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0496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包括口腔内颊支撑部、压舌部、张口器及光纤固定装置;口腔内颊支撑部包括支撑部本体及设置于支撑部本体上的颊黏膜后侧支撑部;口腔内颊支撑部与压舌部之间由过齿部连接,压舌部与张口器连接,光纤固定装置设置于张口器上。本技术方案的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放置于患者口腔后,通过口腔内颊支撑部及张口器将患者的上下后牙打开,同时可撑开口腔内侧黏膜暴露移行沟,光纤也可精细调整,解放操作者的双手,节约人力,并且避免对操作者的光损伤。并且避免对操作者的光损伤。并且避免对操作者的光损伤。

An optical fiber fixing device built in oral ca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光动力疗法(Photo 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针对增生性病变组织的选择性治疗新技术,其作用机制是用特定波长照射病损部位,通过与光敏药物相配合,对病变组织附近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性进而杀伤目标细胞。PDT在临床上常用于尖锐湿疣、痤疮等皮肤或生殖黏膜疾病,光照时间3

30分钟不等,对于小疣体或腔道内疣体(尿道、宫颈管、肛管、阴道等部位),多采用柱状光纤配合外置光纤支架治疗,而对于口腔内侧黏膜疾病,因口腔内结构复杂,沟壑较多,外置光纤支架不能精确照射病损。
[0003]目前对于口腔黏膜疾病的光动力治疗,多需要操作者手持光纤进行光照治疗,而长时间手持光纤可导致光斑移位,且操作者的护目镜并非完全避光,长时期暴露于光波下对操作者视力会有一定影响,因此目前的操作方法较为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以解决现口腔黏膜疾病的光动力治疗需要操作者手持光纤进行光照治疗,导致光斑移位及对操作者的视力产生损伤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包括口腔内颊支撑部、压舌部、张口器及光纤固定装置;
[0007]所述口腔内颊支撑部包括支撑部本体及设置于所述支撑部本体上的颊黏膜后侧支撑部;
[0008]所述口腔内颊支撑部与压舌部之间由过齿部连接,所述压舌部与所述张口器连接,所述光纤固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张口器上。
[0009]优选的,所述支撑部本体由上支撑杆、竖向连接杆及下支撑杆组成的一体结构,在所述上支撑杆与竖向连接杆的连接处通过弯折形成口角上牵开部,下支撑杆与竖向连接杆的连接处通过弯折形成口角下牵开部。
[0010]优选的,所述上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杆平行。
[0011]优选的,所述颊黏膜后侧支撑部为两个,分别为上颊黏膜后侧支撑部和下颊黏膜后侧支撑部,所述上颊黏膜后侧支撑部和所述下颊黏膜后侧支撑部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横向连接杆及设置于所述横向连接杆端部的支撑托。
[0012]优选的,所述颊黏膜后侧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本体之间为可抽拉结构。
[0013]优选的,所述过齿部与所述支撑部本体为一体结构,所述过齿部为夹角为锐角的V型结构。
[0014]优选的,所述光纤固定装置包括可伸缩连接杆及光纤固定部,所述可伸缩连接杆
的一端与开口器连接,另一端与光纤固定部连接,且所述光纤固定部设置于患者口腔外部。
[0015]优选的,所述支撑部本体及所述过齿部为空心金属管或实心金属丝。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方案的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放置于患者口腔后,通过口腔内颊支撑部及张口器将患者的上下后牙打开,同时可撑开口腔内侧黏膜暴露移行沟,光纤也可精细调整,解放术者双手,节约人力。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口腔内颊支撑部,2压舌部,3张口器,4光纤固定装,5过齿部,11上颊黏膜后侧支撑部,12口角上牵开部,13口角下牵开部,14下颊黏膜后侧支撑部,15上支撑杆,16下支撑杆,17竖向连接杆,111横向连接杆,112支撑托,41可伸缩连接杆,42光纤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2]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包括口腔内颊支撑部1、压舌部2、张口器3及光纤固定装置4,其中口腔内颊支撑部设置于患者的一侧牙齿外侧与脸颊内侧之间,用于将口腔内侧黏膜与牙齿分离并暴露出来。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口腔内颊支撑部包括支撑部本体及设置于所述支撑部本体上的颊黏膜后侧支撑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支撑部本体使用金属管制备,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支撑部本体也可以使用金属丝或高分子材料制备,并不影响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现。
