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225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整体形状为桶型,包括网箱主体和网盖,网箱主体包括浮管,沉条架,松紧绳,网袋,浮管为一根圆环形PVC管,沉条架为一根圆环形不锈钢圈;网袋口缝入松紧绳,调节网口大小,网袋口套入浮管内侧后外翻包裹整个浮管,网袋底部与不锈钢沉条架用扎带连接;网盖包括盖体圈、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盖体圈为一根圆环形的不锈钢圈;网纱外包盖体圈后用扎带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结构简单,可快速驯化银鲳集群游动及摄食人工饲料,方便了换水、吸污和刷池等工作,并减少了银鲳擦伤和跳池的损耗,且容易拆卸清洁,降低了病害率,大大提高银鲳育成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
本技术属于鱼类养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
技术介绍
银鲳是我国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市场需求,但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与环境恶化,我国野生银鲳种质资源已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因此,国内研究学者开始陆续开展银鲳的人工繁育工作。在银鲳在稚鱼至幼鱼的育成过程中,鱼苗尚未形成定点绕圈群游的习性,需要全池泼洒人工饵料进行投喂,摄食率较低,难以保证每尾鱼苗都摄食到饵料,且沉底的饵料如果不及时清理,极易造成水体污染,降低了银鲳的成活率。同时,这个时期的银鲳幼鱼游动能力还不够强,在换水和加水过程中极易被吸到排水孔,造成鱼体损伤,大大影响了幼鱼的育成率。因此,急需一个合适的装置来对银鲳幼鱼进行集群游动和摄食驯化,提高银鲳幼鱼时期的育成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结构简单,可快速驯化银鲳集群游动及摄食人工饲料,方便了换水、吸污和刷池等工作,并减少了银鲳擦伤和跳池的损耗,且容易拆卸清洁,降低了病害率,大大提高银鲳育成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整体形状为桶型,包括网箱主体和网盖,网箱主体包括浮管、沉条架、松紧绳和网袋,网盖包括盖体圈、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所述的浮管为一根圆环形PVC管;PVC管,管本身直径为10cm,构成的圆圈直径为3m。所述的沉条架为一根圆环形的不锈钢圈;不锈钢圈,管本身直径为0.5cm,构成的圆圈直径为3m。所述的网袋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封闭端用扎带与所述的沉条架相连接,开口端缝接有所述的松紧绳,用来调节网袋网口的大小;松紧绳的材质为可伸缩材质,长度为10m;网袋,网目为10目—20目。所述的盖体圈为一根圆环形的金属圈,优先选不锈钢圈;钢圈本身直径为0.3cm,构成的圆圈直径为3.1m;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网目为10目。所述的网袋套入浮管内侧后外翻包裹整个浮管,拉近松紧绳后固定成为圆柱型的养殖网箱;盖体圈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结合,盖在网箱上;规格为:直径3m×高0.8m。所述的盖体圈形成的圆圈的直径不小于浮管形成的圆圈的直径;浮管在水中的浮力大于整个加盖网箱的重力;网箱主体和网盖相配合。本技术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结构简单,方便了投喂、换水、吸污和刷池等工作,减少了银鲳擦伤和跳池的损耗,并且容易拆卸清洁,降低了病害率,大大提高银鲳育成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侧视剖面示意图。图中:1浮管,2沉条架,3松紧绳,4网袋,5盖体圈,6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例对本技术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2所示,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整体形状为桶型,包括网箱主体和网盖,网箱主体包括浮管1、沉条架2、松紧绳3和网袋4,网盖包括盖体圈5、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6。所述的浮管为一根圆环形PVC管;PVC管,管本身直径为10cm,构成的圆圈直径为3m。所述的沉条架2为一根圆环形的不锈钢圈;不锈钢圈,管本身直径为0.5cm,构成的圆圈直径为3m。