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645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外盆、底座和培育内盆,所述培育外盆的底部设置有底座,且培育外盆的内侧设置有培育内盆,所述培育外盆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均设置有第二观察窗,且培育外盆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观察窗,所述培育外盆的上端设置有上框面,且上框面的左右两部分别开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一凹槽,所述培育内盆的上端面前后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外固定板和第一外固定板,且第二外固定板位于第二凹槽内。该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结构设置合理,方便直接探测到根系的生长情况,探测更加细致,探测后数据方便及时输送至探测总终端,以便及时控制细输送管往培养小盆的底部内输送培养液。

A device for monitoring and cultivating seedling grow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
本技术涉及幼苗培育相关
,具体为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
技术介绍
育苗,即指培育幼苗,俗话说苗壮半收成,可见育苗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过程,在林业的
中,林业幼苗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培育的幼苗成活率比较低,无法培育出成活率比较高的幼苗。在现有技术中,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于2010年6月18日申请了一件名称为植物幼苗综合性状活体无损检测方法,申请号为201010210456.2的中国专利,该专利于2011年11月2日公开,公开号为101881726B,在该专利技术方案中提出,植物种子从萌发开始到幼苗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物质代谢过程,受其内部或外部物质的调控作用,而表现出种子活力、幼苗生长、形态特征、细胞组织、物质代谢等方面的效应,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进而影响最终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营养品质及其安全性等。因此,许多农艺学家、育种家、生物化学家都非常关注植物苗期生长特性。大田里的植物观测侧重于群体参数,而幼苗监测更侧重于个体的分析。目前对于植物群体监测的技术已比较成熟,而幼苗由于个体差异性很大,尚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现有的幼苗检测方法大多是根据经验用目测的方法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根据经验用目测容易存在误差,通过化学方法进行过程比较繁琐,费事费力,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并不能够实时监测幼苗的长势情况,无法培育出成活率比较高的幼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幼苗培育技术根据经验用目测容易存在误差,通过化学方法进行过程比较繁琐,费事费力,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并不能够实时监测幼苗的长势情况,无法培育出成活率比较高的幼苗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外盆、底座和培育内盆,所述培育外盆的底部设置有底座,且培育外盆的内侧设置有培育内盆,所述培育外盆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均设置有第二观察窗,且培育外盆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观察窗,所述培育外盆的上端设置有上框面,且上框面的左右两部分别开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一凹槽,所述培育内盆的上端面前后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外固定板和第一外固定板,且第二外固定板位于第二凹槽内,并且第一外固定板位于第一凹槽内。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前侧面中部设置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上左部安装有显示屏,并且底座的底面中部设置有凹面,且底座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滚轮。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前后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双轴伸缩气缸和第一双轴伸缩气缸,且第二双轴伸缩气缸的上端套置在第二外固定板内,并且第一双轴伸缩气缸的上端套置在第一外固定板内。优选的,所述培育外盆的前后两侧面的后部均固定有侧连接头,且侧连接头上铰接有前连接侧杆,并且两组前连接侧杆的后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横杆,且连接横杆的左右两端头上均铰接有后连接侧杆,并且两组后连接侧杆的下端之间连接有拉杆。优选的,所述培育内盆内安装有多组探针,且多组探针呈现五乘八的阵列式排布,并且每组探针的右下部安装有细输送管。