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89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包括立架一、底座、立架二、顶座及防护门本体,立架一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右侧设有立架二,所述立架一及所述立架二顶部设有顶座,所述顶座及所述底座之间设有防护门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采用控制端对辐射防护门进行操控,利用控制端控制电机运行,即可控制防护门底端的滚轮在活动槽内移动,在顶座内设置两组传动装置,配合传动轮带动传动杆作用滑动连接件在滑槽内移动,控制防护门顶部配合顶座移动,两边拉锯配合滑动连接件带动防护门本体移动,使得防护门本体可平稳移动,利用防辐射铅板层的防辐射性能为防护门本体增加防辐射性能,保证防护门本体本身的防辐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
技术介绍
现有的防辐射门有合页开合式,也有导轨平移式。为了防止漏线,平移门一般需要在底面设置导轨或者轨道槽来进行移门的安装,那么不平整的底面在如病床推送时,会产生震动,在一些特定场景病人无法接受这样的震动。而由合页开合的防辐射门,在门翻转开合时,其底部需要有间隙;为了解决漏线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堵塞的方式。现有产品基本都存在以下问题:堵塞件使用与收起麻烦,幅度大,安全系数低;用于各种辐射防护的铅防护门,或者是类似的比较厚重的门,由于其比较厚且重量比较沉,使用平推开关的方式很少,大多数是采用手动或者是电动方式进行轨道式开关,在采用轨道式开关时,又由于门的厚重,多采用将轨道设置在沟槽内的方式,这样不可避免的在进出通道上形成一条防护门轨道沟槽,沟槽的宽度大于门的厚度,为医疗设备如病床进入诊疗室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提出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防辐射门存在漏线、安装地面存在沟槽的问题;以达到避免产生漏线、消除地面沟槽对病床移动的影响、增加防护性能的目的,提高辐射防护门的使用安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包括立架一、底座、立架二、顶座及防护门本体,立架一底部设有底座,所述底座右侧设有立架二,所述立架一及所述立架二顶部设有顶座,所述顶座及所述底座之间设有防护门本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底座内部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左端设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底端中央设有辅助动力箱,所述辅助动力箱中央设有气动支撑装置,所述辅助动力箱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底端分别设有气动装置,所述气动装置外端分别设有固定滑块,所述气动装置底端设有安装底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立架一右侧设有防撞挡板一,所述防撞挡板一右侧设有防撞挡边一,所述立架一顶部后方设有控制信号接收整合模块,所述控制信号接收整合模块内侧设有红外对射装置一,所述防护门本体边沿正对所述红外对射装置一处设有红外对射装置二。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顶座内腔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传动件一及传动件二,所述传动件一及所述传动件二之间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滑动连接件,所述滑动连接件底端设有若干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底端分别与所述防护门本体顶端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传动件二顶端设为固定顶板,所述传动件二中央设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底端设有止位件,所述传动轮中央设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延伸入所述滑槽内部,所述传动杆与所述滑动连接件连接。进一步,所述防护门本体外端设有防辐射铅板层,所述防护门本体左端设有卡位件一,所述防护门本体右端设有卡位件二,所述防护门本体内部底端设有传动轮安装座,所述传动轮安装座底端均匀设有若干滚轮。进一步,所述卡位件二正对所述立架二左侧壁处设有防撞挡板二,所述防撞挡板二左端边沿设有防撞挡边二。进一步,所述防撞挡边二设为与所述防撞挡边一相适配的几何塑胶边。进一步,所述卡位件一与所述防撞挡边一相适配,所述卡位件二与所述防撞挡边一规格一致,所述卡位件二与所述防撞挡边二相适配。进一步,所述立架一前端顶部设有近红外摄像头,所述近红外摄像头正对所述活动槽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其结构简单,采用控制端对辐射防护门进行操控,其操作方便,该防护门本体的功能丰富,利用控制端控制电机运行,即可控制防护门底端的滚轮在活动槽内移动,在顶座内设置两组传动装置,配合传动轮带动传动杆作用滑动连接件在滑槽内移动,控制防护门顶部配合顶座移动,两边拉锯配合滑动连接件带动防护门本体移动,使得防护门本体可平稳移动,防护门本体前后均设有防辐射铅板层,利用其防辐射性能为防护门本体增加防辐射性能,保证防护门本体本身的防辐射性能。2、本技术方案在立架一及立架二与防护门本体接触端设置不规则几何连接面,相互契合的不规则连接面可防止射线经过连接缝射出门外,起到防止漏线的作用;设置两个红外线对射装置可自行根据两者之间的信号距离调节传动装置的速度,避免运行速度过快造成防护门损伤;设置近红外摄像头可检测进入诊疗室内的人员的情况,若检测到非正常的红外运行视频信号,则可改变活动槽内的设置,避免造成颠簸;在底座内设置升降板,可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上下移动,改变诊疗室入口处的活动槽的状态,减少如轮椅或者病床进入的颠簸。