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20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滤油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包括支撑套、集油网、捕油网和叶轮,所述叶轮、捕油网和集油网沿气体进入的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套的内壁,所述捕油网至少设置有两层,两层所述捕油网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牵拉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随气流而转动得叶轮,并在叶轮的后方设置了捕油网和集油网,捕油网和集油网均采用亲油纤维编织而成,而捕油网和叶轮之间采用了凸轮进行传动,当叶轮受到气流的扰动而转动时,则不断的带动凸轮转动,使牵拉绳拉紧或释放捕油网,当捕油网处于释放状态时,其中的编织孔径较大,吸油量多,当处于拉紧状态时,则将饱和的油挤出,使捕捉网重新获得好的吸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
本技术涉及滤油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中,气动传动是很常见的动力传递类型,在进入传动系统中的空气介质是需要进行调压、过滤和雾化的,目前空气介质调压工作是通过调压阀完成的,过滤工作是通过空气过滤器完成的,一般对空气的过滤是通过油雾进行过滤的,但是过滤后的空气中含油量较大,因此需要一种对加工油雾的捕集丝网来去除油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技术背景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包括支撑套、集油网、捕油网和叶轮,所述叶轮、捕油网和集油网沿气体进入的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套的内壁,所述捕油网至少设置有两层,两层所述捕油网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牵拉绳,所述牵拉绳的一端设有导柱,所述叶轮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与所述导柱传动连接的环形凸轮。优选的,所述捕油网包括密孔部和疏孔部,两层所述捕油网上的所述密孔部和疏孔部交错分布,所述集油网的密度介于所述密孔部和疏孔部之间。优选的,所述集油网和捕油网的中间位置处均设有吊球,所述牵拉绳连接在所述捕油网中间位置处的吊球上,所述叶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套的内壁。优选的,所述叶轮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环形座,所述环形凸轮固定在所述环形座上,所述导柱的端部设有滑球,所述滑球与所述环形凸轮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集油网和捕油网采用亲油纤维编织而成。优选的,所述支撑套竖向布置,所述叶轮位于所述捕油网的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置了随气流而转动得叶轮,并在叶轮的后方设置了捕油网和集油网,捕油网和集油网均采用亲油纤维编织而成,而捕油网和叶轮之间采用了凸轮进行传动,当叶轮受到气流的扰动而转动时,则不断的带动凸轮转动,使牵拉绳拉紧或释放捕油网,当捕油网处于释放状态时,其中的编织孔径较大,吸油量多,当处于拉紧状态时,则将饱和的油挤出,使捕捉网重新获得好的吸附能力,实现好的滤油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叶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捕油网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以上图1-4中,1、支撑套;2、集油网;21、吊球;3、捕油网;301、密孔部;302、疏孔部;31、牵拉绳;32、导柱;321、滑球;4、叶轮;41、轴承;411、静环;412、滑环;42、环形座;421、环形凸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包括支撑套1、集油网2、捕油网3和叶轮4,叶轮4、捕油网3和集油网2沿气体进入的方向布置在支撑套1的内壁,捕油网3至少设置有两层,两层捕油网3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牵拉绳31,牵拉绳31的一端设有导柱32,叶轮4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与导柱32传动连接的环形凸轮421。将支撑套1套在过滤管道中,并最好竖向放置,当过滤后的气体通过叶轮4之后,由于气体的流动,会使叶轮4出现转动,然后气体继续经过至少两层捕油网3再经过集油网2排出,通过捕油网3和集油网2本身的亲油特点对油雾进行吸收和吸附,通过叶轮4转动带动环形凸轮421转动,使其与导柱32的端部的滑球321产生滑动,并由于环形凸轮421转的结构特征,使导柱32进行轴向的往复滑动,因而,实现了捕油网3不断的拉紧、释放,当捕油网3处于释放状态时,其中的编织孔径较大,纤维比较疏松,吸油量多,当处于拉紧状态时,则将原本疏松纤维结构中的饱和油液挤出,并掉落在下方利用收集的容器进行收集,这样能使捕捉网重新获得好的吸附能力,实现好的滤油效果。具体的,捕油网3包括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两层捕油网3上的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交错分布,集油网2的密度介于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之间。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的编织密度不一样,而利用交错分布的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可以达到在具有良好的通过性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比较高效的过滤,而集油网2的密度介于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之间,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进一步过滤作用。具体的,集油网2和捕油网3的中间位置处均设有吊球21,牵拉绳31连接在捕油网3中间位置处的吊球21上,叶轮4通过轴承41转动连接在支撑套1的内壁。为了使集油网2处于锥形状态,方便油液的下滑收集,利用吊球21进行配重,叶轮4通过轴承41转动连接在支撑套1,其中轴承41包括了静环411和滑环412,利用静环411固定在支撑套1的内壁,而利用滑环412固定若干个叶轮4上的叶片,中间采用滚珠滚动连接。具体的,叶轮4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环形座42,环形凸轮421固定在环形座42上,导柱32的端部设有滑球321,滑球321与环形凸轮421滑动连接。叶轮4转动带动环形座42转动,导柱32在环形座42的内侧自由滑动,当环形凸轮421不断转动时,滑球321在环形凸轮421的表面滑动,实现控制导柱32轴向运动。具体的,集油网2和捕油网3采用亲油纤维编织而成。具体的,支撑套1竖向布置,叶轮4位于捕油网3的下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支撑套1套在过滤管道中,并最好竖向放置,当过滤后的气体通过叶轮4之后,由于气体的流动,会使叶轮4出现转动,然后气体继续经过至少两层捕油网3再经过集油网2排出,通过捕油网3和集油网2本身的亲油特点对油雾进行吸收和吸附,通过叶轮4转动带动环形凸轮421转动,使其与导柱32的端部的滑球321产生滑动,并由于环形凸轮421转的结构特征,使导柱32进行轴向的往复滑动,因而,实现了捕油网3不断的拉紧、释放,当捕油网3处于释放状态时,其中的编织孔径较大,纤维比较疏松,吸油量多,当处于拉紧状态时,则将原本疏松纤维结构中的饱和油液挤出,并掉落在下方利用收集的容器进行收集,这样能使捕捉网重新获得好的吸附能力,实现好的滤油效果。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套(1)、集油网(2)、捕油网(3)和叶轮(4),所述叶轮(4)、捕油网(3)和集油网(2)沿气体进入的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套(1)的内壁,所述捕油网(3)至少设置有两层,两层所述捕油网(3)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牵拉绳(31),所述牵拉绳(31)的一端设有导柱(32),所述叶轮(4)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与所述导柱(32)传动连接的环形凸轮(4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套(1)、集油网(2)、捕油网(3)和叶轮(4),所述叶轮(4)、捕油网(3)和集油网(2)沿气体进入的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套(1)的内壁,所述捕油网(3)至少设置有两层,两层所述捕油网(3)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牵拉绳(31),所述牵拉绳(31)的一端设有导柱(32),所述叶轮(4)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与所述导柱(32)传动连接的环形凸轮(4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油网(3)包括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两层所述捕油网(3)上的所述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交错分布,所述集油网(2)的密度介于所述密孔部(301)和疏孔部(30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机加工油雾捕集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瑾晖毛永明毛晨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博达环保工程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