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螺离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352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螺离心机,螺旋输送器位于转鼓壳体内部,进料管与螺旋输送器的内管连通,内管上开设有出料口,内管外周固定有螺旋叶片,轻相出口位于转鼓壳体一侧的端盖上,在螺旋输送器末端的螺旋叶片与轻相出口之间设置碟片系统的隔离盘,隔离盘与螺旋输送器固定,隔离盘靠近内管一侧开设流道,隔离盘与转鼓内壁之间具有固相通道;碟片系统位于隔离盘与轻相出口之间,碟片系统与转鼓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靠近轻相出口的转鼓壳体与内管之间增加碟片系统,微小的固体颗粒很快地从液相中分离出来,极大地降低了液体中微小固体颗粒含量,因此可以获得纯度更高的终清液,后道工序无须再进行微小固体颗粒的过滤处理,增加离心机的离心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螺离心机
本技术涉及固液分离
,尤其是一种卧螺离心机。
技术介绍
卧螺离心机是一种用于固液分离的高效离心设备,可以用于工业和民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的离心处理工序,相比带式压滤机,卧螺离心机由于其先天具有处理量大、自动化操作、脱水效果好等特点,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图1、图2为现有的卧螺离心机结构,转鼓包括锥形的小端和筒状的大端,小端和大端分别与小端盖2和大端盖8固定连接,进料管1穿过小端盖2与螺旋输送器的中空内管4内部连通,内管4外周固定有螺旋叶片6,靠近进料管1的内管4上开设有出料口3,远离进料管1的若干螺旋叶片6上开设有分离通道7,转鼓壳体5小端下部开设有渣相出口12,大端盖8上开设有轻相出口9,大端盖8与转鼓壳体5固定连接,转鼓和螺旋输送器由差速器10控制差速旋转。工作时,待分离的悬浮液经进料管1连续输送到螺旋输送器的中空内管4内,经螺旋输送器的出料口3,进入高速旋转的转鼓壳体5与内管4之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固相颗粒快速沉降到转鼓内壁11上,转鼓和螺旋输送器同向差速旋转,螺旋输送器将固相颗粒沉渣推送到转鼓小端的干燥区,经过螺旋输送器推力和沉渣离心分力的双向挤压,使沉渣得到进一步挤压脱水后,从转鼓小端的渣相出口12排出,而分离后的清液则经分离通道7向轻相出口9移动,最终从轻相出口9排出。实际工作时,现有的卧螺分离机在处理含较小固体颗粒的物料时,处理效果比较差,较小的固体颗粒很难被分离出来,会随着轻相一起排出,导致轻相含固量较高,在后道处理工序中还必须设置更精密的离心机对轻液再次进行离心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中现有的设备无法分离出液相中较小的固体颗粒、轻相中含固量较高还需要后处理工序再行过滤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卧螺离心机,增强设备对含较细颗粒物料的处理能力及处理效果,最终获得的轻相含固量低,并能节省设备所需空间、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如下:一种卧螺离心机,螺旋输送器位于转鼓壳体内部,进料管与螺旋输送器的内管连通,内管上开设有出料口,内管外周固定有螺旋叶片,轻相出口位于转鼓壳体一侧的端盖上,在螺旋输送器末端的螺旋叶片与轻相出口之间设置碟片系统的隔离盘,隔离盘与螺旋输送器固定,隔离盘靠近内管一侧开设流道,隔离盘与转鼓内壁之间具有固相通道;碟片系统位于隔离盘与轻相出口之间,碟片系统与转鼓固定。本技术通过在靠近轻相出口的转鼓壳体与内管之间增加碟片系统,碟片系统除隔离盘外随转鼓一起旋转,隔离盘随螺旋输送器一起旋转,进入碟片系统的初清液在巨大离心力场作用下,微小的固体颗粒很快地从液相中分离出来,沉降到卧螺离心机的转鼓内壁上,然后通过螺旋输送器排出转鼓,碟片组可以降低沉降距离,并增加沉降面积,同时可以提高沉降速度,使微小的固体颗粒快速分离。初清液经过碟片系统分离后极大地降低了液体中微小固体颗粒含量,因此可以获得纯度更高的终清液,后道工序无须再进行微小固体颗粒的过滤处理。本技术通过将现有的卧螺离心机和碟片系统进行集合,实现了将大颗粒固体和小颗粒固体分离两项工序简化为一道工序的有益效果,具有增加离心机离心能力、减少多台处理机器所占用空间、造价低、节省生产运行费用等优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盘另一侧具有朝向端盖方向弯折的收拢部,固相通道位于收拢部与转鼓内壁之间。收拢部可以防止进入碟片系统的初清液未经离心过滤即反还离开碟片系统,固相通道用于将碟片系统分离的微小颗粒从碟片系统排出。由于初清液中的固体含量较低,因此被甩到转鼓内壁上的固相浓度不高,流动性较好,故而不会在固相通道处堆积堵塞,很容易往螺旋输送器的方向移动;另外,由于螺旋输送器内的压力低于轻相通道内的压力,因此固相始终往螺旋输送器的方向移动,不容易从碟片系统和大端盖之间的空隙进入轻相通道。所述端盖与转鼓壳体固定连接,碟片系统的碟片支架与端盖固定连接。流道为若干均布在隔离盘上的孔。