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的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的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的C-C向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的底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立架一、11为防撞挡板一、12为控制信号接收整合模块、13为红外对射装置一、14为红外对射装置二、15为防撞挡边一、2为底座、21为活动槽、22为升降板、23为固定滑块、24为升降气缸、25为气动装置、26为辅助动力箱、27为气动支撑装置、28为安装底座、3为立架二、31为防撞挡板二、32为防撞挡边二、4为顶座、41为滑槽、42为传动件一、43为连接块、44为传动件二、45为固定顶板、46为传动轮、47为止位件、5为防护门本体、51为防辐射铅板层、52为卡位件一、53为卡位件二、54为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包括立架一1、底座2、立架二3、顶座4及防护门本体5,立架一1底部设有底座2,底座2右侧设有立架二3,立架一1及立架二3顶部设有顶座4,顶座4及底座2之间设有防护门本体5,立架一1及立架二3作为防护门本体5移动的框架,并支撑起防护门本体5及作为移动装置的顶座4,防护门本体5在底座2上作用移动,在控制端的作用下自行移动相应距离实现诊疗室的开合,防止诊疗室内的射线外泄。参阅图5,底座2内部设有活动槽21,活动槽21左端设有升降板22,升降板22底端中央设有辅助动力箱26,辅助动力箱26中央设有气动支撑装置27,辅助动力箱26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升降气缸24,升降气缸24底端分别设有气动装置25,气动装置25外端分别设有固定滑块23,气动装置25底端设有安装底座28,升降板22设于活动槽21左端,正对诊疗室入口处设置,固定滑块23内侧固定住升降板22,底座2安装固定滑块23处设有滑动槽,即固定滑块23外端可在底座2内上下滑动,不会脱离底座2,保证升降板22的稳固安装,两组升降气缸24作用升降板22外沿,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包括立架一(1)、底座(2)、立架二(3)、顶座(4)及防护门本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架一(1)底部设有底座(2),所述底座(2)右侧设有立架二(3),所述立架一(1)及所述立架二(3)顶部设有顶座(4),所述顶座(4)及所述底座(2)之间设有防护门本体(5);/n其中,所述底座(2)内部设有活动槽(21),所述活动槽(21)左端设有升降板(22),所述升降板(22)底端中央设有辅助动力箱(26),所述辅助动力箱(26)中央设有气动支撑装置(27),所述辅助动力箱(26)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升降气缸(24),所述升降气缸(24)底端分别设有气动装置(25),所述气动装置(25)外端分别设有固定滑块(23),所述气动装置(25)底端设有安装底座(28);/n其中,所述立架一(1)右侧设有防撞挡板一(11),所述防撞挡板一(11)右侧设有防撞挡边一(15),所述立架一(1)顶部后方设有控制信号接收整合模块(12),所述控制信号接收整合模块(12)内侧设有红外对射装置一(13),所述防护门本体(5)边沿正对所述红外对射装置一(13)处设有红外对射装置二(14);/n其中,所述顶座(4)内腔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传动件一(42)及传动件二(44),所述传动件一(42)及所述传动件二(44)之间设有滑槽(41),所述滑槽(41)内设有滑动连接件,所述滑动连接件底端设有若干连接块(43),所述连接块(43)底端分别与所述防护门本体(5)顶端固定连接;/n其中,所述传动件二(44)顶端设为固定顶板(45),所述传动件二(44)中央设有传动轮(46),所述传动轮(46)底端设有止位件(47),所述传动轮(46)中央设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延伸入所述滑槽(41)内部,所述传动杆与所述滑动连接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感应辐射防护门,包括立架一(1)、底座(2)、立架二(3)、顶座(4)及防护门本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架一(1)底部设有底座(2),所述底座(2)右侧设有立架二(3),所述立架一(1)及所述立架二(3)顶部设有顶座(4),所述顶座(4)及所述底座(2)之间设有防护门本体(5);
其中,所述底座(2)内部设有活动槽(21),所述活动槽(21)左端设有升降板(22),所述升降板(22)底端中央设有辅助动力箱(26),所述辅助动力箱(26)中央设有气动支撑装置(27),所述辅助动力箱(26)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升降气缸(24),所述升降气缸(24)底端分别设有气动装置(25),所述气动装置(25)外端分别设有固定滑块(23),所述气动装置(25)底端设有安装底座(28);
其中,所述立架一(1)右侧设有防撞挡板一(11),所述防撞挡板一(11)右侧设有防撞挡边一(15),所述立架一(1)顶部后方设有控制信号接收整合模块(12),所述控制信号接收整合模块(12)内侧设有红外对射装置一(13),所述防护门本体(5)边沿正对所述红外对射装置一(13)处设有红外对射装置二(14);
其中,所述顶座(4)内腔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传动件一(42)及传动件二(44),所述传动件一(42)及所述传动件二(44)之间设有滑槽(41),所述滑槽(41)内设有滑动连接件,所述滑动连接件底端设有若干连接块(43),所述连接块(43)底端分别与所述防护门本体(5)顶端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传动件二(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恒盾医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