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长薄鳅人工繁殖用的增氧孵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长薄鳅繁殖
,具体涉及一种长薄鳅人工繁殖用的增氧孵化装置。
技术介绍
长薄鳅为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鱼类,俗名薄花鳅、红沙鳅钻等,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及其附属水域,一般栖息于江河底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长薄鳅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眼下刺不分叉,长度大于眼径,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长薄鳅在养殖时需要增加水的含氧量,避免长薄鳅因缺氧死亡。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长薄鳅繁殖用的增氧装置增氧量较少、增氧效果较差且不能实现全方位增氧,从而导致一些长薄鳅因缺氧而死亡。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
技术实现思路
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薄鳅人工繁殖用的增氧孵化装置,包括繁殖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池(1)顶部连接有横板(2),所述横板(2)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气泵(3),所述横板(2)顶部一侧固定设置有电机(4),所述电机(4)输出轴端部传动连接有转轴(5),所述转轴(5)外周面固定设置有齿轮(6),所述繁殖池(1)内腔顶部设置有第一转动腔(7),所述第一转动腔(7)与气泵(3)之间连接有进气管(8),所述第一转动腔(7)顶部固定设置有外齿圈(9),所述齿轮(6)与外齿圈(9)相啮合,所述第一转动腔(7)底部连接有多个连接管(10),多个所述连接管(10)底部连接有第二转动腔(11),所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薄鳅人工繁殖用的增氧孵化装置,包括繁殖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池(1)顶部连接有横板(2),所述横板(2)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气泵(3),所述横板(2)顶部一侧固定设置有电机(4),所述电机(4)输出轴端部传动连接有转轴(5),所述转轴(5)外周面固定设置有齿轮(6),所述繁殖池(1)内腔顶部设置有第一转动腔(7),所述第一转动腔(7)与气泵(3)之间连接有进气管(8),所述第一转动腔(7)顶部固定设置有外齿圈(9),所述齿轮(6)与外齿圈(9)相啮合,所述第一转动腔(7)底部连接有多个连接管(10),多个所述连接管(10)底部连接有第二转动腔(11),所述第二转动腔(11)顶部两侧均连接有三个竖板(12),且所述第二转动腔(11)底部固定设置有滤网(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薄鳅人工繁殖用的增氧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池(1)内壁固定设置有环形圈(14),所述环形圈(14)顶部固定设置有四个弧形槽,四个所述弧形槽均匀分布在环形圈(14)顶部,四个所述弧形槽内均滚动设置有钢珠(15),四个所述钢珠(15)顶部均与第一转动腔(7)相贴合。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帆,孙翰昌,邓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