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件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121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电池模组。壳体组件包括盖板、底板、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第一限位板与底板成预设角度设置;第二限位板与第一限位板平行,第二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盖板和底板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容置腔,第二限位板和第一限位板的板面均用于与一电芯组件的侧面抵接;第一支撑结构具有垂直于第一限位板的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电芯组件;抵持结构具有平行于第一支撑面的第一抵持面,用于抵持电芯组件背离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壳体组件可通过调整第一限位板与底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使通过壳体组件成组的电池模组能够获得任意所需的高度,且可有效降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壳体组件及电池模组
本技术属于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相关行业内通常将多个电芯沿其厚度方向阵列布置,以形成电池模组。基于此,电池模组的高度基本约等于电芯的高度,然而电芯的尺寸又通常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致使电池模组的可选高度较少。但若通过对电芯进行非标设计以设计电池模组的高度,又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而,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以解决现有电池模组的可选高度较少,且非标设计较为困难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壳体组件,包括:盖板;底板,与盖板平行且间隔设置;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板,连接于盖板和底板之间,第一限位板与底板成预设角度设置;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板,连接于盖板和底板之间,且与第一限位板平行,第二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盖板和底板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置至少一个电芯组件,第二限位板和第一限位板的板面均用于与一电芯组件的侧面抵接;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设于第一容置腔内,且连接于底板面向盖板的一侧,第一支撑结构具有垂直于第一限位板的第一支撑面,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电芯组件;至少一个抵持结构,设于第一容置腔内,且连接于盖板面向底板的一侧,抵持结构具有平行于第一支撑面的第一抵持面,第一抵持面用于抵持电芯组件背离第一支撑面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先通过第一限位板(或第二限位板)引导电芯组件呈预设角度倾斜摆放于第一容置腔,随后通过第一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电芯组件的一侧,并通过抵持结构的第一抵持面抵持电芯组件的另一侧,并最终通过第二限位板(或第一限位板)抵持各电芯组件背离第一限位板的一侧,即可使电芯组件稳定在预设的倾斜摆放状态,且能够有效避免电芯组件在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出现滑动等现象,能够有效避免电芯组件出现转动、摆动等现象。基于此,即可通过调整第一限位板与底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使通过壳体组件和电芯组件等组件成组形成的电池模组能够获得任意所需的高度,从而可丰富电池模组的高度的可选范围,可便于电池模组的高度与使用场景相适配,且壳体组件的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便,无需如非标设计电芯组件一般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而可有效降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难度,便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均设有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第一支撑结构还具有垂直于第一支撑面的第二支撑面,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与第一支撑面所支撑的电芯组件相邻的另一电芯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支撑面对相邻的电芯组件形成一定的支撑效果,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相邻的电芯组件对该第一支撑结构所支撑的电芯组件的抵压程度,从而可有效保障第一支撑结构所支撑的电芯组件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抵持结构还具有垂直于第一抵持面的第二抵持面,第二抵持面用于抵持与第一抵持面所抵持的电芯组件相邻的另一电芯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抵持面与相邻且平行的第一限位板、第二支撑面或第二限位板共同限位抵持位于其间的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从而可进一步保障并提高电芯组件的摆放状态的稳定性,利于进一步保障并提高壳体组件的使用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均呈直角三棱柱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保障第一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以及抵持结构的第一抵持面、第二抵持面与电芯组件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保障第一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对电芯组件的支撑效果,以及保障抵持结构的第一抵持面、第二抵持面对电芯组件的抵持效果;一方面,可压缩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的占用空间,尤其可有效避免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额外占用壳体组件和电芯组件等组件所成组形成的电池模组的高度空间,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电池模组的体积利用率;一方面,可相应增幅盖板和底板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使壳体组件能具有更强的防护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和/或至少一个抵持结构设有液冷通道,液冷通道用于供冷却液流动,或用于供冷却管道穿设于其内。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第一支撑结构和/或抵持结构上的效用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支撑结构和/或抵持结构上的既有占用空间设置液冷通道,以实现电芯组件的散热,基于此,不仅可保障并提高壳体组件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还可有效提高壳体组件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角度为30°~7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于协调、平衡壳体组件所成组的电池模组在宽度和高度尺寸上的分配情况,从而利于协调、平衡壳体组件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在一个实施例中,使各电芯组件抵压于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与底板围合形成第二容置腔,第二限位板与盖板围合形成第三容置腔,壳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结构,设于第二容置腔,且用于支撑第一限位板;至少一个抵压结构,设于第三容置腔,抵压结构垂直抵压于第二限位板。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容置于第二容置腔的各第二支撑结构共同对第一限位板进行支撑,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对各电芯组件的支撑效果;还可通过容置于第三容置腔且垂直于第二限位板的各抵压结构共同对第二限位板进行抵压,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二限位板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二限位板对各电芯组件的抵持效果;基于此,可进一步保障壳体组件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以保障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其中之一还能够用于容置单体监控单元,另一还能够用于容置液冷系统的管路。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其中之一容置单体监控单元,另一容置液冷系统的管路,以将电池包所需设置的单体监控单元和液冷系统的管路部分集成至电池模组,且使单体监控单元和液冷系统的管路共用壳体组件所形成的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从而可提高壳体组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模组集成性,且还可提高壳体组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以提高最终成型的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侧板,连接于盖板和底板的同一边侧,且用于防护单体监控单元,侧板设有至少一个转接口。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进一步通过侧板参与围合用于容置单体监控单元的第二容置腔或第三容置腔,基于此,可便于通过侧板对单体监控单元形成有效的防护和限位,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模组集成性和使用性能。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于壳体组件中的电芯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模组可通过壳体组件的设计以及调整电芯组件的摆放状态,来获取到任意的、所需的高度,从而可丰富电池模组的高度的可选范围,可便于电池模组的高度与使用场景相适配,且壳体组件的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便,无需如非标设计电芯组件一般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而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盖板;/n底板,与所述盖板平行且间隔设置;/n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底板成预设角度设置;/n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限位板平行,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置至少一个电芯组件,所述第二限位板和所述第一限位板的板面均用于与一所述电芯组件的侧面抵接;/n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连接于所述底板面向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电芯组件;/n至少一个抵持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连接于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抵持结构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一抵持面用于抵持所述电芯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
底板,与所述盖板平行且间隔设置;
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底板成预设角度设置;
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限位板平行,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置至少一个电芯组件,所述第二限位板和所述第一限位板的板面均用于与一所述电芯组件的侧面抵接;
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连接于所述底板面向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电芯组件;
至少一个抵持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连接于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抵持结构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一抵持面用于抵持所述电芯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抵持结构均设有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还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与所述第一支撑面所支撑的电芯组件相邻的另一所述电芯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抵持结构还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抵持面的第二抵持面,所述第二抵持面用于抵持与所述第一抵持面所抵持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水杉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