所述的网袋4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封闭端用扎带与所述的沉条架2相连接,开口端缝接有所述的松紧绳3,用来调节网袋4网口的大小;松紧绳3的材质为可伸缩材质,长度为10m;网袋4,网目为10目—20目。所述的盖体圈5为一根圆环形的不锈钢圈;不锈钢圈,管本身直径为0.3cm,构成的圆圈直径为3.1m;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6,网目为10目。所述的网袋4套入浮管1内侧后外翻包裹整个浮管,拉近松紧绳3后固定成为圆柱型的养殖网箱;盖体圈5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6结合,盖在网箱上;规格为:直径3m×高0.8m。所述的盖体圈5形成的圆圈的直径不小于浮管1形成的圆圈的直径;浮管在水中的浮力大于整个加盖网箱的重力;网箱主体和网盖相配合。本技术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将松紧绳3与网目为10目—20目的网袋4口缝合,将网袋4与浮管1紧密连接。其次将直径3m的沉条架2与网袋4底部用塑料扎带固定,每个边上各扎四个点;调整网箱的高度至0.8m;将网袋4口套入直径3m的圆环形浮管1内层,并外翻至管外侧包裹浮管1,扎进松紧绳3,使网袋4与浮管1紧密连接,形成圆柱型网箱。接着将与盖体圈配合的10目的网纱6外包盖体圈5后用扎带固定,使网上绷紧,形成网盖。最后将网盖盖在圆柱型网箱上。本装置使用时,应将养殖池水位加至1.2—1.5m,pH值控制在7.0—8.5,溶氧保持在5.6mg/L,盐度为28-32‰,将网箱直接放入水中即可。银鲳幼苗的养殖密度控制在3000—5000尾/m3左右,随着银鲳鱼体的生长,养殖密度逐步减少。在投喂饲料过程中,能做到定点投喂,有利于形成食场,保证每尾鱼苗都能吃到饲料,而且颗粒饲料能穿过网眼沉到池底,不会停留在网箱中。在养殖池吸污时,残饵粪便大体集中在网箱下方,简便了操作。在养殖池换水时,可以直接打开排水装置,不用担心因为银鲳幼苗游动能力过弱而被吸到排水处。如果有病害需要进行药浴,可直接将银鲳幼苗从网箱中捞出到小水体进行治疗。在清理网箱时,将松紧绳3和底部扎带解开即可对网袋4清洗,减轻了刷池壁的工作量。通过网箱加盖的形式,减少了银鲳擦伤和跳池的损耗,降低了感染的风险。本技术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结构简单,可快速驯化银鲳集群游动及摄食人工饲料,方便了换水、吸污和刷池等工作,并减少了银鲳擦伤和跳池的损耗,且容易拆卸清洁,降低了病害率,大大提高银鲳育成率。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整体形状为桶型,包括网箱主体和网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箱主体包括浮管(1)、沉条架(2)、松紧绳(3)和网袋(4),网盖包括盖体圈(5)、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6);/n所述的浮管(1)为一根圆环形PVC管;/n所述的沉条架(2)为一根圆环形的不锈钢圈;/n所述的网袋(4)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封闭端用扎带与所述的沉条架(2)相连接,开口端缝接有所述的松紧绳(3),用来调节网袋(4)网口的大小;/n所述的网袋(4)套入浮管(1)内侧后外翻包裹整个浮管(1),拉紧松紧绳(3)后固定成为圆柱型的养殖网箱;/n所述的盖体圈(5)为一根圆环形的金属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整体形状为桶型,包括网箱主体和网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箱主体包括浮管(1)、沉条架(2)、松紧绳(3)和网袋(4),网盖包括盖体圈(5)、与盖体圈配合的网纱(6);
所述的浮管(1)为一根圆环形PVC管;
所述的沉条架(2)为一根圆环形的不锈钢圈;
所述的网袋(4)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封闭端用扎带与所述的沉条架(2)相连接,开口端缝接有所述的松紧绳(3),用来调节网袋(4)网口的大小;
所述的网袋(4)套入浮管(1)内侧后外翻包裹整个浮管(1),拉紧松紧绳(3)后固定成为圆柱型的养殖网箱;
所述的盖体圈(5)为一根圆环形的金属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的浮管(1)的圆环形PVC管,管本身直径为10cm,构成的圆圈直径为3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柱型网箱,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的沉条架(2)的不锈钢架条,管本身直径为0.5cm,构成的圆圈直径为3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银鲳育成专用的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家杰王亚军胡佳宝杨阳张曼顾玮玮孙弋博张友仪李亚亚孙嘉初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