优选的,所述探针的上方设置有培养小盆,且探针的探针头与培养小盆内的培育苗的根系相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结构设置合理,方便直接探测到根系的生长情况,探测更加细致,探测后数据方便及时输送至探测总终端,以便及时控制细输送管往培养小盆的底部内输送培养液;1、在培育外盆的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滚轮,方便通过推动底座移动整个培育外盆,移动比较轻松便利,同时在培育外盆的前后两侧面上设置有第二观察窗,在培育外盆的左右两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观察窗,方便直接观察培育幼苗的生长情况;2、在培育外盆内设置有培育内盆,培育内盆的上端面前后两侧面均设置有第二外固定板和第一外固定板,通过第二双轴伸缩气缸和第一双轴伸缩气缸可分别进行提升第二外固定板和第一外固定板,以便整个提起培育内盆,方便后期清理内部使用;3、在每组探针上方都可以放置上一组培养小盆,探针的探针头部与培养小盆内培育的幼苗根系相接触,方便直接探测到根系的生长情况,探测更加细致,探测后数据方便及时输送至探测总终端,以便及时控制细输送管往培养小盆的底部内输送培养液。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正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左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的培养小盆放置在探针上示意图。图中:1、第一观察窗;2、培育外盆;3、底座;4、滚轮;5、凹面;6、控制面板;7、显示屏;8、第二观察窗;9、拉杆;10、后连接侧杆;11、前连接侧杆;12、连接横杆;13、侧连接头;14、第一双轴伸缩气缸;15、第一外固定板;16、第一凹槽;17、上框面;18、第二凹槽;19、第二外固定板;20、第二双轴伸缩气缸;21、探针;22、培育内盆;23、培养小盆;24、细输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包括第一观察窗1、培育外盆2、底座3、滚轮4、凹面5、控制面板6、显示屏7、第二观察窗8、拉杆9、后连接侧杆10、前连接侧杆11、连接横杆12、侧连接头13、第一双轴伸缩气缸14、第一外固定板15、第一凹槽16、上框面17、第二凹槽18、第二外固定板19、第二双轴伸缩气缸20、探针21、培育内盆22、培养小盆23和细输送管24,培育外盆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底座3的前侧面中部设置有控制面板6,且控制面板6上左部安装有显示屏7,并且底座3的底面中部设置有凹面5,且底座3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滚轮4,底座3的前后两侧均安装有第二双轴伸缩气缸20和第一双轴伸缩气缸14,且第二双轴伸缩气缸20的上端套置在第二外固定板19内,并且第一双轴伸缩气缸14的上端套置在第一外固定板15内,培育外盆2的前后两侧面的后部均固定有侧连接头13,且侧连接头13上铰接有前连接侧杆11,并且两组前连接侧杆11的后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横杆12,且连接横杆12的左右两端头上均铰接有后连接侧杆10,并且两组后连接侧杆10的下端之间连接有拉杆9,且培育外盆2的内侧设置有培育内盆22,培育内盆22内安装有多组探针21,且多组探针21呈现五乘八的阵列式排布,并且每组探针21的右下部安装有细输送管24,探针21的上方设置有培养小盆23,且探针21的探针头与培养小盆23内的培育苗的根系相接触,培育外盆2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均设置有第二观察窗8,且培育外盆2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观察窗1,培育外盆2的上端设置有上框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外盆(2)、底座(3)和培育内盆(22),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外盆(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且培育外盆(2)的内侧设置有培育内盆(22),所述培育外盆(2)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均设置有第二观察窗(8),且培育外盆(2)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观察窗(1),所述培育外盆(2)的上端设置有上框面(17),且上框面(17)的左右两部分别开设有第二凹槽(18)和第一凹槽(16),所述培育内盆(22)的上端面前后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外固定板(19)和第一外固定板(15),且第二外固定板(19)位于第二凹槽(18)内,并且第一外固定板(15)位于第一凹槽(16)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包括培育外盆(2)、底座(3)和培育内盆(22),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外盆(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且培育外盆(2)的内侧设置有培育内盆(22),所述培育外盆(2)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均设置有第二观察窗(8),且培育外盆(2)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观察窗(1),所述培育外盆(2)的上端设置有上框面(17),且上框面(17)的左右两部分别开设有第二凹槽(18)和第一凹槽(16),所述培育内盆(22)的上端面前后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外固定板(19)和第一外固定板(15),且第二外固定板(19)位于第二凹槽(18)内,并且第一外固定板(15)位于第一凹槽(16)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的前侧面中部设置有控制面板(6),且控制面板(6)上左部安装有显示屏(7),并且底座(3)的底面中部设置有凹面(5),且底座(3)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滚轮(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幼苗长势监测和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的前后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玉鲍文沁胡惠周亚晶沈永宝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