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0307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照明模块,包括基板和分布在基板同侧表面的多个发光单元,基板的该侧表面构成照明模块的发光面,壳体,包括罩设照明模块的透光的灯罩,该灯罩围绕形成开口部;该透光的灯罩具有:与所述照明模块对应且间隔设置的主体透光部,以及,由主体透光部折弯延伸形成,并且向所述开口部延伸的折弯透光部。该照明装置能够兼顾解决灯罩上“颗粒感”与开口部处“阴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照明装置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兼具照明和空气净化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智能家居的逐渐普及,市场愈发需求自身集成更多功能或者相互之间协作更加频繁的家用电器。室内装修设计人员在布局照明类的家用电器时,需要考虑到全面覆盖室内空间,以及照明均匀度的问题。该布局特点尤其适合于集成特定类型的其他功能,例如是空气净化功能。现有技术的一些家用电器即集成有照明和空气净化功能,通过将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离子或者粒子从家用电器的开口部吹出,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在室内空间合理布局多个此类家用电器,可以同时满足照明和空气净化的覆盖全面性和均匀性。然而,现有的家用电器在集成具有风道的空气净化设备时会遇到以下至少一个方面的问题。一、如何解决具有空气净化活性的粒子或离子的损耗问题。由于设备集成度的提高,照明模块或者电路模块中的发热元件的散热会成为问题。为此,中国专利CN209569698U公开了一种照明、空气净化一体机的散热机构。该散热机构将已流过物质发生器的气流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过发热元件后向侧面吹出,另一路向用户吹出。其中向侧面吹出的气流中由于也携带具有空气净化活性的粒子或离子,但这部分粒子或者离子无法抵达家用电器面向用户的目标区域,将被损耗掉。二、如何解决长期不用后重新使用时,将大量积灰吹出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一些集成有风道系统的家用电器的风道设计为,经由位于电力输入部一侧的壳体进风口吸入空气,再经由位于灯罩一侧的壳体出风口将空气吹出。而家用电器在使用时,电力输入部通常朝向或者嵌入天花板安装,容易落灰或者积灰,并且不易清扫。该家用电器的风道系统如果在长期关闭后重新启用,会将电力输入部一侧积蓄的灰尘经由风道向灯罩方向吹出,吹向用户或者室内环境,影响用户体验。三、如何兼顾解决灯罩上“颗粒感”与开口部处“阴影”的问题。具体而言,对于采用多个发光单元(例如是贴片形式的LED灯珠)的照明模块,灯罩的罩面需要同多个发光单元形成的发光面间隔一定距离以上,否则每个发光单元均会在灯罩的罩面上投射出对应位置偏亮而周围位置偏暗的斑点,而灯罩本身的柔光特性尚不足以弥补或者掩盖斑点的存在,从而导致“颗粒感”的产生。另外,家用电器的面向灯罩的一面需要为开口部留出额外的空间,而不能用灯罩将其遮蔽。为了保证出风效果,风道宜延伸至与开口部相接。而如果灯罩的罩面为平面,风道直接延伸至与灯罩的罩面相接,有可能影响到开口部的照亮,而开口部无法被充分照亮时,则该家用电器的开口部的部分在视觉上会形成阴影,影响使用感受。因此,本领域亟待提供一种家用电器,能够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方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能够兼顾解决灯罩上“颗粒感”与开口部处“阴影”的问题。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该照明装置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电力输入部、照明模块、壳体和灯罩,其中,照明模块包括基板(环形基板)和分布在基板的发光面的多个发光单元;该灯罩罩设在照明模块的发光单元一侧,并且,灯罩环绕形成开口部;以及灯罩具有:与照明模块对应且间隔设置的主体透光部,以及,由主体透光部折弯形成,并且向开口部延伸的折弯透光部。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作为示范例,就照明模块中的基板为环形基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施方式中将基板作为环形基板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并不是对照明模块的基板的形状的限定,不同形状的基板都可以用于承载发光单元。根据该技术方案,将灯罩与照明模块对应且间隔设置,因为两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通过改变折弯透光部的高度来实现,所以便于将灯罩与照明模块之间的距离调整至合适距离,以消除发光单元在灯罩上形成的“颗粒感”。