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9728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包括生态塘装置本体,所述生态塘装置本体内设置有外浮力圈和内浮力圈,所述外浮力圈与内浮力圈之间连接有S型悬臂,所述外浮力圈上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上粘连固定连接有鸟爪踏,所述S型悬臂设置为链状结构,所述S型悬臂上设置有水平托与竖直托,通过内基盆与外基盆的结构设计,可以解决在湿地没有植物的较深水域内,明显增加植被面积和数量,并形成稳定的湿地生物群落和岛屿生态系统的问题。成稳定的湿地生物群落和岛屿生态系统的问题。成稳定的湿地生物群落和岛屿生态系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系统修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天然或人工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是一种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落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0003]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鱼类、水鸟和水生植物往往是湿地中具有较大经济与保护价值的生物类群,与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密切相关。其中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处于顶级消费者的地位。水鸟一般以鱼等水生动物为食,而鱼类则主要取食藻类、浮萍、苦草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周围的水环境富氧并对其进行净化和美化。因此,“水鸟



水生植物”三者存在食物链层面的共生关系,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圈。
[0004]但是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超额透支、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植被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水鸟的食物来源与生活家园遭到了破坏,水鸟的数量逐年大幅降低,甚至许多在迁徙过程中将湿地作为中转场的候鸟也受到了影响。
[0005]为了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构建一种利于水鸟栖息的环境,人们注意到食物链在整个湿地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食物链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通路,食物链完整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可以增强湿地的生命力和抗干扰能力;其次,湿地植物作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可以稳定湿地底泥,吸收富集水体中有害物质,释放氧气,对湿地起到生物净化的作用;最后,食物链的构建可以为生物提供更好的栖息条件,增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0006]目前,已有的快速而有效地恢复湿地生态的主要措施是“鱼

水生植物”生态循环技术。该技术是基于共生原理,涉及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绿色新技术,就是在湿地中立体栽培植物,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利用鱼类与植物的共生互补,进行湿地“鱼

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传统湿地的生态、休闲和景观“三化”融合,互惠互利。
[0007]该技术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水上植物栽培技术,主要采用“平面浮床”的工艺,即通过PVC管制作浮床,上下两层各有疏、密两种聚乙烯网片分别隔断食草性鱼类和控制茎叶生
长方向,管径和长短依据浮床的大小而定,用PVC管弯头和粘胶将其首尾相连,形成密闭、具有一定浮力的框架。该技术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已接近成熟,在四川、重庆和新疆等20多个省已经开始大力推广,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0008]当前的“鱼

水生植物”共生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通过水生植物消纳利用水体N和P,有效缓解湿地水体富营养化。2.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富氧,净化水质,无需投放化学试剂,绿色环保。3.水生植物可以作为鱼的食物来源,与鱼形成共生关系,加强了食物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维稳作用。4.浮床栽培植物,可以打造美丽的湿地生态景观,提升环境质量。
[0009]同时,当前的“鱼

水生植物”共生技术也具有以下缺点:1.大面积的浮床铺在水面上不利于水气交换和阳光透过,会导致水体缺氧、影响水底生物生长以及水质下降等诸多问题。2.浮床装置的稳定性较差,无法抵御强风大浪的袭击,不能推广至气候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3.“鱼

