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骆柏华专利>正文

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37810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色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技术方案是: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该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采用如下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包括有工作机底板、支撑脚架、固定龙门架、运行控制屏、下料控制系统、成团系统和拉片成型系统;工作机底板下方与支撑脚架进行焊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对橡胶色片原料胶料的拉片成型,对胶料进行缓慢定时定量下料,并使内部松散的胶料可以散开与其他的原料再次充分接触混合,对胶料进行多方位反复挤压得到成团胶料,然后将成团胶料自动抻拉朴树压平得到扁平状橡胶色片半成品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色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色片是一种在玻璃等平面光滑物体上,沉积一层颜料和粘合材料等混合涂料层,经干燥后剥离于纸上包装好的烫印材料。其色质纯正、遇光后不易反射。目前,现有技术中出现了橡胶色片被应用到鞋加工领域中,但是在现有橡胶色片加工过程中其采用废旧橡胶作为原料之一,然后加入其余各种辅助原料,由于废旧橡胶老化,其物理性能下降,在进行混合和密炼阶段,此类胶料粘合性较差难以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即内部的部分胶料并没有与其他橡胶以外的原料接触,即外部粘结成团的胶料内部会存在无粘接的松散结构,如果直接采用此种混合胶料进行橡胶色片生产,在拉片过程中会受力断裂,导致成品色片在受力后也会断裂,达不到部分产品使用标准。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出现了橡胶色片被应用到鞋加工领域中,但是在现有橡胶色片加工过程中其采用废旧橡胶作为原料之一,然后加入其余各种辅助原料,由于废旧橡胶老化,其物理性能下降,在进行混合和密炼阶段,此类胶料粘合性较差难以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即内部的部分胶料并没有与其他橡胶以外的原料接触,即外部粘结成团的胶料内部会存在无粘接的松散结构,如果直接采用此种混合胶料进行橡胶色片生产,在拉片过程中会受力断裂,导致成品色片在受力后也会断裂,达不到部分产品使用标准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技术方案是: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该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采用如下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包括有工作机底板、支撑脚架、固定龙门架、运行控制屏、下料控制系统、成团系统和拉片成型系统;工作机底板下方与支撑脚架进行焊接;工作机底板上方与固定龙门架进行焊接;固定龙门架与运行控制屏相连接;工作机底板上方与下料控制系统相连接;下料控制系统与固定龙门架相连接;工作机底板上方与成团系统相连接;成团系统与下料控制系统相连接;成团系统与固定龙门架相连接;工作机底板上方与拉片成型系统相连接;该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胶料进料,将胶料加入至下料控制系统;步骤二:胶料下料,控制下料控制系统将胶料定时定量下放至成团系统;步骤三:挤压成团,胶料进入到成团系统后,成团系统对胶料进行反复挤压将胶料挤压成团;步骤四:团状胶料转移,控制成团系统将团状胶料转移至拉片成型系统;步骤五:拉片成型,拉片成型系统将团状胶料抻拉并辅助压平得到扁平状胶料,即橡胶色片半成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下料控制系统包括有第一安装竖板、下料储存筒、下料斗、第一固定架、扭力弹簧转轴杆、控制阀门板、拨动控制杆、第二安装竖板、下料渠板、第一轴承架板、第一转轴杆、安装柱、第一棍板、第一拨动框、第二棍板、第二拨动框、大平齿轮、第二轴承架板、小平齿轮、第二转轴杆、第三轴承架板和第一传动轮;第一安装竖板下方与工作机底板进行焊接;下料储存筒与第一安装竖板进行焊接;下料斗下方与下料储存筒进行焊接;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安装竖板进行焊接;扭力弹簧转轴杆与第一固定架进行转动连接;控制阀门板与扭力弹簧转轴杆进行固接;拨动控制杆与控制阀门板进行固接;第二安装竖板下方与工作机底板进行焊接;下料渠板与第二安装竖板进行固接;第一轴承架板下方与固定龙门架进行焊接;第一转轴杆与第一轴承架板进行转动连接;安装柱内侧与第一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一棍板与安装柱进行固接;第一拨动框与安装柱进行固接;第二棍板与安装柱进行固接;第二拨动框与安装柱进行固接;大平齿轮轴心与第一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二轴承架板下方与固定龙门架进行焊接;第二轴承架板与第一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小平齿轮与大平齿轮进行啮合;第二转轴杆外表面与小平齿轮进行固接;第三轴承架板与第二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三轴承架板下方与固定龙门架进行焊接;第一传动轮轴心与第二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一传动轮与成团系统相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成团系统包括有第一电动升降柱、第二电动升降柱、楔形板、电机座板、第一动力电机、第二传动轮、第三转轴杆、第三传动轮、第一平齿轮、第四轴承架板、第四