通过碟片支架与端盖的固定连接,使碟片系统与转鼓连接,实现碟片系统与转鼓的同步转动,一方面可以使过滤离心力基本同步,防止出现不同离心力作用下的物料流动排斥现象,另一方面可借助同一台驱动机构驱动旋转,节省驱动源的设置。从隔离盘到端盖的方向依次设置碟片系统的分流盘和碟片组,碟片支架包括分流盘和碟片架部。碟片系统的分流盘可使进入碟片系统的液体朝着统一的方向移动,从分流盘的布液通道均匀流入碟片组内。流道为若干均布在隔离盘上的圆形孔,可以使液体均匀进入碟片系统内部。碟片架部通过若干均布的紧固件固定在端盖上;碟片组由若干组碟片构成,碟片为可拆卸的锥形体。碟片组由若干组碟片组构成,可以进行更精细的小颗粒固体的分离,得到纯度更高的轻相液体。所述端盖为圆锥形端盖,具有与碟片相匹配的锥形面。使用端盖与碟片形状匹配来压住碟片,无需设置其他压紧结构,使得设备所需空间较小。所述锥形面紧贴最靠近轻相出口的碟片。锥形面紧贴碟片,可以防止固相通道内的固体残渣从锥形面与碟片系统之间的间隙进入轻相通道内。所述锥形面全覆盖最靠近轻相出口的碟片,由于碟片厚度比较薄(单个0.5mm左右),锥形面全覆盖压住碟片可以防止碟片发生变形或者移动。碟片组与轻相出口之间具有轻相通道;所述转鼓壳体上开设有渣相出口;转鼓和螺旋输送器由差速器控制差速旋转。轻相通道用于排出过滤的终清液,为终清液提供明确的流道,渣相出口用于排出固体残渣。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卧螺离心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卧螺离心机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部的放大图。图中:1、进料管;2、小端盖;3、出料口;4、内管;5、转鼓壳体;6、螺旋叶片;7、分离通道;8、大端盖;9、轻相出口;10、差速器;11、转鼓内壁;12、渣相出口;13、流道;14、隔离盘;15、布液通道;16、分流盘;17、碟片组;18、碟片架部;19、轻相通道;20、固相通道;21、收拢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卧螺离心机在如图1所示的现有的卧螺离心机的基础上在靠近轻相出口9的转鼓壳体5与内管4之间增加碟片系统。如图4所示,在螺旋输送器末端的螺旋叶片6靠近大端盖8一侧设置碟片系统的隔离盘14,隔离盘14固定在螺旋输送器的内管4上,隔离盘14靠近内管4一侧开设流道13,流道13为若干均布在隔离盘14上的圆形孔,卧螺离心机分离得到的轻相从流道13进入碟片系统内部进行二次离心分离。隔离盘14另一侧具有朝向大端盖8方向弯折的收拢部21,收拢部21可以防止进入碟片系统的初清液未经离心过滤即反还离开碟片系统,收拢部21的端部与转鼓内壁11之间为固相通道20,固相通道20用于将碟片系统分离的微小颗粒从碟片系统排出。如图4所示,从隔离盘14到大端盖8的方向依次设置碟片系统的分流盘16和碟片组17,分流盘16端部开设有布液通道15,分流盘16、碟片组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螺离心机,螺旋输送器位于转鼓壳体(5)内部,进料管(1)与螺旋输送器的内管(4)连通,内管(4)上开设有出料口(3),内管(4)外周固定有螺旋叶片(6),轻相出口(9)位于转鼓壳体(5)一侧的端盖上,其特征在于:在螺旋输送器末端的螺旋叶片(6)与轻相出口(9)之间设置碟片系统的隔离盘(14),隔离盘(14)与螺旋输送器固定,隔离盘(14)靠近内管(4)一侧开设流道(13),隔离盘(14)与转鼓内壁(11)之间具有固相通道(20);碟片系统位于隔离盘(14)与轻相出口(9)之间,碟片系统与转鼓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螺离心机,螺旋输送器位于转鼓壳体(5)内部,进料管(1)与螺旋输送器的内管(4)连通,内管(4)上开设有出料口(3),内管(4)外周固定有螺旋叶片(6),轻相出口(9)位于转鼓壳体(5)一侧的端盖上,其特征在于:在螺旋输送器末端的螺旋叶片(6)与轻相出口(9)之间设置碟片系统的隔离盘(14),隔离盘(14)与螺旋输送器固定,隔离盘(14)靠近内管(4)一侧开设流道(13),隔离盘(14)与转鼓内壁(11)之间具有固相通道(20);碟片系统位于隔离盘(14)与轻相出口(9)之间,碟片系统与转鼓固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螺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盘(14)另一侧具有朝向端盖方向弯折的收拢部(21),固相通道(20)位于收拢部(21)与转鼓内壁(11)之间。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螺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与转鼓壳体(5)固定连接,碟片系统的碟片支架与端盖固定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螺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流道(13)为若干均布在隔离盘(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牟宇慧牟富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巨能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