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744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继电器及第二继电器;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单元,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均与控制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预充电的有效控制,防止与第一电阻并联的第二继电器在失效时,烧毁该第一电阻,达到对驱动器运行状态检测和闭环控制的目的,大大提高驱动器的安全性能与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
本技术属于驱动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
技术介绍
现在市场上对于驱动器的危害防护都有严格要求,为保证驱动器产品的安全性,驱动器产品要求在各元器件断路或者芯片引脚对相邻引脚、电源或地短路时,驱动器能做到正常的危害防护。驱动器主回路中有储能元件,电路中会产生冲击电流,对电器元件有影响,所以驱动器一般会有预充电电路去对上电电流进行限制,以免损坏元器件;传统的预充电电路一般采用一颗功率继电器并联预充电电阻的拓扑结构,这种预充电电路的安全防护存在缺陷,在某些元器件损坏时,继电器会失去控制且无法识别继电器触电状态,从而无法实现对预充电的有效控制,在该功率继电器失效时,会烧毁预充电电阻。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用于解决现有用于驱动器的预充电电路无法实现对预充电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继电器及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至一开关电源;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至驱动器电源的火线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器电源用于为后级的储能单元预充电;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驱动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导通或断开;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驱动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导通或断开。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MOS管、第一电容、第二电阻、第三电阻;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MOS管、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五电阻;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及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两端并联有第二二极管。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源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继电器、所述开关电源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控制所述开关电源是否为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供电。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三二极管及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开关电源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及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且共同连接至地;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三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四端连接有第三电源;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五端、所述第七电容的另一端、所述比较器的第五端及所述第八电容的另一端相连。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触点电压检测单元和电流检测单元;其中,所述触点电压检测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之间的触点电压,以根据所述触点电压判断出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触点状态;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驱动器电源及所述储能单元连接,用于对母线电流进行采样,以判断出所述驱动器的运行状态。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触点电压检测单元包括: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运算放大器及比较器;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三端和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第四端相连,且共同连接至第一电源;所述比较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电源;所述比较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四端和所述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九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三端和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整流单元;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包括:霍尔传感器;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单元的一端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驱动器电源的零线端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第四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继电器及第二继电器;/n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至一开关电源;/n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至驱动器电源的火线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驱动单元;/n所述驱动器电源用于为后级的储能单元预充电;/n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驱动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导通或断开;/n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驱动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导通或断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继电器及第二继电器;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至一开关电源;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至驱动器电源的火线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器电源用于为后级的储能单元预充电;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驱动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导通或断开;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驱动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导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MOS管、第一电容、第二电阻、第三电阻;
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MOS管、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五电阻;
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及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两端并联有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两端并联有第二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继电器、所述开关电源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的作用下,控制所述开关电源是否为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器预充电及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三二极管及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开关电源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及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且共同连接至地;
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三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孜风程焕张广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儒竞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