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作业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1607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3:01
尽量减少设置于具有多种动作模式的打击作业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部件数。锤钻(1A)具备被旋转驱动的中间轴(25)、向前端工具(2)传递中间轴(25)的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系统(40)。旋转力传递系统(40)包括沿中间轴(25)能向前后移动地设置在中间轴(25)上的套筒(41)。若套筒(41)向前方移动,则套筒(41)与中间轴(25)卡合而能向前端工具(2)传递旋转力,若套筒(41)向后方移动,则解除套筒(41)与中间轴(25)的卡合而不能向前端工具(2)传递旋转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打击作业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施加打击力与旋转力的一方或双方的前端工具的打击作业机。
技术介绍
已知具有能够切换的多种动作模式的打击作业机。在现有的打击作业机所具有的动作模式中例如有“旋转模式”、“打击模式”、“旋转-打击模式”。“旋转模式”是向前端工具施加旋转力的动作模式,有时也被称为“电钻模式”。“打击模式”是向前端工具施加打击力的动作模式,有时也被称为“锤模式”。“旋转-打击模式”是对前端工具施加打击力以及旋转力的动作模式,有时也被称为“锤钻模式”。为了实现如上述的多个动作模式的切换,需要向前端工具传递、切断从驱动源输出的驱动力。因此,在现有的打击作业机中设置通过从驱动源输出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旋转轴,能够切换向前端工具传递该旋转轴的旋转的状态、不向前端工具传递旋转轴的旋转的状态。具体的说,在旋转轴上配置齿轮和连接部件。连接部件总是与旋转轴卡合,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齿轮与旋转轴不卡合且能够沿旋转轴移动。若齿轮沿旋转轴向预定方向移动,则齿轮与连接部件卡合而旋转轴的旋转通过连接部件向齿轮传递,最终向前端工具传递。另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打击作业机,具备:/n驱动源;/n配置于上述驱动源的前方且施加打击力和旋转力的一方或两方的前端工具;/n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作为中心且被上述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旋转轴;以及/n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系统,/n上述旋转力传递系统在上述旋转轴上包括以能够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套筒,/n若上述套筒向前方移动,则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卡合,能够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n若上述套筒向后方移动,则解除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的卡合,不能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29 JP 2018-2229971.一种打击作业机,具备:
驱动源;
配置于上述驱动源的前方且施加打击力和旋转力的一方或两方的前端工具;
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作为中心且被上述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旋转轴;以及
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系统,
上述旋转力传递系统在上述旋转轴上包括以能够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套筒,
若上述套筒向前方移动,则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卡合,能够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
若上述套筒向后方移动,则解除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的卡合,不能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套筒的内周面形成有内侧齿轮,
在上述套筒的外周面形成有外侧齿轮,
若上述套筒向前方移动,则上述内侧齿轮与形成于上述旋转轴的外周面的中间齿轮卡合,
若上述套筒向后方移动,则解除上述内侧齿轮与上述中间齿轮的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齿轮形成于上述套筒的后方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齿轮形成于上述套筒的前方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套筒的内侧形成有环状槽,在该套筒向后方移动时,该环状槽不与上述中间齿轮卡合地收纳该中间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力转换为打击力并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的打击力传递系统,
上述打击力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英贵大久保贵启
申请(专利权)人: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