并且,因为灯罩自身的柔光特性以及作为灯罩一部分的折弯透光部的存在,折弯透光部可以散射或者反射来自照明模块的光线,并照亮开口部内部,从而减弱乃至消除开口部处的阴影。在本技术的较优技术方案中,照明装置还包括与开口部对应并延伸至该开口部的导风管,折弯透光部具有延伸至导风管的内周壁,并且,导风管与内周壁匹配套接。导风管的设置,可以使得空气在导风管所规定的通路中流动,同时避免空气由开口部吹出或吹入时,由导风管与折弯透光部的连接处进入灯罩内,提高了灯罩的密封性,防止异物进入。其中,较优地,导风管的出风端与发光面齐平或者位于发光面的朝向电力输入部的一侧。导风管的出风端与发光面齐平或者位于发光面的发光面的朝向电力输入部的一侧时,可以尽量避免导风管遮挡来自照明模块的光线,使得折弯透光部能够充分得到照明模块的辐照,从而将开口部照亮,进一步地减少乃至消除开口部处的阴影,不会因导风管而在灯罩处形成阴影。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导风管的出风端也可以位于发光面朝向灯罩一侧的规定范围内,也可以通过调整导风管的直径与折弯透光部的弯折深度的比例,使照明光线照亮开口部以消除阴影。因此,对开口部与发光面的位置限定是基于发光面的照明光线能否照亮整个开口部,使该照明装置不会因与位于开口部的导风管的存在而产生阴影。在本技术的较优技术方案中,折弯透光部与导风管倾斜设置。其中,较优地,开口部中心点到折弯透光部外表面的切向方向与开口部的轴向方向之间所呈的夹角为30°-60°。倾斜的折弯透光部可以对开口部处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气流横截面的口径扩大,从而提高净化气流能够覆盖的室内范围,避免对于小范围的直吹。其中,较优地,在从主体透光部向开口部延伸的方向上,折弯透光部是使得开口部的口径逐渐收缩的弧面结构。该弧面结构一方面逐渐收缩而呈流线的弧面结构,其表面过渡平滑更有利于从开口部流出的气流的导向,同时,还可以使对应于开口部各处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其中,较优地,灯罩与发光面之间的最大间距,等于基板上两个相邻发光单元之间平均间距的2-5倍。使得灯罩与照明模块之间具有适合的间距,可以有效地消除“颗粒感”。其中,较优地,从灯罩的主体透光部的外表面到导风管出风端所在平面的最大距离,是该导风管直径的0.5-1.5倍。该比例关系过大即从灯罩的主体透光部的外表面到导风管出风端所在平面的距离相对于导风管直径过长,或者该比例关系过小即从灯罩的主体透光部的外表面到导风管出风端所在平面的距离相对于导风管直径过小,均会在开口部易于形成阴影。因此,设置合适的从灯罩的主体透光部的外表面到导风管出风端所在平面的距离,亦即设置合适的开口部深度与导风管直径的比例关系,可以使得开口部基本被照明模块照亮,进一步有效地消除开口部处出现的阴影。其中,较优地,导风管内设置有物质发生器,该物质发生器用于向所述导风管中释放羟基自由基。由此,该照明装置兼具照明和净化空气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家用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导风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中家用电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n依次设置的电力输入部、壳体、照明模块和灯罩;/n所述照明模块,包括基板和分布在所述基板的发光面的多个发光单元;/n所述灯罩罩设在所述照明模块的所述发光单元一侧,并环绕形成开口部,/n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具有:/n与所述照明模块对应且间隔设置的主体透光部,以及,/n由所述主体透光部折弯延伸形成,并且向所述开口部延伸的折弯透光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
依次设置的电力输入部、壳体、照明模块和灯罩;
所述照明模块,包括基板和分布在所述基板的发光面的多个发光单元;
所述灯罩罩设在所述照明模块的所述发光单元一侧,并环绕形成开口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具有:
与所述照明模块对应且间隔设置的主体透光部,以及,
由所述主体透光部折弯延伸形成,并且向所述开口部延伸的折弯透光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开口部对应并延伸向所述开口部的导风管或引风管,所述折弯透光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导风管或所述引风管的内周壁,所述导风管或所述引风管与所述内周壁匹配套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或所述引风管的出风端与所述发光面齐平、或者与所述灯罩分别位于所述发光面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透光部相对于所述导风管或所述引风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敏敏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