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9255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过滤装置的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的产品过滤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该系统包括相连通的预过滤设备(1)和反应池(2),所述反应池(2)内安装有曝气管(21)和中空纤维疏水膜(22),所述曝气管(21)安装在所述反应池(2)底部且与外部输氧设备(5)连通;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22)一端开口且周向设有微孔,开口端与所述曝气管(21)密封连接,其中:所述预过滤设备(1)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并输送至所述反应池(2);所述曝气管(21)曝气时,氧气能够进入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22)并通过所述微孔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以完善过滤装置的过滤功能,满足人们对污水处理效率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通过硝化反应脱氮,生物膜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有机物由微生物氧化分解,废水得到净化。本案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现有技术过滤系统中的反应池,曝气管释放氧气后,氧气泡由于过快流向液体表面,微生物与氧气接触时间短,溶氧效率低,能耗大;液相朝向生物膜方向依次形成好氧层、缺氧层和厌氧层,BOD-生化需氧量、NH3-N-氨氮含量指标和DO-空气中分子态的氧溶解在水中的数值浓度由液相向生物膜的扩散过程中而浓度逐渐降低,这种情况对于硝化是不利的。提高曝气的氧气用量,需要足够的DO能够穿透进入生物膜内部才能发挥内部生物膜的作用,这种情况对生物膜外层的异养菌反硝化又是不利的,致使污水处理效率大大降低,而且提高污水处理成本。2.厌氧层靠近生物膜时,反应池内生长的生物膜附着度低,生物膜易脱落。3.未能有效利用污水中的碳源,反硝化时需外加碳源,提高污水的处理成本。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解决现有技术的产品污水处理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案提供一种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相连通的预过滤设备和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安装有曝气管和中空纤维疏水膜,所述曝气管安装在所述反应池底部且与外部输氧设备连通;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一端开口且周向设有微孔,开口端与所述曝气管密封连接,其中:所述预过滤设备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并输送至所述反应池;所述曝气管曝气时,氧气能够进入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并通过所述微孔排出。紧邻中空纤维疏水膜位置的污水中,氧气含量加大,微生物更容易聚集和生长,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而且,溶氧效率高,氧气利用效率高,能耗低。本案技术方案生物膜的形成与传统生物膜刚好相反,由液相向生物膜方向分别形成:厌氧层、缺氧层及好氧层,BOD、NH3-N在生物膜内的浓度变化与DO在生物膜内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BOD和NH3-N的浓度随着由液相向生物膜的扩散过程中而浓度逐渐降低,而DO从靠近膜的方向向着液相的方向逐渐降低。微生物在生物膜上由于氧气充足且有足够接触时间,能够大量繁殖和生存,反硝化过程大大提高,脱氮效率得以提升,而且,反硝化过程靠近底物浓度梯度最高的液相,可直接利用底物碳源进行反硝化,稍加或无需外加碳源,这解决了传统污水生物处理中碳源不足的问题。底物,能和特异的酶结合的物质,当酶结合其特异底物时,在适当条件下,就会被催化转变为其它物质。在一个优选或可选的方案中,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一端开口结构设置,另一端封闭结构设置,该结构设置延长氧气在污水排出时间,氧气能够与微生物接触更充分,同时,提高污水中氧气含量,靠近生物膜液相的好氧层中氧气更充分,利于微生物繁殖和生长,从而促进反硝化过程。在一个优选或可选的方案中,所述反应池内还安装有支架,支架优选的安装在反应池中央区域或靠近中央区域,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开口端与曝气管密封连接,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上。该结构将中空纤维疏水膜以竖直方式安装在反应池内,氧气在污水中由于浮力作用向上移动,并且氧气在输氧设置作用下具有一定压力,从而,氧气在竖直方向安装中空纤维疏水膜的微孔中能够有效排出,避免污水中动水压或静水压的影响,而降低氧气的排放量。在一个优选或可选的方案中,所述支架包括支腿和所述支腿连接的支架面,其中:所述支腿安装在所述反应池内,用于支撑所述支架面;所述支架面与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的非开口端密封连接。所述支腿为自动伸缩杆,由于反应池污水液面高低的变化,中空纤维疏水膜存在部分暴露液面的情况,造成氧气的损耗,因此,支腿为自动伸缩杆,能够调节支架面在液面以下,确保中空纤维疏水膜全部淹埋在污水中。在一个优选或可选的方案中,预过滤设备包括化粪池和与所述化粪池连通的过滤箱,其中:所述化粪池用于污水中杂质沉淀,经沉淀后的物质输送至所述过滤箱进行过滤。在一个优选或可选的方案中,所述过滤箱内安装有多个格栅,沿水流方向多个所述格栅的过滤目依次减小。过滤目,即为,格栅表面孔的大小,多个格栅设置的作用是深度厌氧发酵,阻留沉淀寄生虫卵并杀菌杀卵,一般的,流入最末级格栅粪液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的病菌和虫卵已基本杀灭和除去,可作施肥之用,而且,逐级过滤将大颗粒物质过滤在格栅外,随着水流的冲击,大颗粒物质中的有机物被冲刷掉,通过末级格栅最终流入反应池内,有机物含有碳源,因此,在反应池内无需添加额外的碳源,或,减少碳源的添加量,变废为宝,且节约经济成本。在一个优选或可选的方案中,还包括调节池,所述调节池分别与所述预过滤设备和所述反应池相连通,用于污水参数的条件。例如,Ph值或温度或压力等参数的调节,满足反应池内污水处理的环境条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案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反应池内设置与曝气管密封连接的中空纤维疏水膜,中空纤维疏水膜周向设有微孔,微孔,例如,纳米孔。所述曝气管曝气时,氧气能够进入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并通过所述微孔排出,延长氧气浮出反应池内污水面的时间,使得由液相向生物膜方向分别形成:厌氧层、缺氧层及好氧层,与传统污水处理相反,靠近生物膜形成好氧层,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反硝化过程大大提高,脱氮效率得以提升,而且,反硝化过程靠近底物浓度梯度最高的液相,可直接利用底物碳源进行反硝化,稍加或无需外加碳源,这解决了传统污水生物处理中碳源不足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反应池内曝气管与支架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格栅截面图。其中:1、预过滤设备;2、反应池;21、曝气管;22、中空纤维疏水膜;231、支腿;232、支架面;233、支杆;11、化粪池;12、过滤箱;121、格栅;3、调节池;4、生态塘;5、输氧设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通的预过滤设备(1)和反应池(2),所述反应池(2)内安装有曝气管(21)和中空纤维疏水膜(22),所述曝气管(21)安装在所述反应池(2)底部且与外部输氧设备(5)连通;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22)一端开口且周向设有微孔,开口端与所述曝气管(21)密封连接,其中:/n所述预过滤设备(1)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并输送至所述反应池(2);所述曝气管(21)曝气时,氧气能够进入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22)并通过所述微孔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通的预过滤设备(1)和反应池(2),所述反应池(2)内安装有曝气管(21)和中空纤维疏水膜(22),所述曝气管(21)安装在所述反应池(2)底部且与外部输氧设备(5)连通;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22)一端开口且周向设有微孔,开口端与所述曝气管(21)密封连接,其中:
所述预过滤设备(1)能够对污水进行过滤并输送至所述反应池(2);所述曝气管(21)曝气时,氧气能够进入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22)并通过所述微孔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22)一端开口结构设置,另一端封闭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2)内还安装有支架,所述中空纤维疏水膜(22)开口端与曝气管(21)密封连接,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曝气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支腿(231)和所述支腿(231)连接的支架面(232),其中:
所述支腿(231)安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邹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朗乾环境科学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