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4977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24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支护断面处的微型桩,所述微型桩沿所述支护断面至码头基槽开挖的方向设置有多排;其中,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护断面处的所述微型桩的排数减少;高压旋喷桩,所述高压旋喷桩布设在靠近所述支护断面一侧的两个所述微型桩之间。能够对码头基槽开挖看做基坑进行支护处理,使得既不影响大泊位的基槽开挖,又能对相邻已建工程进行有效防护,解决了不同等级码头先后建设的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实现岸线最大化利用,具有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支护效果好、工程造价低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码头基槽开挖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及内河港口的吞吐量剧增,迫使在沿海和内河修建更多的码头。码头主要的结构形式有重力式码头、高桩码头、板桩码头,其中重力式码头是我国分布较广、使用较多的一种码头结构形式,其结构坚固耐久,抗冻和抗冰性能好,能承受较大的地面荷载和船舶荷载,对较大的集中荷载及超载和装卸工艺变化适应性强,施工比较简单,维修费用低,是建设单位比较欢迎的码头结构形式。重力式码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基床、墙身、上部胸墙。随着近几年来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沿海及内河码头的建设等级也进一步的提升,目前沿海建设最大等级泊位为45万吨级,大泊位的重力式码头基槽都比较深,基槽开挖对相邻已建工程影响较大,为避免基槽开挖对相邻已建工程的影响,一般都采用过渡段处理,但是过渡结构段采用过长会缩减深水岸线的实际使用长度,深水岸线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此,研发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在不影响大泊位的基槽开挖的同时,减少对相邻已建工程的影响,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支护断面处的微型桩,所述微型桩沿所述支护断面至码头基槽开挖的方向设置有多排;其中,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护断面处的所述微型桩的排数减少;高压旋喷桩,所述高压旋喷桩布设在靠近所述支护断面一侧的两个所述微型桩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护断面上的所述微型桩的排数减少,在最大的所述支护端面处布置有八排所述微型桩,最小的所述支护端面处布置有五排所述微型桩。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型桩的桩径为0.15m,且两个所述微型桩之间的桩距为0.8m。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多排所述微型桩呈梅花形布置。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型桩为钢管混凝土桩,且所述微型桩的长度为18-21m,其中,所述微型桩的长度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逐渐减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压旋喷桩的桩距为0.6m,两个所述高压旋喷桩之间的桩距为0.8m。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压旋喷桩为高压旋转的喷嘴将水泥浆喷入土层与土体混合,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加固体,且所述高压旋喷桩的长度为6.5-16.5m,其中,所述高压旋喷桩的长度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逐渐减小。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能够对码头基槽开挖看做基坑进行支护处理,使得既不影响大泊位的基槽开挖,又能对相邻已建工程进行有效防护,解决了不同等级码头先后建设的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实现岸线最大化利用,具有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支护效果好、工程造价低等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的右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另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的右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再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的右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微型桩;2、高压旋喷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请参阅图1-4,本申请示出了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支护断面处的微型桩1,微型桩1沿支护断面至码头基槽开挖的方向设置有多排;其中,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设置在支护断面处的微型桩1的排数减少;高压旋喷桩2,高压旋喷桩2布设在靠近支护断面一侧的两个微型桩1之间。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微型桩1对支护断面进行支撑,实现对码头基槽开挖进行临时支护,能够对码头基槽开挖看做基坑进行支护处理,使得既不影响大泊位的基槽开挖,又能对相邻已建工程进行有效防护,解决了不同等级码头先后建设的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实现岸线最大化利用,具有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支护效果好、工程造价低等优势,通过微型桩1沿支护断面至码头基槽开挖的方向设置有多排,能够提高支护的稳定性,而且,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基槽开挖影响逐渐变小,随着基槽开挖的影响度逐渐变小,减小在支护断面处的微型桩1的排数,能够有效地在保证支护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支护成本。其中,高压旋喷桩2布设在靠近支护断面一侧的两个微型桩1之间,实现了对微型桩1之间的土层进行封堵,从而避免微型桩1之间的土层随基槽开挖流失。具体地,请参阅1-3,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设置在支护断面上的微型桩1的排数减少,在最大的支护端面处布置有八排微型桩1,最小的支护端面处布置有五排微型桩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已建结构前沿约15m范围布置多排微型桩1,根据码头基槽开挖影响程度来选择支护断面的微型桩1排数,靠近码头基槽开挖范围影响最大,断面上布置八排微型桩1,从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基槽开挖影响逐渐变小,支护断面的微型桩排数也相应减少,最小断面布置五排微型桩1,在最前排的微型桩1间设置高压旋喷桩2封堵,防止微型桩间的土层随基槽开挖流失。具体地,微型桩1的桩径为0.15m,且两个微型桩之间的桩距为0.8m。请参阅图4,多排微型桩1呈梅花形布置。这样,多排微型桩1呈交叉布置,能够提高微型桩1的支护效果。具体地,微型桩1为钢管混凝土桩,微型桩1的桩芯采用直径89mm,壁厚6mm的钢管,钻穿施工通道回填块石基础,桩端钻入强风化岩中、安放钢管、清孔、填瓜米石、分两次压力注浆成桩,第一次注浆压力为0.4~0.8Mpa,二次注浆压力为1~2Mpa。其中,微型桩1的长度为18-21m,微型桩1的长度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能够在保证支护强度的同时,减少支护成本。具体地,高压旋喷桩2的桩距为0.6m,两个高压旋喷桩2之间的桩距为0.8m。进一步地,高压旋喷桩2为高压旋转的喷嘴将水泥浆喷入土层与土体混合,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加固体,采用28天龄期旋喷桩抽芯无侧限抗压试验,强度不小于1.2Mpa,旋喷桩单管法施工,喷射方法采用浆液喷射,常用压力15.0~20.0Mpa,喷射量控制在60~70L/min,旋转速度控制在30~60rpm,提升速度控制在15~25cm/min。其中,高压旋喷桩2的长度为6.5-16.5m,高压旋喷桩2的长度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能够在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设置在支护断面处的微型桩(1),所述微型桩(1)沿所述支护断面至码头基槽开挖的方向设置有多排;/n其中,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护断面处的所述微型桩(1)的排数减少;/n高压旋喷桩(2),所述高压旋喷桩(2)布设在靠近所述支护断面一侧的两个所述微型桩(1)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支护断面处的微型桩(1),所述微型桩(1)沿所述支护断面至码头基槽开挖的方向设置有多排;
其中,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护断面处的所述微型桩(1)的排数减少;
高压旋喷桩(2),所述高压旋喷桩(2)布设在靠近所述支护断面一侧的两个所述微型桩(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基槽开挖后边线往陆侧延伸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护断面上的所述微型桩(1)的排数减少,在最大的支护端面处布置有八排所述微型桩(1),最小的所述支护端面处布置有五排所述微型桩(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码头基槽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桩(1)的桩径为0.15m,且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泰赛何元瑭吴加武周春儿彭广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