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2332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可拆卸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设置有轴槽,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卡设在所述轴槽内,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新型组合柜体使用时,既可以实现折叠收纳的功能,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当其应用与组合柜时,可以保证组合柜各部件组装后实现收纳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快速切换,同时也保证了组合柜在使用状态下,组合柜的强度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
本技术涉及支撑柱
,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
技术介绍
衣柜是收纳存放衣物的柜具,根据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固定式衣柜和组合式衣柜。以组合衣柜为例,由于组合衣柜由单元件组合而成,因此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使用后,也具有移动方便的优点。但现有组合衣柜组装后结构的稳定性较差,需要对组合衣柜的结构件及组合形式进行改进。目前的组合衣柜中并不涉及一种可以折叠的,且能与组合柜其它部件进行快速安装的支撑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在新型组合衣柜中用于支撑稳定组合柜的可折叠的支撑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包括支撑柱本体,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支撑柱本体包括端部转动连接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自由端设有与支撑件可拆卸连接的连接轴;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结构。进一步,所述连接轴的一侧设置有承力件,所述承力件内部设置有凹槽。进一步,所述第一杆体的转动连接端设置有轴槽,所述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卡设在所述轴槽内;通过所述轴槽和转轴的转动配合以实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180°转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具有凸起,所述轴槽设置在所述凸起内。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上的限位块和限位槽,使用状态下,所述限位块卡设在所述限位槽内。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加强块,所述加强块上设置有钩部,所述限位槽的槽壁上对应所述钩部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槽,使用状态下,所述钩部卡设在所述定位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与所述钩部的接触位置分别进行圆角处理。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的两侧向内分别设置有翻边。进一步的,两侧的翻边内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侧的翻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连接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的一侧设置有承力件,所述承力件内部设置有凹槽。进一步的,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的外表面贴合。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可折叠的支撑柱,与新型组合柜体使用时,既可以实现折叠收纳的功能,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当其应用与组合柜时,可以保证组合柜各部件组装后实现收纳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快速切换,同时也保证了组合柜在使用状态下,组合柜的强度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使用时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使用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后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杆体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杆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杆体的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杆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使用在组合柜上时的立体图。图12为图1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杆体;2、第二杆体;11、轴槽;12、转轴;3、限位结构;31、限位块;32、限位槽;13、凸起;33、加强块;34、钩部;35、定位槽;4、翻边;41、加强板;5、连接轴;51、承力件;52、凹槽;53、支撑座;54、支撑块;6、防脱扣;61、卡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10所示,本技术可折叠的支撑柱,包括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所述第一杆体1可拆卸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体2,所述第一杆体1的一端设置有轴槽11,所述第二杆体2的一端设置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两端分别卡设在所述轴槽11内,所述第一杆体1与所述第二杆体2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结构3。本技术支撑柱,使用时,通过将转轴12卡设在轴槽11内,对第一杆体1与第二杆体2进行安装,当第一杆体1与第二杆体2转至水平时,通过限位结构3对其进行限位锁定,避免支撑柱在使用时受力折叠。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体1的一端具有凸起13,所述轴槽11设置在所述凸起13内。这样设计,通过将轴槽11设置在凸起13内部,从而使得第一杆体1与第二杆体2在折叠后,第一杆体1与第二杆体2的外表面贴合,节省折叠后的支撑柱的占用空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3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1和所述第二杆体2上的限位块31和限位槽32,其中,限位块31是沿着第一杆体1的端面向前局部延伸形成,而限位槽32是沿着第二杆体2的端面向内局部凹陷形成。此时转轴12位于限位块31的两侧,使用状态下,所述限位块31卡设在所述限位槽32内。这样设计,为第一杆体1与第二杆体2的转动连接后对转动部进行锁定,避免第一杆体1与第二杆体2受力折叠而影响正常的使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31上设置有加强块33,所述加强块33上设置有钩部34,所述限位槽32的槽壁上对应所述钩部34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槽35,使用状态下,所述钩部34卡设在所述定位槽35内。这样设计,对限位机构进行加强,从而保证了限位机构的限位效果,并且避免了支撑柱在使用过程中无外力作用下自行折叠。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35与所述钩部34的接触位置分别进行圆角处理。这样设计,方便了钩部34与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包括支撑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本体包括端部转动连接的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所述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的自由端设有与支撑件可拆卸连接的连接轴(5);所述第一杆体(1)与所述第二杆体(2)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结构(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包括支撑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本体包括端部转动连接的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所述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的自由端设有与支撑件可拆卸连接的连接轴(5);所述第一杆体(1)与所述第二杆体(2)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结构(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5)的一侧设置有与转轴(12)在一个水平面上的承力件(5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1)的转动连接端设置有轴槽(11),所述第二杆体(2)的转动连接端设置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两端分别卡设在所述轴槽(11)内;通过所述轴槽(11)和转轴(12)的转动配合以实现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的180°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1)的一端具有凸起(13),所述轴槽(11)设置在所述凸起(13)内。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的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3)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津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致派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