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及其修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326062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涉及一种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及其修补方法,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由第一混凝土结构面和第二混凝土结构面相对间隔构成,所述修补结构应用于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后浇结构面处,所述修补结构包括:防护层,其贴合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外侧,用于增强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后浇结构面处的抗拉强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使混凝土施工缝的抗拉强度增加,提高整体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的技术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及其修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施工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及其修补方法。
技术介绍
受施工条件制约,混凝土浇筑结构本体在施工中预留有水平施工缝,施工缝的处理措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混凝土结构本体的完整性,从而影响自身强度。特别是城市轨道工程地下结构,防水抗渗要求相对较高,施工缝的处理要求更严格。采用合理、有效的的一种施工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施工缝对结构本体的不利影响,对建筑工程施工具有深远意义。现有的施工缝处理大多采用施工缝凿毛后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这两种措施是在结构本体内部起到止水作用及凿毛粗颗粒间重新咬合重塑结构本体强度,混凝土本身不具抗拉性能,在拉力作用下会使新老混凝接缝处产生裂隙,从而影响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同时,裂隙处水分会沿着施工缝部分渗入结构本体,结构内钢筋受到水分的腐蚀,结构自生强度大大降低的同时,随着钢筋的锈蚀,结构本体在施工缝处空隙会逐渐加大,止水能力随着空隙的加大而逐渐降低。本一种新型的结构施工缝补强工法在原有的施工缝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对结构本体施工缝外部进行补强处理,既加强结构本体自身强度,也使防渗性能也得到很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强抗拉韧性的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及其修补方法。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由第一混凝土结构面和第二混凝土结构面相对间隔构成,所述修补结构应用于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后浇结构面处,所述修补结构包括:防护层,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护层的外侧,用于增强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后浇结构面处的抗拉强度。优选地,所述防护层为碳纤维布。优选地,所述碳纤维布包括:粘贴部,其贴合覆盖粘连在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外侧;固定部,与所述粘贴部一体连接,所述碳纤维布的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粘贴部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面上或者第二混凝土结构面上进行固定;所述固定部的结构面上间隔设置隔离条,所述隔离条为:将所述碳纤维布的固定部分割成多条间隔的结构体。一种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方法,用于对所述混凝土施工缝进行补强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工序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构成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面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面的相对侧壁进行凿毛处理;步骤S2,对所述混凝土施工缝进行浇筑,形成填充于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内的连结体;步骤S3,对所述步骤S2中的所述连结体进行覆盖养护工序;步骤S4,对所述步骤S3中完成覆盖养护工序后的连结体以及第一混凝土结构面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面进行补强。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对所述混凝土施工缝进行浇筑还包括,浇筑时向所述浇筑的混凝土里添加补偿收缩混凝土。优选地,步骤S2中对所述混凝土施工缝进行浇筑过程中,监控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内混凝土的温度。优选地,步骤S2中对所述混凝土施工缝进行浇筑后,设置所述第一保温层,使所述连结体内的温度维持在25℃以内。优选地,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捣振工序,所述捣振工序包括:在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内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在位于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内的混凝土结构上设置多个捣振点位,并进行捣振,每个捣振点位的距离为300~400mm。优选地,所述捣振工序还包括:捣振过程中,快速使捣振工具与捣振点位接触,然后以低于捣振工具接触捣振点位的时间匀速拔出。优选地,步骤S2中,完成混凝土浇筑工序后还包括刮平拍实工序,所述刮平拍实工序包括:A1,利用刮平工具对浇筑后的浇筑面按照预设的平面轨迹进行刮平;A2,利用压实工具对浇筑后的浇筑面按照预设的平面轨迹朝浇筑面的方向按压至水平。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结构因施工缝带来的自身缺陷,极大的提高了结构自身强度、整体性能和抗渗性能;修补结构包括,通过在浇筑养护后的混凝土层外侧设置防护层,用于增强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后浇结构面处的抗拉强度,防护层为碳纤维布,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不会使混凝土的固有尺寸发生明显的改变,且抗拉强度高,应用于各种结构部位的加固修补,例如:如梁、板、柱、屋架、桥墩、桥梁、筒体、壳体的施工缝等。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的正面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炭纤维布;2、混凝土施工缝,3、固定部,4、粘贴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混凝土施工缝2的修补结构,所述混凝土施工缝2由第一混凝土结构面和第二混凝土结构面相对间隔构成,第一混凝土结构和第二混凝土结构包含形成缝隙的一对相对的混凝土结构体,或者形成缝隙的多块混凝土结构体,其中,修补结构应用于所述混凝土施工缝2的后浇结构面处,设置有防护层用于增强所述混凝土施工缝2后浇结构面处的抗拉强度,防护层可采用碳纤维布1,当混凝土施工缝2浇筑完成后,包覆连接于第一混凝土结构和第二混凝土结构,并将混凝土施工缝2包覆在内,进而增强混凝土施工缝2的抗拉强度。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混凝土浇筑的混凝土坍落度为18~20cm,采用的浇筑坡度为1∶6。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层为碳纤维布1,在施工缝处粘贴一层0.4m宽的碳纤维布1(通长布置、型号为300g一级)、并在梁顶表面增设一道0.2m宽的碳纤维布1(通长布置);梁上部增设碳纤维开口U型箍,宽度0.3m,间距0.5m一道,对后浇筑的混凝土进行补强处理。如图1-2所示,所述碳纤维布1包括:粘贴部4,其贴合覆盖粘连在所述混凝土施工缝2的外侧;固定部3,与所述粘贴部4一体连接,所述碳纤维布1的所述固定部3远离所述粘贴部4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面上或者第二混凝土结构面上进行固定;所述固定部3的结构面上间隔设置隔离条,所述隔离条为:将所述碳纤维布1的固定部3分割成多条间隔的结构体。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碳纤维布1的所述固定部3远离所述粘贴部4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面上或者第二混凝土结构面上进行固定,其固定部3的多条结构体成十字行分布。一种混凝土施工缝2的修补方法,用于对所述混凝土施工缝2进行补强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工序包括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由第一混凝土结构面和第二混凝土结构面相对间隔构成,所述修补结构应用于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后浇结构面处,其特征在于,所述修补结构包括:/n防护层,贴合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外侧,用于增强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后浇结构面处的抗拉强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由第一混凝土结构面和第二混凝土结构面相对间隔构成,所述修补结构应用于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后浇结构面处,其特征在于,所述修补结构包括:
防护层,贴合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外侧,用于增强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后浇结构面处的抗拉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层为碳纤维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布包括:
粘贴部,其贴合覆盖粘连在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外侧;
固定部,与所述粘贴部一体连接,所述碳纤维布的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粘贴部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面上或者第二混凝土结构面上进行固定;
所述固定部的结构面上间隔设置隔离条,所述隔离条为:将所述碳纤维布的固定部分割成多条间隔的结构体。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混凝土施工缝的修补方法,用于对所述混凝土施工缝进行补强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工序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对构成所述混凝土施工缝的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面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面的相对侧壁进行凿毛处理;
步骤S2,对所述混凝土施工缝进行浇筑,形成填充于所述混凝土施工缝内的连结体;
步骤S3,对所述步骤S2中的所述连结体进行覆盖养护工序;
步骤S4,对所述步骤S3中完成覆盖养护工序后的连结体以及第一混凝土结构面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面进行补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朱慧娟肖进军祝微李勇周智奇李长林祖志甫欧阳俊舒光郧闻正高丁欧刘洋张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天衡工程建设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