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变焦读写镜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727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变焦读写镜片,属于光学镜片技术领域。包括镜片几何中心,上部远视区,远视光学中心,超开阔近视区,近视光学中心,宽大的中间智能变焦区和两侧的像散区,其中,超开阔近视区是在远视区屈光度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凸透镜(范围:+0.25D~+0.99D),且在整个中间智能变焦区上呈连续变化,同时在超开阔近视区上附加有基底向内的水平三棱镜(范围:0.5Δ~6Δ),该技术以近视光学中心为棱镜设计参考点,将近视区垂直棱镜设计为0Δ,从而降低近视区垂直棱镜带来的负面调节效应,让附加在其上的基底向内的水平棱镜充分发挥调节放松作用,极大的提升视觉舒适度,对预防与控制近视发展、中老年中近距离生活佩戴有积极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变焦读写镜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变焦读写镜片,属于光学镜片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发病形势严峻,低年龄段近视问题比较突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近视防控任务艰巨。近视形成的原因全世界至今仍未有定论,目前较为公认的理论中有调节学说与形觉剥夺学说。无论是哪种学说都强调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近视的重要成因。近处物体的光,在进入眼球前是散开的(图13中2视疲劳状态),为了看清近处的物体,人眼需要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称为眼的调节。同时,当视近处物体时,除上述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同时向内转动,使视轴能正对物体,这种作用称为集合,在调节与集合的同时还伴有瞳孔缩小,三者都是在动眼神经支配下完成的。看近时,同时发生的调节、集合及瞳孔缩小三种现象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近视眼镜虽然能够解决看远处物体不清的问题,但在看近处物体时近视镜片加重了眼睛的调节负担,导致眼疲劳加剧;通过在看近时使用凸透镜附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可使近处光线平行进入眼睛,使眼睛处于“看远”的放松状态,一则可以使得调节与集合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再则可以在眼内外肌三联运动中,使两眼轴过度外展形成负集合。由负集合的带动而形成负调节,使眼的视近屈光度降低从而为预防与控制近视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该理论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得到了相关科研单位及视光专家的实践认可,从最初的单焦点附加三棱镜、双焦点、三焦点附加三棱镜到各种形式的棱镜组合、外挂三棱镜等,产品逐渐演化更新,虽都在该理论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与创新,但迄今为止,仍未诞生一款既达到理论光学性能又美观轻便、配戴舒适的实用产品。而目前市面上现有的产品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单焦点凸透镜附加三棱镜:仅能用于看近,抬头会造成头晕,配戴舒适度及使用体验差,中近距离切换不方便,有垂直棱镜与斜棱镜的干扰,对舒适度及调节有一定影响。一线双光附加三棱镜,参见图4、5、6(授权公告号CN206321895U):图4中1、2分别代表了该镜片的上部的远视区和下部近视区,上下两个焦点之间光度成跳跃式增加(图5中1、2右边弧形凸起部分)该镜片解决了垂直棱镜带来的不适感及近距离用眼调节放松问题,提高了近视区(图4中2)的阅读舒适度问题,由于2个焦点(图4中1、2区上下两个焦点)的屈光度不同,且相差较大,无法避免像跳现象,且其镜片有一条明显的中间分隔线(图4中1、2之间的”7字形”分隔线),导致配戴时,不美观,且有异物、障碍感,其他双焦点产品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且设计还达不到该一线双光产品的性能。三焦点附加三棱镜,参见图7、8、9(授权公告号CN102368119A):图7中1、2、3分别代表了该镜片的远视区、中视区、近视区,3个焦点成跳跃式增加(图8中1、2、3右边弧形凸起部分),三个焦点分别对应3种应用场景(远、中、近),理论上解决了日常3个主要应用场景的用眼需求问题,与双焦点类似,存在像跳现象、眼球运动受限、不美观、看物体有“障碍感”(图7中1、2与2、3区之间的两条分隔线),且三个焦点需要根据鼻托、鼻梁结构进行调整,不方便,视觉不够顺畅,镜眼距随着调整也会发生变化,引起不适。