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和气液分离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626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以及一种气液分离器。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包括筒体、排液通道和吸液管,所述筒体内部具有内腔,所述排液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吸液管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吸液管的入口端朝下并端靠近所述内腔的底部,所述吸液管的出口端与所述排液通道连通。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集液装置而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增设了吸液管,而且吸液管的入口端朝下并靠近内腔的底部,从而在通过排液通道排出内腔中的液体时,排液通道可以通过吸液管从内腔的底部抽取液体,进而在排液通道排液时,可以减少因内腔中的气体进入排液通道中而引起窜气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和气液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和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由于从油气井采出的天然气中含有大量的液体,会造成燃烧不完全、腐蚀管路等不良后果,而且长输管线在气温低于0度时,容易造成管线冰堵。所以在采气工艺中通常会使用气液分离器。现有的气液分离器一般会在底部设置有集液装置,集液装置用来排出分离后的杂质和液体。现有的集液装置一般包括筒体和排液通道,而且现有的集液装置大多数是与气液分离器是焊接在一起,从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操作员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转动排液通道的方位;以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便于操作员对集液装置进行维修和更换,或者不便于操作员对气液分离器的维修和更换。而且,现有集液装置的排液通道一般设置在筒体的中部或者上部的位置,从而容易导致因集液装置中的气体进入排液通道中而引起窜气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通过集液装置来排出经气液分离器分离后的杂质和液体时,容易在集液装置内出现窜气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和一种气液分离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包括筒体和排液通道,所述筒体内部具有内腔,所述排液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还包括吸液管,所述吸液管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吸液管的入口端朝下并端靠近所述内腔的底部,所述吸液管的出口端与所述排液通道连通。在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中,筒体内部设置有内腔,内腔用于收集经过气液分离器分离后的杂质和液体;本集液装置的排液通道与筒体的内腔通过吸液管连通,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集液装置而言,本集液装置增设了吸液管,而且吸液管的入口端朝下并靠近内腔的底部,从而在通过排液通道排出内腔中的液体时,排液通道可以通过吸液管从内腔的底部抽取液体,进而在排液通道排液时,可以减少因内腔中的气体进入排液通道中而引起窜气的现象发生。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中,所述吸液管的入口端端面为倾斜设置有曲面和/或斜面。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增大吸液管入口端与内腔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内腔中的液体进入吸液管中,进而便于从排液通道中排出内腔中的液体。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中,所述吸液管的入口端端面与所述内腔底部的间隔距离为8mm~12mm。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吸液管的入口端端面尽量贴近内腔的底部,可以尽量避免在集液装置内出现窜气的现象,同时又能尽量避免内腔中的杂质进入吸液管中。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中,所述吸液管为折弯管,所述吸液管在折弯处圆滑过渡。将吸液管设置为折弯管,从而在装配本集液装置时,能够更容易使吸液管的入口端朝下;并且吸液管在折弯处圆滑过渡,从而能够减少液体在流进吸液管后的压力损失,从而便于从排液通道中排出液体。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中,所述筒体上设置有排污通道和入口通道,所述排污通道用于排出所述内腔中杂质,所述入口通道用于与气液分离器的出口通道连通。在筒体上设置有排污通道,从而通过排污通道便于排出筒体内部的杂质;在筒体上设置有入口通道,从而通过入口通道便于与气液分离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中,所述排液通道上设置有出口法兰,所述入口通道上设置有入口法兰。在排液通道上设置出口法兰,从而便于排液通道与外部设备连接,进而便于对排液通道中液体的收集和处理;在入口通道上设置入口法兰,从而便于本集液装置与气液分离器进行可靠地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中,所述排污通道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排污通道的密封装置。通过排污通道上的密封装置,使得操作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打开排污通道排出内腔中的杂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中,所述筒体上设置有提手。在筒体上设置提手,从而在安装或检修本集液装置时,方便拿取和移动。另外,还针对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集液装置大多数是与气液分离器是焊接在一起,从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转动排液通道方位的问题,以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便对集液装置进行维修和更换,或者不便于对气液分离器的维修和更换的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包括本体,还包括上述所述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所述本体上设置有出口通道,所述集液装置与所述出口通道可拆卸式连接。由于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包括上述所述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所以,通过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可以减少因内腔中的气体进入排液通道中而引起窜气的现象发生。另外,在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中,出口通道与集液装置可拆卸式连接,相对于集液装置与气液分离器焊接的方式而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便于将集液装置从气液分离器中拆下,并对集液装置进行维修或更换。同时,集液装置与出口通道之间可拆卸式连接,从而在本体上安装集液装置时,操作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集液装置上排液通道的方位。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中,所述出口通道上设置有闸阀。在出口通道上设置闸阀,从而使操作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打开闸阀,让经过气液分离器分离后的杂质和液体进入集液装置中。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可以减少因内腔中的气体进入排液通道中而引起窜气的现象发生。2、通过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可以减少因内腔中的气体进入排液通道中而引起窜气的现象发生。3、在本体上安装集液装置时,通过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操作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集液装置上排液通道的方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标记:1-筒体,2-排液通道,21-出口法兰,3-内腔,4-吸液管,5-排污通道,51-密封装置6-入口通道,61-入口法兰,7-提手,8-本体,81-出口通道,9-闸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包括筒体1和排液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包括筒体(1)和排液通道(2),所述筒体(1)内部具有内腔(3),所述排液通道(2)与所述内腔(3)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液管(4),所述吸液管(4)位于所述内腔(3)中,所述吸液管(4)的入口端朝下并靠近所述内腔(3)的底部,所述吸液管(4)的出口端与所述排液通道(2)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包括筒体(1)和排液通道(2),所述筒体(1)内部具有内腔(3),所述排液通道(2)与所述内腔(3)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液管(4),所述吸液管(4)位于所述内腔(3)中,所述吸液管(4)的入口端朝下并靠近所述内腔(3)的底部,所述吸液管(4)的出口端与所述排液通道(2)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4)的入口端端面为倾斜设置有曲面和/或斜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4)的入口端端面与所述内腔(3)底部的间隔距离为8mm~12mm。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4)为折弯管,所述吸液管(4)在折弯处圆滑过渡。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气液分离器的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上设置有排污通道(5)和入口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伟杨宇平王云锋陈晓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宇石油钻采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