传动轮、第四转轴杆、第五传动轮、第五轴承架板、第六传动轮、第二平齿轮、第一圆盘、第一联动凸柱、第一滑动控制槽条、第一控制长柱、第一限位条框、第一拦截侧板、第二限位条框、第一挤压侧板、第三限位条框、第四限位条框、第二拦截侧板、第五转轴杆、第二圆盘、第二联动凸柱、第二滑动控制槽条、第二控制长柱、第五限位条框、第二挤压侧板、第六限位条框、固定轴柱、第一电动门板和第二电动门板;第一电动升降柱上方与固定龙门架进行固接;第二电动升降柱上方与固定龙门架进行固接;楔形板上方与第一电动升降柱进行固接;楔形板上方与第二电动升降柱进行固接;电机座板下方与工作机底板进行焊接;第一动力电机下方与电机座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二传动轮轴心与第一动力电机输出轴进行固接;第二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三转轴杆轴心与第二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三传动轮轴心与第三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一平齿轮轴心与第三转轴杆进行固接;第四轴承架板与第三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四轴承架板下方与工作机底板进行焊接;第四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四转轴杆外表面与第四传动轮进行固接;第四转轴杆与第四轴承架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轴心与第四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五轴承架板与第四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五轴承架板下方与工作机底板进行焊接;第六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五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二平齿轮与第一平齿轮进行啮合;第二平齿轮与第四轴承架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圆盘轴心与第二平齿轮进行固接;第一联动凸柱与第一圆盘进行焊接;第一滑动控制槽条内侧与第一联动凸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控制长柱与第一滑动控制槽条进行焊接;第一限位条框内侧与第一控制长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拦截侧板上方与第一限位条框进行焊接;第一拦截侧板下方与工作机底板进行焊接;第二限位条框内侧与第一控制长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挤压侧板与第二限位条框进行焊接;第三限位条框与内侧与第一控制长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三限位条框与第一挤压侧板进行焊接;第四限位条框内侧与第一控制长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拦截侧板上方与第四限位条框进行焊接;第二拦截侧板下方与工作机底板进行焊接;第五转轴杆外表面与第六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五转轴杆与第五轴承架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圆盘轴心与第五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二联动凸柱与第二圆盘进行焊接;第二滑动控制槽条内侧与第二联动凸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控制长柱与第二滑动控制槽条进行焊接;第二控制长柱外表面与第四限位条框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控制长柱外表面与第一限位条框进行滑动连接;第五限位条框内侧与第二控制长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挤压侧板与第五限位条框进行焊接;第六限位条框内侧与第二控制长柱进行滑动连接;第六限位条框与第二挤压侧板进行焊接;固定轴柱与第二挤压侧板进行转动连接;固定轴柱与第一挤压侧板进行转动连接;固定轴柱与第一拦截侧板进行固接;固定轴柱与第二拦截侧板进行固接;第一电动门板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该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采用如下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包括有工作机底板(1)、支撑脚架(2)和固定龙门架(3),其特征是,还包括有运行控制屏(4)、下料控制系统(5)、成团系统(6)和拉片成型系统(7);工作机底板(1)下方与支撑脚架(2)进行焊接;工作机底板(1)上方与固定龙门架(3)进行焊接;固定龙门架(3)与运行控制屏(4)相连接;工作机底板(1)上方与下料控制系统(5)相连接;下料控制系统(5)与固定龙门架(3)相连接;工作机底板(1)上方与成团系统(6)相连接;成团系统(6)与下料控制系统(5)相连接;成团系统(6)与固定龙门架(3)相连接;工作机底板(1)上方与拉片成型系统(7)相连接;/n该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一:胶料进料,将胶料加入至下料控制系统(5);/n步骤二:胶料下料,控制下料控制系统(5)将胶料定时定量下放至成团系统(6);/n步骤三:挤压成团,胶料进入到成团系统(6)后,成团系统(6)对胶料进行反复挤压将胶料挤压成团;/n步骤四:团状胶料转移,控制成团系统(6)将团状胶料转移至拉片成型系统(7);/n步骤五:拉片成型,拉片成型系统(7)将团状胶料抻拉并辅助压平得到扁平状胶料,即橡胶色片半成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该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采用如下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包括有工作机底板(1)、支撑脚架(2)和固定龙门架(3),其特征是,还包括有运行控制屏(4)、下料控制系统(5)、成团系统(6)和拉片成型系统(7);工作机底板(1)下方与支撑脚架(2)进行焊接;工作机底板(1)上方与固定龙门架(3)进行焊接;固定龙门架(3)与运行控制屏(4)相连接;工作机底板(1)上方与下料控制系统(5)相连接;下料控制系统(5)与固定龙门架(3)相连接;工作机底板(1)上方与成团系统(6)相连接;成团系统(6)与下料控制系统(5)相连接;成团系统(6)与固定龙门架(3)相连接;工作机底板(1)上方与拉片成型系统(7)相连接;
