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560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包括:热交换管一,热交换管一设置有多个;热交换管二,热交换管二设置有多个且其外侧壁密封套装有蓄冷箱,热交换管一与热交换管二通过管路依次首尾连通,位于首部的热交换管一远离热交换管二的一端与制冷机的输出端连通,位于尾部的热交换管一远离热交换管二的一端与制冷机的输入端连通,在热交换管一与热交换管二内循环流通有制冷剂,蓄冷箱内封装有蓄冷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首尾连通的热交换管一和热交换管二,在热交换管二的套装并密封有蓄冷箱,蓄冷箱内填充有蓄冷剂,该设置传热次数较少,能量损失较小,并且在蓄冷剂蓄冷时蒸发器能够正常制冷,满足冷间用冷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供应日趋紧张,电力峰谷差不断拉大更为明显,为了平稳电网,国家出台了峰谷电价政策,鼓励用户尽量在低谷时段用电。制冷机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用电大户,解决好制冷机在低谷时段用电问题,对国家成功实施峰谷电价政策至关重要。目前,具有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已用于工程实例,不仅能够降温,而且还能享受国家用电低谷电价,经济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叙述方便,该蒸发器是在全部翅片铝排管上封装一定数量的蓄冷剂,在用电低谷时段,启动制冷机制取冷量,利用制冷剂将冷量传给载冷剂,再由载冷剂传给蓄冷剂,使蓄冷剂由液体变为固体将冷量蓄存起来;待用电高峰或平时时段时,蓄冷剂再由固体变为液体将冷量释放出来,以维持冷间所需低温。这种蒸发器虽然利用了用电低谷时段的低电价,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是,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制冷剂将冷量传给载冷剂,载冷剂再将冷量传给蓄冷剂,这样传热次数较多,能量损失较大。(2)蓄冷剂蓄冷时蒸发器无法正常制冷,蓄冷剂释冷时冷量释放速度难以满足冷间用冷需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使其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解决了蒸发器传热次数多,冷量损失多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安装在制冷机上,包括:热交换管一,所述热交换管一设置有多个;热交换管二,所述热交换管二设置有多个且其外侧壁密封套装有蓄冷箱,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一与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二间隔布置且通过管路依次首尾连通,位于首部的所述热交换管一自由端与所述制冷机的输出端连通,位于尾部的所述热交换管一的自由端与所述制冷机的输入端连通,在所述热交换管一与所述热交换管二内循环流通有制冷剂,所述蓄冷箱内封装有蓄冷剂。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本技术通过设置首尾连通的热交换管一和热交换管二,在热交换管二的套装并密封有蓄冷箱,蓄冷箱内填充有蓄冷剂,一方面该设置能够在用电低谷时段,启动制冷机制取冷量,利用制冷剂将冷量传给蓄冷剂,使蓄冷剂由液体变为固体将冷量蓄存起来;待用电高峰或平时时段时,蓄冷剂再由固体变为液体将冷量释放出来,以维持冷间所需低温,有效利用用电低谷时段的低电价,并且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制冷剂直接将冷量传递给蓄冷剂,中间传热次数较少,能量损失较小,并且在蓄冷剂蓄冷时蒸发器能够正常制冷,满足冷间用冷需求。优选的,所述蓄冷箱内套装有两根平行布置的所述热交换管二。该设置能够保证散热管二能够充分的与位于蓄冷箱中的蓄冷剂换热。优选的,所述蓄冷箱内部居中一体成型有一个将所述蓄冷箱内部均分成两部分的散热翅片一,与所述散热翅片一固定的所述蓄冷箱的两相对箱壁外侧垂直一体成型有散热翅片二,位于所述蓄冷箱内部的两根所述热交换管二居中一体成型在所述散热翅片一上。该设置便于蓄冷箱以及散热管二的散热。优选的,所述热交换管二的外侧壁上周向均布有多个散热翅片三。该设置便于热交换管二与蓄冷剂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优选的,所述蓄冷箱固定有所述散热翅片二的一箱壁外侧垂直一体成型有散热翅片四,与所述散热翅片一平行的所述蓄冷箱的两侧壁内外侧垂直均布有多个散热翅片五。该设置便于蓄冷箱的散热,提高其散热速度。优选的,所述热交换管一与所述热交换管二通过U形管串接,分别与所述蓄冷箱内的两根所述热交换管二连通的两根所述热交换管一平行布置且二者均一体成型在一个散热翅片六上,所述散热翅片六与所述热交换管一的管道中心线平行,与所述制冷机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连通的两个所述热交换管一平行固定在同一个所述散热翅片六上。该设置能够增加制冷剂在热交换管一与热交换管二内的流动时间,保证制冷剂与蓄冷剂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优选的,所述蓄冷剂为液固相变蓄冷剂。