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481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包括箱体和运转箱,所述箱体与运转箱通过磁性贴磁性连接,所述箱体内腔底部设有圆底盘,且圆底盘中间位置贯穿设有连接轴,所述圆底盘顶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放置有试管架,所述试管架内开设有多组放置槽,且多组放置槽内均放置有生物培养试管,所述箱体顶部设有转轴封盖与通孔,所述圆底盘一端贯穿设有转杆,且转杆贯穿箱体侧壁后的延伸部分设有转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对单个生物培养试管进行取出的作用,减少了外界细菌对微生物的污染,提高了微生物的存活率,同时通过设置的震荡机构,具有将生物培养试管中营养成分和气体的均匀混合的作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
技术介绍
检验科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医院检验科指为临床诊断、预防或治疗人类疾病或损伤,以及评价人类健康而对人体物质进行检验和测定的机构,将采集不同疾病个体的血液、体液标本,然后将这些标本进行检验。例如申请号为:CN201921473101.5的专利涉及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括合并底座、培养箱本体和卡槽架,所述合并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培养箱本体,所述培养箱本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圆底盘,所述圆底盘的内部套接有卡槽架。现有申请号为:CN201921473101.5的专利,在使用时会存在对微生物造成细菌污染的情况,因为在对微生物完成培养之后需要将整个试管支架拿出,但是现有的微生物培养中,很少会有对微生物进行一次性同时培养的情况,多数为在同一培养器内,培养不同时间的微生物,这就造成了当单独将某一生物培养试管拿出时,必须要将整个试管架全部拿出,培养箱外的细菌就会对那些还没长成的微生物造成污染,影响微生物的存活率,使得检验的数据不够准确;并且现有的培养器没有对生物培养试管进行震荡的作用,无法保证生物培养试管中营养成分和气体的均匀混合。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包括箱体和运转箱,所述箱体与运转箱通过磁性贴磁性连接,所述箱体内腔底部设有圆底盘,且圆底盘中间位置贯穿设有连接轴,所述圆底盘顶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放置有试管架,所述试管架内开设有多组放置槽,且多组放置槽内均放置有生物培养试管,所述箱体顶部设有转轴封盖与通孔,所述圆底盘一端贯穿设有转杆,且转杆贯穿箱体侧壁后的延伸部分设有转盘,所述箱体底部一侧的中间位置设有步进电机,所述箱体前端通过铰链铰接有箱门,所述箱体底部四周拐角处均设有支腿。优选的,所述连接轴顶端贯穿圆底盘后的延伸部分设有十字块,所述连接轴底端贯穿箱体底部,且连接轴位于箱体外的一端与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均设有斜齿轮,一组所述斜齿轮相互垂直摆放,且相互啮合。优选的,所述通孔贯穿箱体顶部,且通孔的内径与生物培养试管的最大外径一致,所述转轴封盖位于通孔的顶部,且转轴封盖表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大于通孔的直径。优选的,所述试管架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十字槽,且十字槽与十字块向匹配,所述试管架的外径与凹槽的外径一致。优选的,所述转杆位于圆底盘内的一端设有齿轮,所述圆底盘内部贯穿设有顶杆,且顶杆位于圆底盘内的一侧表面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为垂直摆放,且相互啮合。优选的,所述顶杆表面套设有弹簧与限位板,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圆底盘内腔顶部连接,且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板顶部连接。优选的,所述顶杆顶端穿过试管架的底部并延伸至其内部,且顶杆顶部与生物培养试管底部相接触,所述顶杆与生物培养试管与通孔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优选的,所述箱门表面开设为镂空状,且镂空内设置有透明玻璃,所述箱门远离铰链的一端中间位置设有把手,所述支腿底部设有放置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设置的生物培养试管、通孔、顶杆、齿轮和齿条,以达到对单个生物培养试管进行取出的作用,本技术,在使用时,当工作人员需要取出单个生物培养试管时,只需要通过控制器开动步进电机,步进电机会带动试管架的旋转,从箱门处可以看到,当对应的生物培养试管转动至通孔处时,通过控制器暂停步进电机的旋转,然后工作人员只需要转动转盘带动转杆的旋转,通过齿轮与齿条的啮合,顶杆会慢慢的上升,此时会将生物培养试管从通孔内顶出,工作人员只需要拿出即可,与现有的相比减少了外界细菌对微生物的污染,提高了微生物的存活率。