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234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进风段长度为导风圈整体长度的39%~41%,中间段长度为导风圈整体长度的21%~23%;进风段和出风段的内圈截面为翼型截面的上曲面部分,采用翼型截面的上曲面最大厚度表面处与进风段型线端点重合,翼型截面的尾部端点与中间段一端的型线端点重合型线作为进风段,翼型截面的尾部端点与出风段的型线端点重合,翼型截面的上曲面型线与中间段另一端的型线端点的距离为出风段垂直距离的1.85~2.1倍的型线作为出风段,进风段与出风段均采用具有优良降噪特性的翼型截面型线,在经历不同工况的来流时能够适应广泛的流线型结构,能够保证轴流风机低噪高效的稳定运行,实现轴流风机效率提升及噪声进一步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风机降噪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
技术介绍
大型轴流风机在国民经济生活领域广泛应用,如矿井、隧道或大型办公场所的通风换气装置。在运转过程中的噪声问题也愈来愈突出,若居民长期处于这种具有高噪声的日常环境中,则会造成烦躁不安、听力衰弱、心率加快及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生理性及心理性疾病。为了保证居民的舒适性要求及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有必要从设计上减小轴流风机的运行气动噪声问题。对于目前弯掠及截面等已经非常成熟的叶轮设计来讲,进一步优化极其困难。同时,导风圈的进风口及中间段对于轴流通风机而言,声压级贡献比例较大,且叶顶间隙所形成的泄露涡噪声占有不可忽略的比重,尤其是叶片与导风圈之间叶顶间隙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宽频噪声。因此,考虑到可实施性及便捷性,导风圈的设计对于改善叶顶泄露,减小叶尖涡流噪声,提升轴流通风机效率进而减小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段(5)、中间段(6)和出风段(7),进风段(5)长度为导风圈整体长度的39%~41%,中间段(6)长度为导风圈整体长度的21%~23%;进风段(5)内圈截面为翼型截面的上曲面部分:翼型截面的上曲面最大厚度表面处与进风段型线端点重合,翼型截面的尾部端点与中间段一端的型线端点重合;出风段(7)内圈截面为翼型截面的上曲面部分:翼型截面的尾部端点与出风段的型线端点重合,翼型截面的上曲面型线与中间段另一端的型线端点的距离为出风段垂直距离的1.85~2.1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段(5)、中间段(6)和出风段(7),进风段(5)长度为导风圈整体长度的39%~41%,中间段(6)长度为导风圈整体长度的21%~23%;进风段(5)内圈截面为翼型截面的上曲面部分:翼型截面的上曲面最大厚度表面处与进风段型线端点重合,翼型截面的尾部端点与中间段一端的型线端点重合;出风段(7)内圈截面为翼型截面的上曲面部分:翼型截面的尾部端点与出风段的型线端点重合,翼型截面的上曲面型线与中间段另一端的型线端点的距离为出风段垂直距离的1.85~2.1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其特征在于,翼型截面的中弧线坐标为Zc,厚度为Zt,翼型上曲面和翼型下曲面的坐标分别为Zupp和Zlow:
Zupp=Z(c)+Z(t)
Zlow=Z(c)-Z(t)
中弧线分布为:



厚度分布为:



最大厚度分布为:






其中:Z(c)max为中弧线分布的最大值;Z(t)max为中弧线分布的最大厚度;c为翼型弦长;η为弦的相对位置坐标;Sn与An均为待定系数,展弦比ξ=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耦合轴流风机导风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进风段(5)的最大直径与中间段直径比为1.15~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民王雷席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