[0023]支撑部本体由上支撑杆15、竖向连接杆17及下支撑杆16组成的一体结构,在所述上支撑杆与竖向连接杆的连接处通过弯折形成口角上牵开部12,下支撑杆与竖向连接杆的连接处通过弯折形成口角下牵开部13。具体的,首先竖向连接杆分别垂直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平行,同时弯折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后,然后再次弯折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中被弯折的部分,这样上支撑杆与竖向连接杆的连接处通过弯折形成口角上牵开部,下支撑杆与竖向连接杆的连接处通过弯折形成口角下牵开部,口角上牵开部与口角下牵开部不与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在同一平面的立体结构。
[0024]在上支撑杆的另一端部设置有上颊黏膜后侧支撑部11,在下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下颊黏膜后侧支撑部14,其中上颊黏膜后侧支撑部用于支开上后方牙齿与上脸颊内表面,下颊黏膜后侧支撑部用于支开下后方牙齿与下脸颊内表面。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上颊黏膜后侧支撑部和所述下颊黏膜后侧支撑部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横向连接杆111及设置于所述横向连接杆端部的支撑托112,其中横向连接杆能够插入上支撑杆或下支撑杆内,在使用时,抽出后转动,形成与上支撑杆或下支撑杆近90度方向的固定,而且横向连接杆的长度也可以收缩,根据不同患者进行改变横向连接杆的长度的调整。在横向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支撑托,支撑托用于增加与脸颊内表面的接触面积,防止对脸颊内表面的伤害。
[0025]过齿部5分别连接口腔内颊支撑部1和压舌部2,其中,过齿部的一端与下支撑杆的端部连接,过齿部的材质与支撑部本体的材质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过齿部为夹角为锐角的V型结构,过齿部除了连接口腔内颊支撑部和压舌部外,用于通过下后方的牙齿,以实现压舌部在舌头的按压,即过齿部的一端在牙齿的外侧与下支撑杆连接,另一端在患者的口腔内与压舌部连接。
[0026]压舌部2为常规技术,具体结构在此不进行详细的说明,现技术的压舌板或压舌部均能适用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0027]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开口器3为现有技术,在本申请中,开口器设置于与口腔内颊支撑部相对的口腔另一侧的上下后齿之间,用于实现患者的口腔张开,在本申请中,张口器为塑料材质,与压舌部固定连接。
[0028]光纤固定装置4包括可伸缩连接杆41及光纤固定部42,所述可伸缩连接杆的一端与开口器连接,另一端与光纤固定部连接,且所述光纤固定部设置于患者口腔外部,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光纤固定部为能够固定光纤的任何结构,在本不进行明确的说明。
[0029]具体的使用方式
[0030]将上颊黏膜后侧支撑部和下颊黏膜后侧支撑部分别从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内抽出,或者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口腔内颊支撑部、压舌部、张口器及光纤固定装置;所述口腔内颊支撑部包括支撑部本体及设置于所述支撑部本体上的颊黏膜后侧支撑部;所述口腔内颊支撑部与压舌部之间由过齿部连接,所述压舌部与所述张口器连接,所述光纤固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张口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本体由上支撑杆、竖向连接杆及下支撑杆组成的一体结构,在所述上支撑杆与竖向连接杆的连接处通过弯折形成口角上牵开部,下支撑杆与竖向连接杆的连接处通过弯折形成口角下牵开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杆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内置光纤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颊黏膜后侧支撑部为两个,分别为上颊黏膜后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