水生植物”的食物链结构太过于单一,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破坏。
[0010]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11]鉴于上述现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当前已有装置出现的稳定性较差,无法抵御强风大浪的袭击,不能推广至气候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
[001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3]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包括生态塘装置本体,其中,所述生态塘装置本体内设置有外浮力圈和内浮力圈,所述外浮力圈与内浮力圈之间连接有S型悬臂,所述外浮力圈上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上粘连固定连接有鸟爪踏,所述S型悬臂设置为链状结构,所述S型悬臂上设置有水平托与竖直托,所述水平托上设置有所述浮床花盆结构,所述浮床花盆结构的盆底是由上下两层聚乙烯网片制成的浮架,所述竖直托1上固定连接有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设置为仿生水禽脚蹼状,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的扇片设置为趾蹼结构,每个所述S型悬臂1共设置16组扇联动,所述S型悬臂上还设置有水平实心托,所述水平实心托上还设置有鸟巢,所述S型悬臂是由水平托与竖直托依次交替串联在一起形的成,连接在内外浮力圈之间,所述S型悬臂为弧形的夹缝结构,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大网箱与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小网箱均是用渔网材质的软网材料制成的,制成箱笼形,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大网箱连接在所述外浮力圈上,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小网箱连接在所述内浮力圈上,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小网箱上缘连接有水底的锚。
[0014]所述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其中,所述内浮力圈与所述外浮力圈都是由丁基胶制成的,所述内浮力圈与所述外浮力圈内均设置有内胆,所述内胆外半包裹着一层橡胶圈,内胆是充气装置。
[0015]所述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其中,所述内浮力圈的半径为0.8米,内浮力圈环的内直径0.3米,所述外浮力圈的半径为2米,外浮力圈环的内直径0.3米。
[0016]所述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其中,所述内浮力圈与所述外浮力圈上设置鸟爪踏结构,所述鸟爪踏设置为塑料制成的桥拱形结构,排列为田形结构,每组设置8

12个。
[0017]所述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其中,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的扇片设置为趾蹼结构,采用热塑材料制成,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由八个扇片组成,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的上半部分留在空气中,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的下半部分浸入水中。
[0018]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第一步,筹备,寻找适宜投放所述生态塘装置本体以及鱼鸟生存的湿地水体区域,然后准备进行所述生态塘装置本体的投放,并持续进行水生植物的栽培、鱼群的建立和养殖等准备过程;
[0020]第二步,安装,将鸟爪踏按鸟的习性规则地粘连固定在所述外浮力圈和所述内浮力圈的外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包括生态塘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装置本体内设置有外浮力圈和内浮力圈,所述外浮力圈与内浮力圈之间连接有S型悬臂,所述外浮力圈上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上粘连固定连接有鸟爪踏,所述S型悬臂设置为链状结构,所述S型悬臂上设置有水平托与竖直托,所述水平托上设置有所述浮床花盆结构,所述浮床花盆结构的盆底是由上下两层聚乙烯网片制成的浮架,所述竖直托1上固定连接有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设置为仿生水禽脚蹼状,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的扇片设置为趾蹼结构,每个所述S型悬臂1共设置16组扇联动,所述S型悬臂上还设置有水平实心托,所述水平实心托上还设置有鸟巢,所述S型悬臂是由水平托与竖直托依次交替串联在一起形的成,连接在内外浮力圈之间,所述S型悬臂为弧形的夹缝结构,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大网箱与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小网箱均是用渔网材质的软网材料制成的,制成箱笼形,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大网箱连接在所述外浮力圈上,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小网箱连接在所述内浮力圈上,所述半开放式嵌套小网箱上缘连接有水底的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浮力圈与所述外浮力圈都是由丁基胶制成的,所述内浮力圈与所述外浮力圈内均设置有内胆,所述内胆外半包裹着一层橡胶圈,内胆是充气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浮力圈的半径为0.8米,内浮力圈环的内直径0.3米,所述外浮力圈的半径为2米,外浮力圈环的内直径0.3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浮力圈与所述外浮力圈上设置鸟爪踏结构,所述鸟爪踏设置为塑料制成的桥拱形结构,排列为田形结构,每组设置8

12个。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的扇片设置为趾蹼结构,采用热塑材料制成,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由八个扇片组成,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的上半部分留在空气中,所述气水联动扇结构的下半部分浸入水中。6.一种利用鸟类栖息的动态生态塘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占辉南雪孙一帆吴克敏张刚王德利朱慧钟志伟李旭罗政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