学生近视控制镜,参见图10、11、12(授权公告号CN202075505U):图10中,远视区1、中间过渡区3、近视区2、不可视物区4,其设计解决了视线自然连续过渡,以及双焦点、三焦点眼镜的像跳问题,其设计缺陷为:首先其棱镜设计参考点镜片几何中心(图13中C点)导致近视区有垂直方向的棱镜(1Δ~12Δ)且随着屈光度的增加棱镜度增加,影响佩戴舒适度,不适宜长期佩戴;其次,该设计自远用光心到近用光心的屈光度增加值范围为+1.0D~+3.0D,根据渐变焦设计原理,该屈光度增加范围越大,近视区、中间过渡区会越窄,不可视物区越大,相应产生的垂直棱镜度越大——中间过渡区(图10中3)、近视区(图10中2)宽度设计过窄,由于该镜片存在不视物区且较大(图10中4),同时不可视物区多集中在中间过渡区、近视区(图10中2)左右两边(图10中4),当在近视区(图10中2)加入基底向内的渐变三棱镜后,由于近视区(图10中2)宽度过窄,视野范围受限,眼球容易进入不可视物区(图10中4),造成不适,且该设计在近视区(图10中2)有自上而下的垂直棱镜(权利要求2中所述,图12中c所示自上而下的垂直棱镜),该垂直棱镜影响佩戴舒适度,不适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行为习惯。在近视区(图10中2)附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图12中c所示水平棱镜);再次,结合青少年年龄及其生理屈光度(见表一),青少年本身有一定的远视调节储备,该设计的自远用光心到近用光心的屈光度增加范围为+1.0D~+3.0D,屈光度增加值范围过大,该增加值与青少年原有生理屈光度叠加,会导致调节过度与棱镜效应,影响佩戴舒适度。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智能变焦读写镜片,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结合现有技术的劣势与凸透镜联合基底向内三棱镜的应用场景,提供一种智能数码变焦读写镜片,包括镜片几何中心,上部远视区,远视光学中心,超开阔近视区,近视光学中心,宽大的中间智能变焦区和两侧的像散区,其中,超开阔近视区是在远视区屈光度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凸透镜(范围:+0.25D~+0.99D),且在整个中间智能变焦区上呈连续变化,同时在超开阔近视区上附加有基底向内的水平三棱镜(范围:0.5Δ~6Δ),该技术以近视光学中心为棱镜设计参考点,将近视区垂直棱镜设计为0Δ,从而降低近视区垂直棱镜带来的负面调节效应,让附加在其上的基底向内的水平棱镜充分发挥调节放松作用,极大的提升视觉舒适度,对预防与控制近视发展、中老年中近距离生活佩戴有积极的作用。本技术的一种智能变焦读写镜片,镜片包括位于镜片上部的远视区、镜片几何中心、位于镜片下部的超开阔近视区、位于所述远视区的远视光学中心和超开阔近视区的近视光学中心之间的中间智能变焦区以及两侧的像散区,所述超开阔近视区是在远视区屈光度的基础上附加范围为+0.25D~+0.99D的凸透镜,且凸透镜在整个智能变焦区上呈连续变化,所述超开阔近视区的近视光学中心处还设有范围为0.5Δ~6Δ的水平三棱镜以及0Δ的垂直棱镜。进一步的,所述远视区宽度为35~40mm。进一步的,所述超开阔近视区宽度为40~50mm。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智能变焦区的宽度为25~30mm,长度为3~10mm。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以近视区中心为棱镜设计参考点,将近视区垂直棱镜设计为0Δ,从而降低近视区垂直棱镜带来的负面调节效应,让附加基底向内的水平棱镜充分发挥调节放松作用,极大的提升视觉舒适度,区别于传统的渐变焦设计以镜片几何中心为棱镜设计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变焦读写镜片,其特征在于:镜片包括位于镜片上部的远视区(1)、镜片几何中心(13)、位于镜片下部的超开阔近视区(2)、位于所述远视区(1)的远视光学中心(11)和超开阔近视区(2)的近视光学中心(12)之间的中间智能变焦区(3)以及两侧的像散区(4),所述超开阔近视区(2)是在远视区(1)屈光度的基础上附加范围为+0.25D~+0.99D的凸透镜,且凸透镜在整个智能变焦区(3)上呈连续变化,所述超开阔近视区(2)的近视光学中心(12)处还设有范围为0.5Δ~6Δ的水平三棱镜以及0Δ的垂直棱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变焦读写镜片,其特征在于:镜片包括位于镜片上部的远视区(1)、镜片几何中心(13)、位于镜片下部的超开阔近视区(2)、位于所述远视区(1)的远视光学中心(11)和超开阔近视区(2)的近视光学中心(12)之间的中间智能变焦区(3)以及两侧的像散区(4),所述超开阔近视区(2)是在远视区(1)屈光度的基础上附加范围为+0.25D~+0.99D的凸透镜,且凸透镜在整个智能变焦区(3)上呈连续变化,所述超开阔近视区(2)的近视光学中心(12)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点进光学眼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