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6161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包括用于降解水中污染物并主要由碳纳米膜材料制成的核心发生器、低压交流变频电源、分布式电源、储能逆变单元和储能电池组,所述核心发生器与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布式电源相连接,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储能接口与所述储能电池组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具有碳纳米膜材料制成的核心发生器,在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作用下产生电磁波,改变流体性质,从而溶解水体中和水体底部污泥中的污染物,降解效率高,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体净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同时还有其他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不仅影响美观,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需要对水体进行治理。在水体治理中常用的物理法有曝气、底泥疏浚和引水冲刷,但是这些方法具有效果缓慢、成本高、作用面积窄,容易发生二次污染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以解决上述水体治理过程效果缓慢、成本较高和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包括用于降解水中污染物并主要由碳纳米膜材料制成的核心发生器、低压交流变频电源、分布式电源、储能逆变单元和储能电池组,所述核心发生器与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布式电源相连接,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储能接口与所述储能电池组相连接。优化的,所述核心发生器包括中心圆柱形磁芯和设置于所述中心圆柱形磁芯外部并上下连续布置的多个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所述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外部设置有聚丙烯多孔外壳,所述圆柱形磁芯包括中心锰锌铁氧体磁芯及设置于所述锰锌铁氧体磁芯外部的环氧树脂护套、设置在所述环氧树脂护套外部的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设置在所述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外部的聚乙烯护套网。优化的,所述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包括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制成的片材和设置于相邻两片所述片材中间的聚乙烯隔离网片,所述片材包括多孔隙金属基础材料制成的片料和覆盖于所述片料表面的碳原子同素异形体复合物薄膜。优化的,所述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包括金属基础材料制成的片状螺旋结构和覆盖于所述片状螺旋结构表面的所述碳原子同素异形体复合物薄膜。优化的,所述核心发生器的所述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经电缆与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出端相连接。优化的,所述分布式电源为电网供电站、太阳能发电站、风能发电站或小型水电站。优化的,所述储能电池组为超级电容电池组、锂电池或铅酸电池。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分布式电源提供多种供电方式,可根据污染水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供电方式,扩大了本技术的适用范围。2、采用碳纳米膜材料制作的核心发生器,发射低频电磁波加速污染物溶解,效果显著,无二次污染。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实施例的核心发生器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实施例的核心发生器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实施例的核心发生器的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电路原理图。图中:1、核心发生器;2、低压交流变频电源;3、分布式电源;4、储能逆变装置;5、储能电池组;11、聚丙烯多孔外壳;12、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13、聚乙烯护套网;14、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15、环氧树脂绝缘护套;16、锰锌铁氧体磁芯;17、聚乙烯隔离网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实施例的核心发生器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实施例的核心发生器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实施例的核心发生器的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包括用于降解水中污染物并主要由碳纳米膜材料制成的核心发生器1、低压交流变频电源2、分布式电源3、储能逆变单元4和储能电池组5,核心发生器1与低压交流变频电源2的输出端相连接,低压交流变频电源2的输入端与储能逆变单元4的输出端相连接,储能逆变单元4的输入端与分布式电源3相连接,储能逆变单元4的储能接口与储能电池组5相连接。低压交流变频电源2可同时连接多个核心发生器1,本实施例采用4个核心发生器1,两个相邻的核心发生器1的安装距离大于100米,分布式电源3采用光伏发电站,储能电池组5采用超级电容电池组,在储能逆变单元4为低压交流变频电源2供电时,储能逆变单元4将多余电能储存进储能电池组5,电能不足时,储能电池组5作为备用电源供电。核心发生器1在低压交流变频电源2的作用下,发射频率为50Hz-20KHz的电磁波作用于水体,水在稳定状态下是络合大分子水(H2O)n,其O-H键间的角约为104.5°,磁场作用于水时,水分子的O-H键角减小到103°左右,分子链稳定状态被破坏,大分子团分解成双分子或单分子,流体的性质因而改变,利用交变磁场磁化共振处理污染水体,可溶解土壤和底泥中的顽固污染物、提高水体溶氧(DO),对污染水体底层的顽固污泥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同时本技术的电磁波的频率为50Hz-20KHz的低频电磁波,在水中损耗小传输范围大,有利于大面积污染水体及其底部固态污染物的低能耗持续性治理。核心发生器1包括中心圆柱形磁芯和设置于中心圆柱形磁芯外部并上下连续布置的多个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12,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12外部设置有聚丙烯多孔外壳11,如图1所示,中心圆柱形磁芯可以不穿出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如图3所示,中心圆柱形磁芯可以穿出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圆柱形磁芯包括中心锰锌铁氧体磁芯16及锰锌铁氧体磁芯16外部的环氧树脂护套15、设置在环氧树脂护套15外部的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14,设置在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14外部的聚乙烯护套网13。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12包括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制成的片材和设置于相邻两片所述片材之间的聚乙烯隔离网片17,所述片材包括多孔隙金属基础材料制成的片料和覆盖于所述片料表面的碳原子同素异形体复合物薄膜。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采用磁控溅射和气相沉积法镀膜技术,在金属基础材料表面覆盖一层纳米级厚度的碳原子同素异形体复合物薄膜,这种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具有石墨烯、石墨炔、碳纳米管、富勒烯及金刚石等多种理化特性。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14包括的金属基础材料制成的片状螺旋结构和覆盖于片状螺旋结构表面的碳原子同素异形体复合物薄膜,本实施例使用的金属基础材料为镍铜合金基础材料。核心发生器1的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14经电缆与低压交流变频电源2的输出端相连接,低压交流变频电源2的输入端与所述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降解水中污染物并主要由碳纳米膜材料制成的核心发生器、低压交流变频电源、分布式电源、储能逆变单元和储能电池组,所述核心发生器与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布式电源相连接,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储能接口与所述储能电池组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降解水中污染物并主要由碳纳米膜材料制成的核心发生器、低压交流变频电源、分布式电源、储能逆变单元和储能电池组,所述核心发生器与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低压交流变频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布式电源相连接,所述储能逆变单元的储能接口与所述储能电池组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发生器包括中心圆柱形磁芯和设置于所述中心圆柱形磁芯外部并上下连续布置的多个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所述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片材组外部设置有聚丙烯多孔外壳,所述圆柱形磁芯包括中心锰锌铁氧体磁芯及设置于所述锰锌铁氧体磁芯外部的环氧树脂护套、设置在所述环氧树脂护套外部的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设置在所述金属基材碳纳米膜材料电极外部的聚乙烯护套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子磁共振水体净化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普刘铁林高硕欧阳光友田霆王海涛刘红涛李来喜赵建泽繆建峰黎明孙福亭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美普兰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