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0656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张力放线装置。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包括置于车架上的放线筒,放线筒设有与放线筒一同旋转的放线筒旋转轴以及放线筒轮圈,还设有缓冲力发生装置、支承座、刹车装置;支承座用于支撑固定缓冲力发生装置;缓冲力发生装置用于接受放线筒旋转轴输入的动力并对放线筒旋转轴的转动施加缓冲力;缓冲力发生装置包括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上还设有气压通孔;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内,设有缓冲力发生缸以及可沿缓冲力发生缸轴向移动的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的末端伸出缓冲力发生缸;刹车装置由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拉动,对放线筒轮圈提供阻尼,进而控制放线筒的转速。进而控制放线筒的转速。进而控制放线筒的转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张力放线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铺设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张力放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张力放线是在架设电线的过程中,使被展放的导线保持一定的张力而脱离地面处于架空状态的架设施工方法。通俗地说,导线、地线的一头连着张力机,另一头连着牵引机,导线与地线带一定张力放线,与跨越物保持一定的高度差,不发生摩擦,从而避免损伤导、地线。根据最新的线路验收规定,110kV以上的电力线路工程必须采用张力放线,放线过程中光缆或导线不准拖地。而为了避免由于高空风的干扰,使得电力线路架设完毕后出现不平整、有硬弯、有扭曲变形等现象,使用恒张力放线技术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0003]现有技术中,对于恒张力放线装置,其思路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0004]一种思路是通过控制张力放线的电缆的线速度恒定,达到稳定控制张力的目的,但细究其适用条件,是具有相当的限制的,其只适用于由于线轴车的线轴半径随放线不断减小时引发的线速度降低而导致的张力增大情况,但当出现空中的线缆跨度较大,或受风的影响不断摇晃震荡时,恒定的电缆线速度反而会导致其张力不断波动变化,甚至使张力过大,导致电缆电线受到损坏,不利于高质量完成高空架线工作。具体采用的方式包括使用磁滞控制器等,且使用磁滞控制器时,由于磁滞控制器的原理是通过电磁学的相关规律将动能消耗并转化为热能,因此,长时间使用会使得产品过热,使得磁滞控制器迅速老化损坏,另外,使用磁滞控制器时,突然出现的张力波动越大,磁滞控制器第一时间产生的反作用力也会越大,极有可能产生过量阻力,导致电缆受拉过度并产生损伤。另外,申请号为CN201811644965.9的专利技术专利给出了一种线缆张力放线装置,该装置则是通过在放线车处设置电机,而且电机并不直接与放线筒相连,电机相当于是与一个外径不变的主动滚筒相连,而放线筒是作为从动滚筒,从而保证电缆的线速度一定,但是这种情况只适用于放线车设有电机的情形,事实上,现有设备中,大部分是没有配备电机的,且在空中的线缆跨度大或受风影响摇晃震荡时,同样不能保证恒定张力或使张力波动减小。
[0005]另一种思路是根据线路设计确定额定张力,放线前预设好线索的控制张力,而控制张力的方式包括:使用一个设置在张力放线装置上的驱动电机进行变频维持张力恒定,也有将施加驱动力的电机与施加阻力的电机配合使用维持张力恒定的。但其需要较为精密的张力监测装置与控制系统以及张力控制执行系统的配合,成本较高,使得其成为推广恒张力放线的阻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张力放线装置。
[0007]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包括置于车架上的放线筒,放线筒设有与放线筒一同旋转的放线筒旋转轴以及放线筒轮圈,还设有缓冲力发生装置、支承座、刹车装置;支承座,用于支撑固定缓冲力发生装置;缓冲力发生装置,用于接受放线筒旋转轴输入的动力并对放线筒
旋转轴的转动施加缓冲力;缓冲力发生装置包括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上还设有气压通孔;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内,设有缓冲力发生缸以及可沿缓冲力发生缸轴向移动的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与缓冲力发生缸内部形成负压空腔,同时,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的末端通过缓冲力发生缸底部的开孔伸出缓冲力发生缸;刹车装置,刹车装置由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拉动,对放线筒轮圈提供阻尼,进而控制放线筒的转速。
[0008]进一步地,还设有动力变向装置,用于接受放线筒旋转轴的动力,动力变向装置的动力变向装置外壳内,设有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由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将动力传送至缓冲力发生装置。
[0009]进一步地,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垂直设置,放线筒旋转轴与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通过斜齿轮连接或以蜗轮蜗杆的形式连接。
[0010]进一步地,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顶部设有动力变向装置支承柱,用于支承动力变向装置。
[0011]进一步地,在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内设有重物块,重物块与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的末端通过连杆连接;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的末端还设有随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旋转的支架,支架上设有滑轮;在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上端设有可在水平面上自由旋转的缓冲力发生装置旋转件;重物块底部还连有绳索,绳索越过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的末端的支架上的滑轮,与缓冲力发生装置旋转件连接。
[0012]进一步地,重物块的底部连有的绳索越过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末端的支架上的滑轮,垂直与缓冲力发生装置旋转件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绳索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质的绳索。
