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894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属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包括两个DC充电端子,还包括:绝缘衬套,所述绝缘衬套分别套设在两个DC充电端子上;导热箱,导热箱内开设有端子避让腔,通过所述端子避让腔使得所述导热箱设置在两个DC充电端子的绝缘衬套上,导热箱内设有流体通道;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在导热箱上,进水管与流体通道的一端连接;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设置在导热箱上,出水管与流体通道的另一端连接。对充电端子设计液冷装置,在现有技术相同端子的工况下,可以大幅提高端子充电电流以提升充电功率,从而实现充电系统的快速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充电
,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提高,动力电池容量越来越大,需要提升充电功率实现快速充电来解决充电速度的问题。而目前电动汽车的电压平台因多种因素无法通过提升充电电压来提升充电功率,只能通过提升充电电流来提升充电功率。充电电流的大幅提升至几百安倍时,将要求端子承载更大的电流,在进行这样的大电流充电过程中,根据焦耳定律充电端子将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随着充电端子热量的不断积聚将使整个连接系统的温度升高,从而使充电的过程变得非常危险,甚至无法持续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以期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包括两个DC充电端子,还包括:绝缘衬套,所述绝缘衬套分别套设在两个DC充电端子上;导热箱,导热箱内开设有端子避让腔,通过所述端子避让腔使得所述导热箱设置在两个DC充电端子的绝缘衬套上,导热箱内设有流体通道;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在导热箱上,进水管与流体通道的一端连接;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设置在导热箱上,出水管与流体通道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DC充电端子上设有第一卡台,所述绝缘衬套上设有第二卡台,通过第二卡台与第一卡台的配合,使得绝缘衬套设于所述DC充电端子上,且DC充电端子的端部贯穿且延伸出绝缘衬套设置在端子避让腔内。进一步的,所述端子避让腔上设有第三卡台,通过第三卡台与第二卡台的配合,使得导热箱设于所述绝缘衬套上。进一步的,所述绝缘衬套通过第二卡台将DC充电端子的第一卡台的周向进行包覆。进一步的,所述端子避让腔通过第三卡台将绝缘衬套的第二卡台的周向进行包覆。进一步的,所述流体通道将端子避让腔环绕包裹。进一步的,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流体通道内设有分隔板。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箱由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塑料材料或陶瓷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对充电端子设计液冷装置,在现有技术相同端子的工况下,可以大幅提高端子充电电流以提升充电功率,从而实现充电系统的快速充电。2.同等截面积的电线载流量提高约3-5倍。总之采用以上专利技术实施方案可以大幅降低充电时的发热从而大幅提高充电端子充电电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的断面示意图。图中标记:1-导热箱,2-绝缘衬套,3-DC充电端子,4-进水管,5-出水管,6-端子避让腔,7-流体通道,8-分隔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包括两个DC充电端子3,以搭载大电流进行充电;绝缘衬套2,所述绝缘衬套2分别套设在两个DC充电端子3上,用于实现DC充电端子3和导热箱1之间的绝缘和导热;导热箱1,导热箱1内开设有端子避让腔6,通过所述端子避让腔6使得所述导热箱1设置在两个DC充电端子3的绝缘衬套2上,导热箱1内设有流体通道7;进水管4,所述进水管4设置在导热箱1上,进水管4与流体通道7的一端连接;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设置在导热箱1上,出水管5与流体通道7的另一端连接。冷却液体通过液体循环泵产生流动,经过线缆中的线缆导管从进水管4流入导热箱1,再通过导热箱1内设计的流体通道7到达出水管5进入线缆另一导管,然后回流冷却液体储存装置。由于所述流体通道7将端子避让腔6环绕包裹,这样重复进行,通过冷却液体的循环将DC充电端子3传递给导热箱1的端子避让腔6的内壁上热量,由导热箱1中冷却液体将热量带走,从而对DC充电端子3进行冷却,使DC充电端子3既能够用于大电流充电,又不会产生很高的温度,满足了系统大功率快速安全充电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载流电线与DC充电端子3之间的连接采用焊接,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使连接电阻比常规的压接方式低,从而根据焦耳定律降低了导线与端子的连接发热量,也使得DC充电端子3的设计和DC充电端子3与电线连接工艺更简单,好操作,在整个装配过程更加容易实现。导热箱1的材料根据具体要求可以选用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如铜或铁等、塑料材料或陶瓷材料等,以保证热量的有效传递,导热箱1设计适配包裹在DC充电端子3外表面,之间根据需要设计一定的间隙,通过灌封绝缘导热胶进行绝缘,导热箱1中液体流道同时也在DC充电端子3四周形成包裹,并通过液体流道中液体的流动将DC充电端子3的热量带出。导热箱1与DC充电端子3之间采用绝缘衬套2以保证导热箱1与DC充电端子3之间绝缘等电性能要求。导热箱1与进水管4和出水管5,采用螺纹或焊接方式进行连接。根据工艺等需要可选用不同的材料,以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使焊接工艺更容易实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C充电端子3上设有第一卡台,所述绝缘衬套2上设有第二卡台,通过第二卡台与第一卡台的配合,使得绝缘衬套2设于所述DC充电端子3上,且DC充电端子3的端部贯穿且延伸出绝缘衬套2设置在端子避让腔6内。所述端子避让腔6上设有第三卡台,通过第三卡台与第二卡台的配合,使得导热箱1设于所述绝缘衬套2上。通过卡台式的配合,使得各部件之间的安装更加稳固。DC充电端子3和载流电线之间的安装可以设置在端子避让腔6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衬套2通过第二卡台将DC充电端子3的第一卡台的周向进行包覆。所述端子避让腔6通过第三卡台将绝缘衬套2的第二卡台的周向进行包覆。不仅可以起到固定还能起到导热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在进水管4和出水管5之间的流体通道7内设有分隔板8。这样,从进水管4进入到流体通道7内的水需要经过流体通道7才能从出水管5流出,大大提高流体与流体通道7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包括两个DC充电端子(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绝缘衬套(2),所述绝缘衬套(2)分别套设在两个DC充电端子(3)上;/n导热箱(1),导热箱(1)内开设有端子避让腔(6),通过所述端子避让腔(6)使得所述导热箱(1)设置在两个DC充电端子(3)的绝缘衬套(2)上,导热箱(1)内设有流体通道(7);/n进水管(4),所述进水管(4)设置在导热箱(1)上,进水管(4)与流体通道(7)的一端连接;/n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设置在导热箱(1)上,出水管(5)与流体通道(7)的另一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包括两个DC充电端子(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衬套(2),所述绝缘衬套(2)分别套设在两个DC充电端子(3)上;
导热箱(1),导热箱(1)内开设有端子避让腔(6),通过所述端子避让腔(6)使得所述导热箱(1)设置在两个DC充电端子(3)的绝缘衬套(2)上,导热箱(1)内设有流体通道(7);
进水管(4),所述进水管(4)设置在导热箱(1)上,进水管(4)与流体通道(7)的一端连接;
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设置在导热箱(1)上,出水管(5)与流体通道(7)的另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覆盖型端子的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C充电端子(3)上设有第一卡台,所述绝缘衬套(2)上设有第二卡台,通过第二卡台与第一卡台的配合,使得绝缘衬套(2)设于所述DC充电端子(3)上,且DC充电端子(3)的端部贯穿且延伸出绝缘衬套(2)设置在端子避让腔(6)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覆盖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力李运明郭亮杨尚芳毛彬向晓东付刚喻通李刚丁浩蒋友华赖登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