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530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涉及建筑工程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第一插管、扣合组件、插合组件、第二插管和连接把手,第一插管插接在扣合组件的内部,第二插管插接在插合组件的内部,扣合组件和插合组件相互配合,连接把手的一端与第一插管固定连接,连接把手的另一端与插合组件固定连接,第一顶槽开设在扣合件本体的后侧,扣合件本体开设在扣合件本体的前侧,第一抵槽开设在扣合件本体的前侧靠近中心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插管插接在扣合组件上,扣合组件和插合组件上共同连接有连接把手,解决了现有的钢管封口结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钢管稳固连接和不便于对外部物体进行固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建筑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钢管,倘若钢管的长度不够满足现有的需要时,工作人员需要对钢管进行搭接,钢管在搭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封口结构,对于现有的钢管封口结构有很多,但是在应用到建筑工程使用时,却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现有的钢管封口结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钢管稳固连接,导致较短的钢管不能满足现有的工作需要;2、现有的钢管封口结构,不便于对外部物体进行固定,钢管在连接后的部位,长时间受到外力晃动容易出现再次分开,因此需要改进。综上所述,现有的钢管封口结构需要改进,进而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通过第一插管插接在扣合组件上,第二插管插接在插合组件上,扣合组件和插合组件上共同连接有连接把手,解决了现有的钢管封口结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钢管稳固连接和不便于对外部物体进行固定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包括第一插管、扣合组件、插合组件、第二插管和连接把手,所述第一插管插接在扣合组件的内部,所述第二插管插接在插合组件的内部,所述扣合组件和插合组件相互配合,所述连接把手的一端与第一插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把手的另一端与插合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扣合组件包括螺栓、第一顶槽、插槽、第一抵槽和扣合件本体,所述第一顶槽开设在扣合件本体的后侧,所述插槽开设在扣合件本体的前侧,所述第一抵槽开设在扣合件本体的前侧靠近中心部位,所述螺栓呈环形阵列状分布在扣合件本体上;所述插合组件包括插合件本体、第二顶槽、插环、第二抵槽和螺纹孔,所述第二顶槽开设在插合件本体的后侧,所述插合件本体的前侧位于中部开设有第二抵槽,所述插合件本体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插环,所述插环的外壁呈环形阵列状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插管的结构与第一插管相同,所述第二插管包括插管本体、槽口、顶环和弹性环,所述插管本体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顶环,所述插管本体的外壁上靠近顶环的部位固定连接有弹性环,所述插管本体的外壁呈环形阵列状开设有槽口;所述连接把手包括第一连接把、螺杆、连接槽、插杆和第二连接把,所述第一连接把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把上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第一连接把和第二连接把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螺杆。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槽与第一顶槽同心分布,所述第一抵槽的内壁抵接在顶环的外壁上,所述螺栓的端头延伸到插槽的内部,第一抵槽的深度与顶环的高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抵槽的内壁直径与第一抵槽的内壁直径相同,所述第二顶槽的内壁直径与第一顶槽的内壁直径相同,所述螺纹孔与螺栓相互配合,第二顶槽和第一顶槽的深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进一步地,所述插槽的深度与插环的高度相同,所述扣合件本体的外沿直径与插合件本体的外沿直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插杆和连接槽相互配合,所述第一连接把上转动连接的螺杆螺纹连接在扣合组件上,所述第二连接把上转动连接的螺杆螺纹连接在插合组件上,第一连接把和第二连接把均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第一连接把和第二连接把呈对称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把和第二连接把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把和第二连接把的连接部位与扣合组件和插合组件的连接部位共面。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第一插管插接在扣合组件上,第二插管插接在插合组件上,可以使本技术在使用时,工作人员首先把第一插管插接在扣合组件上,第二插管插接在插合组件上,随后通过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分别插接在钢管的内部,由于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上均固定连接有弹性环,可以使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稳固的插接在钢管的内部,同时与钢管的内部密封连接,然后工作人员把插环插接在插槽的内部,通过螺栓与螺纹孔连接,从而实现扣合组件与插合组件连接,进而实现两段钢管之间连接,解决了现有的钢管封口结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钢管稳固连接的问题。2、本技术扣合组件和插合组件上共同连接有连接把手,本技术在使用时,第一连接把上转动连接的螺杆螺纹连接在扣合组件上,第二连接把上转动连接的螺杆螺纹连接在插合组件上,随后工作人员把插杆插接在连接槽的内部,进而实现第一连接把与第二连接把连接,由于连接把手共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把手对称分布,可以避免两段钢管在晃动的过程中损坏扣合组件和插合组件,同时工作人员想要对连接后的钢管进行固定时,只需要对连接把手进行固定即可,解决了现有的钢管封口结构,不便于对外部物体进行固定的问题。