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回收系统除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32401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气体吸收领域,提供了氢回收系统除氨装置,包括筒体、旋风产生器、进水系统、出水系统、气体循环系统、上滤网以及下滤网,旋风产生器包括固定环以及进气口,进水系统包括进水泵、第一调节阀、进水口以及喷淋装置,出水系统包括出水口以及第二调节阀,气体循环系统包括出气口、氨气浓度检测设备以及各调节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风产生器使进入筒体的气体产生旋风增加了气体分散程度,使水与气体能更好地混合从而提高了水对氨气的吸收效率;喷淋装置、上滤网和下滤网组合,使进入筒体的水分布更为均匀,且在上滤网和下滤网表面形成水膜,未被吸收氨气在气流上升过程中被上滤网和下滤网上水膜吸收从而提高吸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氢回收系统除氨装置
本技术属于气体吸收领域,尤其涉及氢回收系统除氨装置。
技术介绍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并且溶于水时易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工业中常用作制冷剂及制取碱、铵盐和化肥等。目前氨气吸收技术主要有:催化分解、化学吸收以及物理吸收等,但这些技术均有着不同的局限性。例如催化分解法是在高温条件下,使用镍基催化剂将氨气分解为氢气和氮气,但此方法需要将氨气加热至800℃以上,需消耗大量能源。化学吸收法中将氨气与酸进行反应生成铵盐达到吸收氨气的目的,此方法所产生铵盐易结晶从而逐渐造成管道堵塞,且氨与酸反应过程中容易形成倒吸现象,因此对设备压力平衡要求较高。物理吸收法是利用氨气极易容于水的特点,将氨气与水混合产生氨水并经提纯冷凝后生成液氨使用。氨气的分散程度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氨气溶于水的效率。目前工业中物理吸收法所使用的设备存在氨气分散程度不足和氨气与水混合不充分,导致除氨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氢回收系统除氨装置,旨在解决目前工业中物理吸收法所使用的设备存在氨气分散程度不足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氢回收系统除氨装置,包括筒体(1)、旋风产生器(2)、进水系统(3)、出水系统(4)、气体循环系统(5)、上滤网(6)以及下滤网(7),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产生器(2)包括固定环(21)以及进气口(22),所述旋风产生器(2)设置于筒体(1)下部,所述进水系统(3)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泵(31)、第一调节阀(32)、进水口(33)以及喷淋装置(34),所述进水口(33)设置在筒体(1)上部一侧,所述进水泵(31)与所述进水口(33)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阀(32)连接,所述喷淋装置(34)安装在所述筒体(1)内部,所述出水系统(4)包括依次连接的出水口(41)以及第二调节阀(42),所述出水口(4...

【技术特征摘要】
1.氢回收系统除氨装置,包括筒体(1)、旋风产生器(2)、进水系统(3)、出水系统(4)、气体循环系统(5)、上滤网(6)以及下滤网(7),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产生器(2)包括固定环(21)以及进气口(22),所述旋风产生器(2)设置于筒体(1)下部,所述进水系统(3)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泵(31)、第一调节阀(32)、进水口(33)以及喷淋装置(34),所述进水口(33)设置在筒体(1)上部一侧,所述进水泵(31)与所述进水口(33)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阀(32)连接,所述喷淋装置(34)安装在所述筒体(1)内部,所述出水系统(4)包括依次连接的出水口(41)以及第二调节阀(42),所述出水口(41)设置在筒体(1)底部,所述气体循环系统(5)包括依次连接的出气口(51)、第三调节阀(52)、氨气浓度检测设备(53)以及安装在氨气浓度检测设备(53)之后两个路径上的第四调节阀(54)和第五调节阀(55),所述出气口(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坚
申请(专利权)人:唵能新材料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