[0014]进一步地,缓冲力发生缸呈多段状;缓冲力发生缸最底部的一段中间设有挡板,挡板上设有稳定真空室通孔,挡板与缓冲力发生缸的底部形成的空间为稳定真空室;按缓冲力发生缸底部到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的方向,在稳定真空室之后,缓冲力发生缸还设有n个缓冲力发生单元,其中,第一个缓冲力发生单元只有真空段,第一个缓冲力发生单元的真空段为第一真空段,第一真空段与稳定真空室形状以及大小都相同,后续设置的缓冲力发生单元中,依次由缓冲段、真空段组成,所有的缓冲段、真空段的形状都相同,离第一真空段越远的缓冲段的面积越大,离第一真空段越远的真空段的面积也越大,而每个缓冲力发生单元中,缓冲段的面积总是大于真空段的面积;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的末端穿过稳定真空室通孔,并最终伸出缓冲力发生缸,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沿轴向依次设有n个活塞片,其中距离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最远的活塞片为第一活塞片,第k个活塞片与第k个缓冲力发生单元的真空段的大小以及形状均一致,而当第一活塞片紧密贴合设有稳定真空室通孔的挡板时,后续的第k个活塞片都保持位置在后续的第k个缓冲力发生单元的缓冲段内,与后续的第k个缓冲力发生单元的缓冲段的起始位置留有空隙;设第k个活塞片与第k个缓冲力发生单元的真空段起始位置的距离为H
k
,特别地,规定H1为第一真空段(2.2.4.3)的长度,设第k个缓冲力发生单元的真空段长度为Z
k
,其中Z1=0,而当k>1时,Z
k
为任意值;最终,有H
k
=H
k
‑1+Z
k
‑1,其中k∈N
+
且k∈(1,n];缓冲力发生缸的稳定真空室处,还设有通往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外部的常闭单向阀,常闭单向阀允许的介质流向为稳定真空室向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
[0015]进一步地,在稳定真空室之后,缓冲力发生缸设有3个缓冲力发生单元,其中,第二
个缓冲力发生单元包括第二缓冲段、第二真空段,第三个缓冲力发生单元包括第三缓冲段、第三真空段,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沿轴向设有3个活塞片,其中距离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最远的活塞片为第一活塞片,后续依次为第二活塞片、第三活塞片;当第一活塞片端面紧密贴合设有稳定真空室通孔的挡板时,后续的第二活塞片、第三活塞片分别保持位置在第二缓冲段、第三缓冲段内,第二活塞片与第二缓冲段起始位置留有空隙,第三活塞片与第三缓冲段起始位置留有空隙;令第一真空段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包括置于车架(1.2)上的放线筒(1),放线筒(1)设有与放线筒(1)一同旋转的放线筒旋转轴(1.1)以及放线筒轮圈(1.3),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缓冲力发生装置、支承座(2.3)、刹车装置;支承座(2.3),用于支撑固定缓冲力发生装置;缓冲力发生装置,用于接受放线筒旋转轴(1.1)输入的动力并对放线筒旋转轴(1.1)的转动施加缓冲力;缓冲力发生装置包括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2.2.1),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2.2.1)上还设有气压通孔(2.2.1.1);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2.2.1)内,设有缓冲力发生缸(2.2.4)以及可沿缓冲力发生缸(2.2.4)轴向移动的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2.2.3),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2.2.3)与缓冲力发生缸(2.2.4)内部形成负压空腔,同时,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2.2.3)的末端通过缓冲力发生缸(2.2.4)底部的开孔伸出缓冲力发生缸(2.2.4);刹车装置,刹车装置由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2.2.3)拉动,对放线筒轮圈(1.3)提供阻尼,进而控制放线筒(1)的转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动力变向装置,用于接受放线筒旋转轴(1.1)的动力,动力变向装置的动力变向装置外壳(2.1.1)内,设有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由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将动力传送至缓冲力发生装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垂直设置,放线筒旋转轴(1.1)与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通过斜齿轮连接或以蜗轮蜗杆的形式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2.2.1)顶部设有动力变向装置支承柱(2.1.3),用于支承动力变向装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缓冲力发生装置外壳(2.2.1)内设有重物块(2.1.4),重物块(2.1.4)与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的末端通过连杆连接;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的末端还设有随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旋转的支架,支架上设有滑轮;在缓冲力发生装置活塞(2.2.3)上端设有可在水平面上自由旋转的缓冲力发生装置旋转件(2.2.2);重物块(2.1.4)底部还连有绳索,绳索越过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的末端的支架上的滑轮,与缓冲力发生装置旋转件(2.2.2)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重物块(2.1.4)的底部连有的绳索越过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末端的支架上的滑轮,垂直与缓冲力发生装置旋转件(2.2.2)连接。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绳索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质的绳索。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张力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缓冲力发生缸(2.2.4)呈多段状;缓冲力发生缸(2.2.4)最底部的一段中间设有挡板,挡板上设有稳定真空室通孔(2.2.4.2),挡板与缓冲力发生缸(2.2.4)的底部形成的空间为稳定真空室(2.2.4.1);按缓
冲力发生缸(2.2.4)底部到动力变向装置输出轴(2.1.2)的方向,在稳定真空室(2.2.4.1)之后,缓冲力发生缸(2.2.4)还设有n个缓冲力发生单元,其中,第一个缓冲力发生单元只有真空段,第一个缓冲力发生单元的真空段为第一真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泽华王宏研于永泽王方苏郭楠伟孔真真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封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