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建筑体,所述建筑体底部贯穿有固定在地面且内部为空腔及底端设为开口的水泥座,所述建筑体位于水泥座内部一端的横截面大于水泥座被建筑体贯穿的贯穿口横截面,所述水泥座对建筑体施加了向下的抵触力,所述建筑体的底部安装在地面,所述水泥座上安装有加强水泥座对抗房屋震动的抗震组件一和加强水泥座对建筑体施加抵触力的抗震组件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建筑体的底部贯穿固定在地面的水泥座并通过水泥座对其底部施加抵触力,抵抗了地震给房屋带来拉拔力,并利用抗震组件一和抗震组件二进一步给房屋进行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但是装配式建筑却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抗震性能不好。地震发生或遭遇大风天气时,对房屋的最大破坏力为S波使房屋发生水平的震动,为了减少地震的破坏,一般提升房屋整体的抗弯和抗剪能力,若房屋整体发生倾斜,则为建筑的支撑座可以承受的拉拔力度,因此提出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不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包括建筑体,所述建筑体底部贯穿有固定在地面且内部为空腔及底端设为开口的水泥座,所述建筑体位于水泥座内部一端的横截面大于水泥座被建筑体贯穿的贯穿口横截面,所述水泥座对建筑体施加了向下的抵触力,所述建筑体的底部安装在地面,所述水泥座上安装有加强水泥座对抗房屋震动的抗震组件一和加强水泥座对建筑体施加抵触力的抗震组件二。进一步地,所述抗震组件一包括安装在地面且位于水泥座内部的配重板,所述建筑体贯穿配重板并延伸至其外部,且所述建筑体延伸至配重板外部一端的横截面大于配重板被建筑体贯穿的贯穿口横截面,所述配重板的顶部安装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的自由端与水泥座顶部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抗震组件二包括一对固定在地面且位于水泥座内部的铰接座,一对所述铰接座之间转动连接有铰接杆,所述铰接杆上安装有一端与配重板顶部接触的杠板,所述杠板远离配重板一端的顶部沿竖直向上方向安装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自由端与水泥座的顶部固定。进一步地,所述铰接杆的铰接点与杠板远离配重板一端之间的距离为其与靠近配重板一端距离的三倍。进一步地,所述配重板底部和建筑体底部均安装有固定在地面的减震支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将建筑体的底部贯穿固定在地面的水泥座并通过水泥座对其底部施加抵触力,抵抗了地震给房屋带来拉拔力,并利用抗震组件一和抗震组件二进一步给房屋进行加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又一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立体结构图;附图标记:1、建筑体;2、水泥座;3、抗震组件一;301、配重板;302、弹簧一;4、抗震组件二;401、铰接座;402、铰接杆;403、杠板;404、弹簧二;5、减震支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包括建筑体1,建筑体1底部沿竖直方向贯穿有固定在地面且内部为空腔底端为开口的水泥座2,建筑体1位于水泥座2内部一端的横截面大于水泥座2被建筑体1贯穿的贯穿口横截面,建筑体1的底部安装在地面上,当房屋发生倾斜晃动时,强大的震动会带动建筑体1脱离地面,而固定在地面的水泥座2在很大程度上承受了地震给房屋带来的拉拔力,将建筑体1带回地面,从而对房屋进行了加固,水泥座2上安装有加强水泥座2抗震的抗震组件一3和抗震组件二4,增加了房屋的抗震性。如图3所示,为了细化抗震组件一3的具体结构,抗震组件一3包括安装在地面且位于水泥座2内部的配重板301,建筑体1贯穿配重板301并延伸至其外部,且建筑体1延伸至配重板301外部一端的横截面大于配重板301被建筑体1贯穿的贯穿口横截面,配重板301的顶部安装有弹簧一302,弹簧一302的自由端与水泥座2顶部固定,当房屋发生水平震动时,建筑体1产生晃动,由于配重板301底部与建筑体1底端形成抵触,而固定在地面的水泥座2与配重板301之间安装有弹簧一302,而从使得安装在地面的建筑体1在晃动时在弹簧一302的作用下起到了一定的减震作用,配重板301和水泥座2也为建筑承受了拉拔力。如图3所示,为了细化抗震组件二4的具体结构,抗震组件二4包括一对固定在地面且位于水泥座2内部的铰接座401,一对铰接座401之间转动连接有铰接杆402,铰接杆402上安装有一端与配重板301顶部接触的杠板403,杠板403远离配重板301一端的顶部沿竖直向上方向安装有弹簧二404,弹簧二404的自由端与水泥座2的顶部固定,当房屋受到地震影响而发生晃动倾斜时,建筑体1底部带动配重板301晃动,当建筑体1带动配重板301脱离地面时,杠板403靠近配重板301的一端被抬起,杠板403远离配重板301一端与地面接触,且地面对其施加抵触力使杠板403靠近配重板301的一端恢复平衡,利用杠杆原理将配重板301带回地面,有效的与地震造成的拉拔力形成抵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震给房屋带来的危害。如图3所示,铰接杆402的铰接点与杠板403远离配重板301一端之间的距离为其与靠近配重板301一端距离的三倍,利用杠板403和铰接座401形成的杠杆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面对杠板403远离配重板301一端的抵触力,从而加强了装置对地震形成拉拔力的抵抗。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房屋的抗震性,配重板301底部和建筑体1底部均安装有固定在地面的减震支座5,当房屋发生晃动时,建筑体1带动配重板301不断的远离地面和靠近地面,而安装在配重板301和建筑体1底部的减震支座5有效的缓解了由地震给房屋带来的震动,从而对房屋进行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包括建筑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体(1)底部贯穿有固定在地面且内部为空腔及底端设为开口的水泥座(2),所述建筑体(1)位于水泥座(2)内部一端的横截面大于水泥座(2)被建筑体(1)贯穿的贯穿口横截面,所述水泥座(2)对建筑体(1)施加了向下的抵触力,所述建筑体(1)的底部安装在地面,所述水泥座(2)上安装有加强水泥座(2)对抗房屋震动的抗震组件一(3)和加强水泥座(2)对建筑体(1)施加抵触力的抗震组件二(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包括建筑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体(1)底部贯穿有固定在地面且内部为空腔及底端设为开口的水泥座(2),所述建筑体(1)位于水泥座(2)内部一端的横截面大于水泥座(2)被建筑体(1)贯穿的贯穿口横截面,所述水泥座(2)对建筑体(1)施加了向下的抵触力,所述建筑体(1)的底部安装在地面,所述水泥座(2)上安装有加强水泥座(2)对抗房屋震动的抗震组件一(3)和加强水泥座(2)对建筑体(1)施加抵触力的抗震组件二(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组件一(3)包括安装在地面且位于水泥座(2)内部的配重板(301),所述建筑体(1)贯穿配重板(301)并延伸至其外部,且所述建筑体(1)延伸至配重板(301)外部一端的横截面大于配重板(301)被建筑体(1)贯穿的贯穿口横截面,所述配重板(301)的顶部安装有弹簧一(302),所述弹簧一(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丙利,李艳,李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