该种类型的蓄冷剂能够保证该蒸发器的蓄冷要求。优选的,所述蓄冷剂的液固相变温度比冷间设计温度低3-5℃。该设置能够保证该蒸发器能够可靠的维持冷间温度。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首尾连通的热交换管一和热交换管二,在热交换管二的套装并密封有蓄冷箱,蓄冷箱内填充有蓄冷剂,一方面该设置能够在用电低谷时段,启动制冷机制取冷量,利用制冷剂将冷量传给蓄冷剂,使蓄冷剂由液体变为固体将冷量蓄存起来;待用电高峰或平时时段时,蓄冷剂再由固体变为液体将冷量释放出来,以维持冷间所需低温,有效利用用电低谷时段的低电价,并且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制冷剂直接将冷量传递给蓄冷剂,中间传热次数较少,能量损失较小,并且在蓄冷剂蓄冷时蒸发器能够正常制冷,满足冷间用冷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的整体轴测图一;图2是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的整体轴测图二;图3是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的局部轴测图一;图4是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的局部轴测图二。在图中:1为热交换管一、2为热交换管二、20为散热翅片三、3为蓄冷箱、30为散热翅片一、31为散热翅片二、32为散热翅片四、33为散热翅片五、4为制冷剂、5为蓄冷剂、6为U形管、7为散热翅片六。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本技术通过设置首尾连通的热交换管一1和热交换管二2,在热交换管二2的套装并密封有蓄冷箱3,蓄冷箱3内填充有蓄冷剂5,一方面该设置能够在用电低谷时段,启动制冷机制取冷量,利用制冷剂4将冷量传给蓄冷剂5,使蓄冷剂5由液体变为固体将冷量蓄存起来;待用电高峰或平时时段时,蓄冷剂5再由固体变为液体将冷量释放出来,以维持冷间所需低温,有效利用用电低谷时段的低电价,并且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制冷剂4直接将冷量传递给蓄冷剂5,中间传热次数较少,能量损失较小,并且在蓄冷剂5蓄冷时蒸发器能够正常制冷,满足冷间用冷需求。实施例参见附图1-4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和部分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具体公开了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包括:热交换管一1,所述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安装在制冷机上,其特征在于,包括:/n热交换管一(1),所述热交换管一(1)设置有多个;/n热交换管二(2),所述热交换管二(2)设置有多个且其外侧壁密封套装有蓄冷箱(3),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一(1)与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二(2)间隔布置且通过管路依次首尾连通,位于首部的所述热交换管一(1)自由端与所述制冷机的输出端连通,位于尾部的所述热交换管一(1)的自由端与所述制冷机的输入端连通,在所述热交换管一(1)与所述热交换管二(2)内循环流通有制冷剂(4),所述蓄冷箱(3)内封装有蓄冷剂(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安装在制冷机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管一(1),所述热交换管一(1)设置有多个;
热交换管二(2),所述热交换管二(2)设置有多个且其外侧壁密封套装有蓄冷箱(3),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一(1)与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二(2)间隔布置且通过管路依次首尾连通,位于首部的所述热交换管一(1)自由端与所述制冷机的输出端连通,位于尾部的所述热交换管一(1)的自由端与所述制冷机的输入端连通,在所述热交换管一(1)与所述热交换管二(2)内循环流通有制冷剂(4),所述蓄冷箱(3)内封装有蓄冷剂(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箱(3)内套装有两根平行布置的所述热交换管二(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固相变蓄冷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箱(3)内部居中一体成型有一个将所述蓄冷箱(3)内部均分成两部分的散热翅片一(30),与所述散热翅片一(30)固定的所述蓄冷箱(3)的两相对箱壁外侧垂直一体成型有散热翅片二(31),位于所述蓄冷箱(3)内部的两根所述热交换管二(2)居中一体成型在所述散热翅片一(3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兴国马信臣
申请(专利权)人:盟喀侨环境优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