该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胶料进料,将胶料加入至下料控制系统(5);
步骤二:胶料下料,控制下料控制系统(5)将胶料定时定量下放至成团系统(6);
步骤三:挤压成团,胶料进入到成团系统(6)后,成团系统(6)对胶料进行反复挤压将胶料挤压成团;
步骤四:团状胶料转移,控制成团系统(6)将团状胶料转移至拉片成型系统(7);
步骤五:拉片成型,拉片成型系统(7)将团状胶料抻拉并辅助压平得到扁平状胶料,即橡胶色片半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下料控制系统(5)包括有第一安装竖板(501)、下料储存筒(502)、下料斗(503)、第一固定架(504)、扭力弹簧转轴杆(505)、控制阀门板(506)、拨动控制杆(507)、第二安装竖板(508)、下料渠板(509)、第一轴承架板(5010)、第一转轴杆(5011)、安装柱(5012)、第一棍板(5013)、第一拨动框(5014)、第二棍板(5015)、第二拨动框(5016)、大平齿轮(5017)、第二轴承架板(5018)、小平齿轮(5019)、第二转轴杆(5020)、第三轴承架板(5021)和第一传动轮(5022);第一安装竖板(501)下方与工作机底板(1)进行焊接;下料储存筒(502)与第一安装竖板(501)进行焊接;下料斗(503)下方与下料储存筒(502)进行焊接;第一固定架(504)与第一安装竖板(501)进行焊接;扭力弹簧转轴杆(505)与第一固定架(504)进行转动连接;控制阀门板(506)与扭力弹簧转轴杆(505)进行固接;拨动控制杆(507)与控制阀门板(506)进行固接;第二安装竖板(508)下方与工作机底板(1)进行焊接;下料渠板(509)与第二安装竖板(508)进行固接;第一轴承架板(5010)下方与固定龙门架(3)进行焊接;第一转轴杆(5011)与第一轴承架板(5010)进行转动连接;安装柱(5012)内侧与第一转轴杆(5011)进行固接;第一棍板(5013)与安装柱(5012)进行固接;第一拨动框(5014)与安装柱(5012)进行固接;第二棍板(5015)与安装柱(5012)进行固接;第二拨动框(5016)与安装柱(5012)进行固接;大平齿轮(5017)轴心与第一转轴杆(5011)进行固接;第二轴承架板(5018)下方与固定龙门架(3)进行焊接;第二轴承架板(5018)与第一转轴杆(5011)进行转动连接;小平齿轮(5019)与大平齿轮(5017)进行啮合;第二转轴杆(5020)外表面与小平齿轮(5019)进行固接;第三轴承架板(5021)与第二转轴杆(5020)进行转动连接;第三轴承架板(5021)下方与固定龙门架(3)进行焊接;第一传动轮(5022)轴心与第二转轴杆(5020)进行固接;第一传动轮(5022)与成团系统(6)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橡胶色片用拉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团系统(6)包括有第一电动升降柱(601)、第二电动升降柱(602)、楔形板(603)、电机座板(604)、第一动力电机(605)、第二传动轮(606)、第三转轴杆(607)、第三传动轮(608)、第一平齿轮(609)、第四轴承架板(6010)、第四传动轮(6011)、第四转轴杆(6012)、第五传动轮(6013)、第五轴承架板(6014)、第六传动轮(6015)、第二平齿轮(6016)、第一圆盘(6017)、第一联动凸柱(6018)、第一滑动控制槽条(6019)、第一控制长柱(6020)、第一限位条框(6021)、第一拦截侧板(6022)、第二限位条框(6023)、第一挤压侧板(6024)、第三限位条框(6025)、第四限位条框(6026)、第二拦截侧板(6027)、第五转轴杆(6028)、第二圆盘(6029)、第二联动凸柱(6030)、第二滑动控制槽条(6031)、第二控制长柱(6032)、第五限位条框(6033)、第二挤压侧板(6034)、第六限位条框(6035)、固定轴柱(6036)、第一电动门板(6037)和第二电动门板(6038);第一电动升降柱(601)上方与固定龙门架(3)进行固接;第二电动升降柱(602)上方与固定龙门架(3)进行固接;楔形板(603)上方与第一电动升降柱(601)进行固接;楔形板(603)上方与第二电动升降柱(602)进行固接;电机座板(604)下方与工作机底板(1)进行焊接;第一动力电机(605)下方与电机座板(604)进行螺栓连接;第二传动轮(606)轴心与第一动力电机(605)输出轴进行固接;第二传动轮(606)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5022)进行传动连接;第三转轴杆(607)轴心与第二传动轮(606)进行固接;第三传动轮(608)轴心与第三转轴杆(607)进行固接;第一平齿轮(609)轴心与第三转轴杆(607)进行固接;第四轴承架板(6010)与第三转轴杆(607)进行转动连接;第四轴承架板(6010)下方与工作机底板(1)进行焊接;第四传动轮(6011)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608)进行传动连接;第四转轴杆(6012)外表面与第四传动轮(6011)进行固接;第四转轴杆(6012)与第四轴承架板(6010)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6013)轴心与第四转轴杆(6012)进行固接;第五轴承架板(6014)与第四转轴杆(6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五轴承架板(6014)下方与工作机底板(1)进行焊接;第六传动轮(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柏华
申请(专利权)人:骆柏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