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止鼾枕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保健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止鼾枕头。
技术介绍
当人体机能处于过度劳累或者呼吸道不通畅时,睡眠中会不自觉地打鼾。打鼾会影响人体在睡眠过程中所摄入的氧气量,如造成血氧饱和度的下降等。对于儿童,处于长期打鼾状态甚至会影响发育。成人经常性打鼾,人体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睡眠质量差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而休息时摄入的氧气不足又容易引起人们工作时产生劳累感,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止鼾枕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止鼾枕头。该止鼾枕头具有止鼾功能。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提供一种止鼾枕头,设置有主体和在使用者打鼾时对头部进行左右晃动的止鼾气囊,止鼾气囊装配于主体的内部。所述止鼾气囊设置有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整体装配于主体的内部,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相对设置。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连接装配但不连通。本专利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主体和在使用者打鼾时对头部进行左右晃动的止鼾气囊,止鼾气囊装配于主体的内部;/n所述止鼾气囊设置有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整体装配于主体的内部,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相对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1126 CN 20201135619171.一种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主体和在使用者打鼾时对头部进行左右晃动的止鼾气囊,止鼾气囊装配于主体的内部;
所述止鼾气囊设置有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整体装配于主体的内部,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连接装配但不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防晃动气囊,防晃动气囊装配于主体的内部,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分别叠设于防晃动气囊的上方且呈相对设置,防晃动气囊、左功能气囊和右功能气囊整体装配于主体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晃动气囊设置有多个防晃动气腔,多个防晃动气腔通过分隔筋分隔成多个连通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功能气囊的一端固定叠设于防晃动气囊的上方;
所述右功能气囊的一端固定叠设于防晃动气囊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用于根据使用者需求调节颈椎部位高度的颈椎气囊,颈椎气囊的一端固定于装配防晃动气囊的侧面,颈椎气囊装配于主体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充放气装置,充放气装置分别与防晃动气囊、颈椎气囊和止鼾气囊连通;
所述充放气装置设置有气泵、消音腔、压力传感器、气道和气阀组件,气泵的出气端与消音腔的一端连通,消音腔的另一端与气道的进气端连通,气道的出气端与气阀组件连通,压力传感器装配于气道,气阀组件分别与左功能气囊、右功能气囊、防晃动气囊和颈椎气囊连通;
所述气阀组件设置有颈椎气阀、防晃动气阀、止鼾左气阀、止鼾右气阀和总放气阀,颈椎气阀、防晃动气阀、止鼾左气阀、止鼾右气阀和总放气阀分别与气道的出气端连通,颈椎气阀与颈椎气囊连通,防晃动气阀与防晃动气囊连通,止鼾左气阀与左功能气囊连通,止鼾右气阀与右功能气囊连通;
所述气道设置有五个出气端,分别定义为第一出气端、第二出气端、第三出气端、第四出气端和第五出气端;
所述颈椎气阀、防晃动气阀和总放气阀都为双通气阀;
所述止鼾左气阀和止鼾右气阀都为三通气阀;
所述颈椎气阀的一端与颈椎气囊连通,颈椎气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端连通;
所述防晃动气阀的一端与防晃动气囊连通,防晃动气阀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气端连通;
所述总放气阀的一端与第五出气端连通,总放气阀的另一端与外部空间连通;
所述止鼾左气阀设置有第A1端、第A2端和第A3端,第A1端与第三出气端连通,第A2端与左功能气囊连通,第A3端与外部空间连通,且第A1端与第A3端不相通;
所述止鼾右气阀设置第B1端、第B2端和第B3端,第B1端与第四出气端连通,第B2端与右功能气囊连通,第B3端与外部空间连通,且第B1端与第B3端不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气阀组件和气泵电连接;
控制装置设置有气泵控制模块、气阀控制模块、微控制器模块、通讯电压变换模块、蓝牙模块、气压传感模块、时钟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功放模块、按键模块和温度控制模块,