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插管与扣合组件和第二插管与插合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二插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扣合组件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插合组件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连接把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插管;2、扣合组件;21、螺栓;22、第一顶槽;23、插槽;24、第一抵槽;25、扣合件本体;3、插合组件;31、插合件本体;32、第二顶槽;33、插环;34、第二抵槽;35、螺纹孔;4、第二插管;41、插管本体;42、槽口;43、顶环;44、弹性环;5、连接把手;51、第一连接把;52、螺杆;53、连接槽;54、插杆;55、第二连接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包括第一插管1、扣合组件2、插合组件3、第二插管4和连接把手5,第一插管1插接在扣合组件2的内部,第二插管4插接在插合组件3的内部,扣合组件2和插合组件3相互配合,连接把手5的一端与第一插管1固定连接,连接把手5的另一端与插合组件3固定连接,扣合组件2包括螺栓21、第一顶槽22、插槽23、第一抵槽24和扣合件本体25,第一顶槽22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后侧,插槽23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前侧,第一抵槽24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前侧靠近中心部位,螺栓21呈环形阵列状分布在扣合件本体25上,插合组件3包括插合件本体31、第二顶槽32、插环33、第二抵槽34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包括第一插管(1)、扣合组件(2)、插合组件(3)、第二插管(4)和连接把手(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管(1)插接在扣合组件(2)的内部,所述第二插管(4)插接在插合组件(3)的内部,所述扣合组件(2)和插合组件(3)相互配合,所述连接把手(5)的一端与第一插管(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把手(5)的另一端与插合组件(3)固定连接;/n所述扣合组件(2)包括螺栓(21)、第一顶槽(22)、插槽(23)、第一抵槽(24)和扣合件本体(25),所述第一顶槽(22)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后侧,所述插槽(23)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前侧,所述第一抵槽(24)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前侧靠近中心部位,所述螺栓(21)呈环形阵列状分布在扣合件本体(25)上;/n所述插合组件(3)包括插合件本体(31)、第二顶槽(32)、插环(33)、第二抵槽(34)和螺纹孔(35),所述第二顶槽(32)开设在插合件本体(31)的后侧,所述插合件本体(31)的前侧位于中部开设有第二抵槽(34),所述插合件本体(3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插环(33),所述插环(33)的外壁呈环形阵列状开设有螺纹孔(35);/n所述第二插管(4)的结构与第一插管(1)相同,所述第二插管(4)包括插管本体(41)、槽口(42)、顶环(43)和弹性环(44),所述插管本体(4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顶环(43),所述插管本体(41)的外壁上靠近顶环(43)的部位固定连接有弹性环(44),所述插管本体(41)的外壁呈环形阵列状开设有槽口(42);/n所述连接把手(5)包括第一连接把(51)、螺杆(52)、连接槽(53)、插杆(54)和第二连接把(55),所述第一连接把(51)上开设有连接槽(53),所述第二连接把(55)上固定连接有插杆(54),所述第一连接把(51)和第二连接把(55)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螺杆(5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管封口结构,包括第一插管(1)、扣合组件(2)、插合组件(3)、第二插管(4)和连接把手(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管(1)插接在扣合组件(2)的内部,所述第二插管(4)插接在插合组件(3)的内部,所述扣合组件(2)和插合组件(3)相互配合,所述连接把手(5)的一端与第一插管(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把手(5)的另一端与插合组件(3)固定连接;
所述扣合组件(2)包括螺栓(21)、第一顶槽(22)、插槽(23)、第一抵槽(24)和扣合件本体(25),所述第一顶槽(22)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后侧,所述插槽(23)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前侧,所述第一抵槽(24)开设在扣合件本体(25)的前侧靠近中心部位,所述螺栓(21)呈环形阵列状分布在扣合件本体(25)上;
所述插合组件(3)包括插合件本体(31)、第二顶槽(32)、插环(33)、第二抵槽(34)和螺纹孔(35),所述第二顶槽(32)开设在插合件本体(31)的后侧,所述插合件本体(31)的前侧位于中部开设有第二抵槽(34),所述插合件本体(3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插环(33),所述插环(33)的外壁呈环形阵列状开设有螺纹孔(35);
所述第二插管(4)的结构与第一插管(1)相同,所述第二插管(4)包括插管本体(41)、槽口(42)、顶环(43)和弹性环(44),所述插管本体(4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顶环(43),所述插管本体(41)的外壁上靠近顶环(43)的部位固定连接有弹性环(44),所述插管本体(41)的外壁呈环形阵列状开设有槽口(42);
所述连接把手(5)包括第一连接把(51)、螺杆(52)、连接槽(53)、插杆(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超樊海霞张清秀张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顺晟液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