24连通;所述第一接头21远离第一引流通道2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胃肠管3连接,所述第二接头22远离第二引流通道2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胃肠管4连接;所述三通切换阀2内还形成有安装通槽27,所述安装通槽27内设置有使第一引流通道25与第二引流通道26或喂食通道24连通的切换装置5,更进一步,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1采用软质硅胶材质制成,所述三通切换阀2采用医用塑料材质制成。这样,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通过设置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1和三通切换阀2,使得胃肠减压器不再局限于原来仅有的负压吸引功能,在患者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的时候,可以使所述三通切换阀2的切换装置转动从而连通第一引流通道25和第二引流通道26连通,在第一引流通道25上连接第一胃肠管3进行负压吸引,减轻患者肠胃的负担;当需要为患者喂药、喂食的时候,不必再断开与负压吸引器本体1的连接,只需将切换装置5转换为连通喂食通道24与第二引流通道26,此时直接可通过连接在所述第三接头23上的喂食装置输送液体置喂食通道24中,进一步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提高了效率。优选地,所述切换装置5包括有封堵挡板51、转动杆52和手拧转头53,所述转动杆52设置于所述安装通槽27内,所述手拧转头53与所述转动杆52相连接并位于所述三通切换阀2上方,所述封堵挡板51形成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负压吸引器本体、第一胃肠管、三通切换阀和第二胃肠管,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上形成有引流接口,所述引流接口连接有所述第一胃肠管,所述三通切换阀包括有第一引流通道、第一接头、第二引流通道、第二接头、喂食通道和用于连接喂食装置的第三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一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头与第二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头与喂食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头远离第一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胃肠管连接,所述第二接头远离第二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胃肠管连接;所述三通切换阀内还形成有安装通槽,所述安装通槽内设置有使第一引流通道与第二引流通道或喂食通道连通的切换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负压吸引器本体、第一胃肠管、三通切换阀和第二胃肠管,所述负压吸引器本体上形成有引流接口,所述引流接口连接有所述第一胃肠管,所述三通切换阀包括有第一引流通道、第一接头、第二引流通道、第二接头、喂食通道和用于连接喂食装置的第三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一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头与第二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头与喂食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头远离第一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胃肠管连接,所述第二接头远离第二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胃肠管连接;所述三通切换阀内还形成有安装通槽,所述安装通槽内设置有使第一引流通道与第二引流通道或喂食通道连通的切换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有封堵挡板、转动杆和手拧转头,所述转动杆设置于所述安装通槽内,所述手拧转头与所述转动杆相连接并位于所述三通切换阀上方,所述封堵挡板形成在所述转动杆远离所述手拧转头的一端并位于所述三通切换阀内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的多功能胃肠减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封堵挡板处于喂食通道的开口处,所述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封堵挡板处于第一引流通道的开口处,所述喂食通道与第二引流通道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蚁双莲黄小钟陈秋婷朱雪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