2、通过设置的步进电机、斜齿轮、试管架、箱体和连接轴,以达到对生物培养试管进行震荡的作用,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生物培养试管进行震荡时,只需要通过控制器开动步进电机,使得步进电机规律性的来回晃动,通过斜齿轮与连接轴的配合,此时试管架会带动生物培养试管来回震荡晃动,与现有的相比保证了生物培养试管中营养成分和气体的均匀混合,进一步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仰视图;图3为图1的工作状态图;图4为图1中转杆与圆底盘的连接示意图;图5为图4正剖图。图中:1、箱体;2、圆底盘;3、试管架;4、生物培养试管;5、箱门;6、转轴封盖;7、通孔;8、转杆;9、转盘;10、运转箱;11、步进电机;12、斜齿轮;13、连接轴;14、顶杆;15、凹槽;16、十字块;17、齿轮;18、弹簧;19、支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5,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包括箱体1和运转箱10,运转箱10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箱体1与运转箱10通过磁性贴磁性连接,箱体1内腔底部设有圆底盘2,且圆底盘2中间位置贯穿设有连接轴13,圆底盘2顶部开设有凹槽15,且凹槽15内放置有试管架3,试管架3内开设有多组放置槽,且多组放置槽内均放置有生物培养试管4,生物培养试管4的设计起到在内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作用,箱体1顶部设有转轴封盖6与通孔7,圆底盘2一端贯穿设有转杆8,且转杆8贯穿箱体1侧壁后的延伸部分设有转盘9,箱体1底部一侧的中间位置设有步进电机11,箱体1前端通过铰链铰接有箱门5,箱体1底部四周拐角处均设有支腿19。连接轴13顶端贯穿圆底盘2后的延伸部分设有十字块16,连接轴13底端贯穿箱体1底部,且连接轴13位于箱体1外的一端与步进电机11的输出轴均设有斜齿轮12,一组斜齿轮12相互垂直摆放,且相互啮合,步进电机11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通孔7贯穿箱体1顶部,且通孔7的内径与生物培养试管4的最大外径一致,这样的设计效果为方便将生物培养试管4从通孔7内拿出,转轴封盖6位于通孔7的顶部,且转轴封盖6表面设有开口,开口大于通孔7的直径,通过转动转轴封盖6可以对通孔7进行封闭和打开的效果,试管架3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十字槽,且十字槽与十字块16向匹配,试管架3的外径与凹槽15的外径一致,十字槽与十字块16的设计起到将试管架3与凹槽15快速连接卡位的效果,试管架3的外径与凹槽15的外径一致的设计效果为可以直接将试管架3放置在凹槽15内,起到更加稳定的将试管架3固定在圆底盘2上的效果,转杆8位于圆底盘2内的一端设有齿轮17,圆底盘2内部贯穿设有顶杆14,顶杆14的设计起到将生物培养试管4顶起的作用,顶杆14的顶部有软质包裹材料,避免对生物培养试管4发生损坏,且顶杆14位于圆底盘2内的一侧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包括箱体(1)和运转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与运转箱(10)通过磁性贴磁性连接,所述箱体(1)内腔底部设有圆底盘(2),且圆底盘(2)中间位置贯穿设有连接轴(13),所述圆底盘(2)顶部开设有凹槽(15),且凹槽(15)内放置有试管架(3),所述试管架(3)内开设有多组放置槽,且多组放置槽内均放置有生物培养试管(4),所述箱体(1)顶部设有转轴封盖(6)与通孔(7),所述圆底盘(2)一端贯穿设有转杆(8),且转杆(8)贯穿箱体(1)侧壁后的延伸部分设有转盘(9),所述箱体(1)底部一侧的中间位置设有步进电机(11),所述箱体(1)前端通过铰链铰接有箱门(5),所述箱体(1)底部四周拐角处均设有支腿(1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包括箱体(1)和运转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与运转箱(10)通过磁性贴磁性连接,所述箱体(1)内腔底部设有圆底盘(2),且圆底盘(2)中间位置贯穿设有连接轴(13),所述圆底盘(2)顶部开设有凹槽(15),且凹槽(15)内放置有试管架(3),所述试管架(3)内开设有多组放置槽,且多组放置槽内均放置有生物培养试管(4),所述箱体(1)顶部设有转轴封盖(6)与通孔(7),所述圆底盘(2)一端贯穿设有转杆(8),且转杆(8)贯穿箱体(1)侧壁后的延伸部分设有转盘(9),所述箱体(1)底部一侧的中间位置设有步进电机(11),所述箱体(1)前端通过铰链铰接有箱门(5),所述箱体(1)底部四周拐角处均设有支腿(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13)顶端贯穿圆底盘(2)后的延伸部分设有十字块(16),所述连接轴(13)底端贯穿箱体(1)底部,且连接轴(13)位于箱体(1)外的一端与步进电机(11)的输出轴均设有斜齿轮(12),一组所述斜齿轮(12)相互垂直摆放,且相互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7)贯穿箱体(1)顶部,且通孔(7)的内径与生物培养试管(4)的最大外径一致,所述转轴封盖(6)位于通孔(7)的顶部,且转轴封盖(6)表面设有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艳梅李慧慧承维红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