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6079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缠绕圈,所述缠绕圈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表面与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隔板的左侧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轴承、转动杆和压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调节机构,可以调节压轮的位置,通过压轮控制线芯的张紧度调节节距,从而达到了可以调节节距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线芯节距调节装置不能调节节距的问题,该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具备可以调节节距的优点,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线芯节距,从而提高了线芯节距调节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芯节距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线芯节距
,具体为线芯节距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电线是指传输电能的导线。分裸线、电磁线和绝缘线。裸线没有绝缘层,包括铜、铝平线、架空绞线以及各种型材(如型线、母线、铜排、铝排等)。它主要用于户外架空及室内汇流排和开关箱。电磁线是通电后产生磁场或在磁场中感应产生电流的绝缘导线。它主要用于电动机和变压器绕圈以及其他有关电磁设备。其导体主要是铜线,应有薄的绝缘层和良好的电气机械性能,以及耐热、防潮、耐溶剂等性能。选用不同的绝缘材料可获得不同的特性。线芯节距调节装置是用于生产电线的装置,但是现有的线芯节距调节装置不能调节节距,导致使用者在使用时无法根据需要调节线芯节距,从而降低了线芯节距调节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具备可以调节节距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线芯节距调节装置不能调节节距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缠绕圈,所述缠绕圈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表面与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隔板的左侧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轴承、转动杆和压轮,所述固定轴承内环的内部与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压轮固定连接在转动杆的底部,所述隔板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向轮。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螺杆、螺套和传动板,所述螺杆设置在隔板右侧的顶部和底部,所述螺套螺纹连接在螺杆的表面,所述传动板固定连接在螺套靠近固定轴承的一侧,所述传动板靠近固定轴承的一侧与固定轴承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螺杆的右侧设置有手转盘,所述手转盘右侧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栓,所述定位栓的左侧贯穿手转盘并延伸至隔板的内部。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螺杆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承,所述连接轴承外环的表面与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螺杆表面的右侧设置有稳固轴承,所述稳固轴承的表面与隔板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隔板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防护圈,所述防护圈位于导向轮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调节机构,可以调节压轮的位置,通过压轮控制线芯的张紧度调节节距,从而达到了可以调节节距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线芯节距调节装置不能调节节距的问题,该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具备可以调节节距的优点,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线芯节距,从而提高了线芯节距调节装置的实用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传动机构,可以对固定轴承进行传动,使固定轴承左右移动。3、本技术通过设置手转盘,可以增加螺杆与手的接触面积,从而方便使用者转动螺杆,通过设置定位栓,可以对手转盘进行固定,防止手转盘在不需要转动时出现转动的现象。4、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轴承,可以对螺杆的左侧与外壳连接,防止螺杆出现上下移动的现象。5、本技术通过设置稳固轴承,可以对螺杆的右侧与隔板连接的同时,通过轴承的特性使螺杆可以正常的转动,防止螺杆在转动时出现晃动的现象。6、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护圈,可以对线芯进行保护,防止大型物体与线芯碰撞。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图1的正视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图。图中:1、外壳;2、缠绕圈;3、隔板;4、传动机构;41、螺杆;42、螺套;43、传动板;5、调节机构;51、固定轴承;52、转动杆;53、压轮;6、导向轮;7、手转盘;8、定位栓;9、连接轴承;10、稳固轴承;11、防护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内壁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缠绕圈2,缠绕圈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隔板3,隔板3的表面与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隔板3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传动机构4,隔板3的左侧设置有调节机构5,调节机构5包括固定轴承51、转动杆52和压轮53,固定轴承51内环的内部与转动杆52固定连接,压轮53固定连接在转动杆52的底部,隔板3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向轮6。参考图2,传动机构4包括螺杆41、螺套42和传动板43,螺杆41设置在隔板3右侧的顶部和底部,螺套42螺纹连接在螺杆41的表面,传动板43固定连接在螺套42靠近固定轴承51的一侧,传动板43靠近固定轴承51的一侧与固定轴承51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传动机构4,可以对固定轴承51进行传动,使固定轴承51左右移动。参考图4,螺杆41的右侧设置有手转盘7,手转盘7右侧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栓8,定位栓8的左侧贯穿手转盘7并延伸至隔板3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手转盘7,可以增加螺杆41与手的接触面积,从而方便使用者转动螺杆41,通过设置定位栓8,可以对手转盘7进行固定,防止手转盘7在不需要转动时出现转动的现象。参考图1,螺杆41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承9,连接轴承9外环的表面与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连接轴承9,可以对螺杆41的左侧与外壳1连接,防止螺杆41出现上下移动的现象。参考图4,螺杆41表面的右侧设置有稳固轴承10,稳固轴承10的表面与隔板3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稳固轴承10,可以对螺杆41的右侧与隔板3连接的同时,通过轴承的特性使螺杆41可以正常的转动,防止螺杆41在转动时出现晃动的现象。参考图3,隔板3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防护圈11,防护圈11位于导向轮6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防护圈11,可以对线芯进行保护,防止大型物体与线芯碰撞。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使用者先将定位栓8抽出,再手动转动手转盘7,手转盘7带动螺杆41转动,螺杆41通过螺纹与螺纹的啮合带动螺套42向右移动,螺套42带动传动板43向右侧移动,传动板43带动固定轴承51向右侧移动,固定轴承51带动转动杆52向右侧移动,转动杆52带动转动杆52向右侧移动,转动杆52带动压轮53向右侧移动,通过压轮53向右侧移动控制线芯的张紧度来调节节距,从而达到了可以调节节距的效果。综上所述:该线芯节距调节装置,通过设置调节机构5,可以调节压轮53的位置,通过压轮53控制线芯的张紧度调节节距,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壁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缠绕圈(2),所述缠绕圈(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隔板(3),所述隔板(3)的表面与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3)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传动机构(4),所述隔板(3)的左侧设置有调节机构(5),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固定轴承(51)、转动杆(52)和压轮(53),所述固定轴承(51)内环的内部与转动杆(52)固定连接,所述压轮(53)固定连接在转动杆(52)的底部,所述隔板(3)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向轮(6)。/n

【技术特征摘要】
1.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壁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缠绕圈(2),所述缠绕圈(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隔板(3),所述隔板(3)的表面与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3)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传动机构(4),所述隔板(3)的左侧设置有调节机构(5),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固定轴承(51)、转动杆(52)和压轮(53),所述固定轴承(51)内环的内部与转动杆(52)固定连接,所述压轮(53)固定连接在转动杆(52)的底部,所述隔板(3)左侧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向轮(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芯节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包括螺杆(41)、螺套(42)和传动板(43),所述螺杆(41)设置在隔板(3)右侧的顶部和底部,所述螺套(42)螺纹连接在螺杆(41)的表面,所述传动板(43)固定连接在螺套(42)靠近固定轴承(51)的一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高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苑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