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9068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组件、远程终端控制器和供电模块;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和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有环绕设置的2n+1枚倾角传感芯片,其中n≥1且为整数,所述2n+1枚倾角传感芯片构成传感组,且所有倾角传感芯片轴系保持一致,根据所述倾角传感芯片实时获取观测值;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观测值获取合格观测值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通过时间驱动方式或事件驱动方式将所述合格观测值传输至云端服务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面观测方式获取多个观测值,能够进行粗差识别和剔除,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倾角传感芯片测量
,尤其涉及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挠度是指建(构)筑物或其构件在受力或因非均匀温度变化,杆件轴线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线位移或板壳面在垂直于中面方向的线位移。据结构设计规范,受弯构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挠度效应,其最大挠度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进行计算。为保证结构运行安全,开展挠度观测及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0003]目前对于悬挑建(构)筑物或桥梁等结构的挠度监测,主要有两大类观测方式,一是以几何水准、TPS测小角、百分表等为代表的人工观测法等;二是以静力水准、位移计、倾角传感等为代表的自动化观测法。但是采用人工观测方法采样,不能够满足自动化,实时动态监测需求;现有的自动化观测法中静力水准和位移计均存在观测基准选取困难的弊端;而倾角传感欠缺突变检测能力,导致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不明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
[0005]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组件、远程终端控制器和供电模块;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和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有环绕设置的2n+1枚倾角传感芯片,其中n≥1且为整数,所述2n+1枚倾角传感芯片构成传感组,且所有倾角传感芯片轴系保持一致,根据所述倾角传感芯片实时获取观测值;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观测值获取合格观测值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通过时间驱动方式或事件驱动方式将所述合格观测值传输至云端服务器。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外壳、传感器内壳、传感器主板、安装连接件、阻尼垫、和航空插座;所述传感器内壳固定在所述传感器外壳内;所述传感器主板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内壳内,并通过环氧树脂密封;所述安装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外壳底部,用于安装所述传感器组件;所述阻尼垫用于定位所述传感器主板和减震;所述传感器内壳底部设置有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与所述传感器主板连接;所述传感器外壳顶部设置有通孔,所述航空插座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数据接口连接,所述航空插座与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连接。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主板包括:主板和2n+1枚倾角传感芯片,其中,n≥1且为整数,所述2n+1枚倾角传感芯片环绕且均匀布置在所述主板上,且2n+1枚倾角传感芯片的轴系保持一致。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取n=1,即采用三枚倾角传感芯片环绕且均匀布置在所述主板上,三枚倾角传感芯片的轴系保持一致。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控制器主板、数据
传输接口、外部供电接口、通讯天线接口和内置电池组;所述控制器主板和所述内置电池组设置在所述控制器外壳内,并通过环氧树脂密封;所述数据传输接口与所述传感器组件连接,与所述外部供电接口和所述通讯天线接口均设置在所述控制器外壳两侧。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主板包括:电源管理模块、时钟模块、通讯模块、采集模块和处理器;所述时钟模块用于时钟校准;所述通讯模块用于进行数据传输,且包括有远程通讯单元和局域组网单元,所述远程通讯单元用于与所述云端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所述局域组网单元用于与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所述采集模块用于获取观测值;所述处理器用于对观测值进行处理获取合格观测值,并对所述合格观测值进行检测和存储。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告警模块,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在检测到所述合格观测值超出预设阈值时,通过系统平台、短信、邮件或微信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方式发送告警信息。
[00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在于:
[0013]1、采用2n+1枚倾角传感芯片环绕设置组成的传感器芯片组,从现有技术中的点观测变为面观测,实现平面三轴的倾斜观测。
[0014]2、根据传感器芯片组在一个观测点同时获取多个观测值,并能够根据多个观测值进行粗差识别和剔除,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0015]3、实现时间驱动配合事件驱动的远程传输机制,兼容解决了低功耗和突变检测的矛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传感器组件与远程终端控制器的连接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传感器外壳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2中传感器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2中控制器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桥梁挠度监测应用场景图;
[0022]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场馆悬挑挠度监测应用场景图。
[0023]附图中,倾角挠度监测系统100、云端服务器200、传感器组件10、传感器外壳11、通孔111、传感器内壳12、传感器主板13、主板131、倾角传感芯片132、安装连接件14、阻尼垫15、航空插座16、远程终端控制器20、控制器外壳21、控制器主板22、电源管理模块221、时钟模块222、通讯模块223、采集模块224、处理器225、数据传输接口23、外部供电接口24、通讯天线接口25、内置电池组26、供电模块30。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5]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100,包括:传感器组件10、远程终端控制器20和供电模块30,其中:传感器组件10与远程终端控制器20连接,供电模块30与传感器
组件10和远程终端控制器电连接;传感器组件10包括有环绕设置的2n+1枚倾角传感芯片,其中n≥1且为整数,且2n+1枚倾角传感芯片构成传感组,且所有倾角传感芯片的轴系保持一致,根据倾角传感芯片实时获取观测值;远程终端控制器20用于根据观测值获取合格观测值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通过时间驱动方式或事件驱动方式将合格观测值传输至云端服务器200。
[002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传感器组件10与远程终端控制器20连接,供电模块30用于为传感器组件10和远程终端控制器20供电,传感器组件10包括有环绕设置的2n+1枚倾角传感芯片,且倾角传感芯片的轴系保持一致,通过倾角传感芯片实时获取观测值,远程终端控制器20对观测值进行处理获得合格观测值,并进行存储,且与云端服务器200通信连接,在预设时间段内将合格观测值传输至云端服务器,或在检测到合格观测值超出预设阈值时,实时将合格观测值传输至云端服务器200,采用2n+1枚倾角传感芯片同轴环绕设置,获取待测平面上的2n+1个观测值,减少装置振动带来的细微误差,并根据观测值获取合格观测值,实现对观测数据的粗差识别和剔除,提高观测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组件、远程终端控制器和供电模块;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与所述传感器组件和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有环绕设置的2n+1枚倾角传感芯片,其中n≥1且为整数,所述2n+1枚倾角传感芯片构成传感组,且所有倾角传感芯片轴系保持一致,根据所述倾角传感芯片实时获取观测值;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观测值获取合格观测值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通过时间驱动方式或事件驱动方式将所述合格观测值传输至云端服务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外壳、传感器内壳、传感器主板、安装连接件、阻尼垫、和航空插座;所述传感器内壳固定在所述传感器外壳内;所述传感器主板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内壳内,并通过环氧树脂密封;所述安装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外壳底部,用于安装所述传感器组件;所述阻尼垫用于定位所述传感器主板和减震;所述传感器内壳底部设置有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与所述传感器主板连接;所述传感器外壳顶部设置有通孔,所述航空插座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数据接口连接,所述航空插座与所述远程终端控制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角挠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主板包括:主板和2n+1枚倾角传感芯片,其中,n≥1且为整数,所述2n+1枚倾角传感芯片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世玉王金明孙驰淦张子真简松孙玉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顶峰智能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