气阀控制模块与气阀组件连接,气泵控制模块与气泵连接,微控制器模块分别与气泵控制模块、气阀控制模块、通讯电压变换模块、气压传感模块、时钟模块、语音播报模块、按键模块和温度控制模块连接,蓝牙模块分别与通讯电压变换模块和功放模块连接,功放模块与语音播报模块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止鼾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模块设置有芯片U4、串口P1、晶振Y1、二极管D8、电阻R20、电阻R21、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芯片U4的1脚和5脚与温度控制模块连接,芯片U4的12脚与串口P1的2脚连接,芯片U4的15脚与串口P1的3脚连接,芯片U4的16脚与串口P1的4脚连接,芯片U4的18脚和19脚分别与语音播报模块连接,芯片U4的21脚、36脚、41脚和47脚分别与按键模块连接,芯片U4的23脚和48脚分别与气泵控制模块连接,芯片U4的31脚、32脚、33脚、34脚和35脚分别与气阀控制模块连接,芯片U4的37脚和38脚分别与通讯电压变换模块连接,芯片U4的39脚和40脚分别与气压传感模块连接,芯片U4的42脚、43脚和44脚分别与时钟模块连接,芯片U4的9脚接地,芯片U4的10脚串连电容C16接地,芯片U4的11脚串连电容C15接地,晶振Y1的两端分别与芯片U4的10脚和11脚连接,芯片U4的12脚依次串连电阻R12、电容C17接地,芯片U4的12脚还串连电阻R21与14脚连接,芯片U4的12脚还与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芯片U4的14脚连接,芯片U4的14脚分别串连电容C19和电容C18接地,芯片U4的14脚与电源输入端VCC4V连接,串口P1的1脚接地,串口P1的5脚与电源输入端VCC4V连接;
所述气泵控制模块设置有芯片U1、电阻R1、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36、气泵M1、二极管D2、场效应管Q1、三极管Q8、电容C6、电容C7和电容C8,芯片U4的48脚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串连电容C6接地,电阻R10的另一端还串连电阻R11与芯片U1的3脚连接,芯片U1的3脚串连电容C7接地,芯片U1的2脚串连电阻R12接地,芯片U1的2脚还串连电阻R36与1脚连接,芯片U1的1脚串连电阻R9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三极管与Q8的集电极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三极管与Q8的发射极与电源输入端VCC_PUMP连接,芯片U1的4脚接地,芯片U1的8脚串连电容C8接地,芯片U1的8脚还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芯片U4的23脚串连电阻R1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串连气泵M1与电源输入端VCC_PUMP连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还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源输入端VCC_PUMP连接,场效应管Q1的源极接地;
所述气阀控制模块设置有颈椎气阀电路、防晃动气阀电路、止鼾左气阀电路、止鼾右气阀电路和总放气阀电路,颈椎气阀电路、防晃动气阀电路、止鼾左气阀电路、止鼾右气阀电路和总放气阀电路分别与微控制器模块连接;
所述颈椎气阀电路设置有电阻R2、场效应管Q2、电感V1和二极管D3,芯片U4的35脚串连电阻R2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串连电感V1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还与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地;
所述防晃动气阀电路设置有电阻R3、场效应管Q3、电感V2和二极管D4,芯片U4的34脚串连电阻R3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串连电感V2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还与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
所述止鼾左气阀电路设置有电阻R4、场效应管Q4、电感V3和二极管D5,芯片U4的33脚串连电阻R4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串连电感V3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还与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
所述止鼾右气阀电路设置有电阻R5、场效应管Q5、电感V4和二极管D6,芯片U4的32脚串连电阻R5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5的漏极串连电感V4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5的漏极还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5的源极接地,
所述总放气阀电路设置有电阻R6、场效应管Q6、电感V5和二极管D7,芯片U4的31脚串连电阻R6与场效应管Q6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6的漏极串连电感V5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6的漏极还与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电源输入端VCC5V连接,场效应管Q6的源极接地,
所述通讯电压变换模块设置有三极管Q13、三极管Q14、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容C20和电容C21,芯片U4的38脚与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蓝牙模块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串连电阻R23接地,电阻R22的另一端串边电容C20接地,芯片U4的37脚串连电容C21与电源输入端VCC4V连接,芯片U4的37脚还串连电阻R24与电源输入端VCC4V连接,芯片U4的37脚还与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襄平,郑锦清,陈俊升,宁远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臻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