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5137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学镜头领域,提供一种摄像镜头,摄像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配置有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且满足下列关系式:摄影时的(TTL/LB)≤2.20;7.50≤D12/d2≤8.50;0.04≤d6/f≤0.08;‑1.00≤R6/R7≤‑0.35。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收缩时为低高度,在摄影时,为窄角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摄像镜头的专利技术。特别是一种涉及如下这样的摄像镜头的专利技术:适用于使用了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的智能手机用相机组件、数码相机等,在摄影时,为全视角(以下称为2ω)为50°以下的窄角,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当收缩时的TTL/IH为1.40以下时,在收缩时为低高度,并且由六片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
技术介绍
由于在摄像镜头中,伴随着视场角变窄而TTL(光学总长)变长,因此,近年来,寻求这样一种摄像镜头:在摄影时,为窄角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在非摄影时,使镜头镜筒收缩到相机内而缩短TTL,并且在收缩时高度变低的摄像镜头。正在推进涉及一种窄角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的由六片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的技术开发。作为该六片结构的摄像镜头,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这样一种摄像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由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虽然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3所公开的摄像镜头的2ω变窄至49.4°,但摄影时TTL与摄影时的LB的比不充分,因此收缩时的高度变低也不充分。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中国公开专利号CN108535844A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摄像镜头:在收缩时为低高度,在摄影时,为窄角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并且由六片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仔细研究了摄影时的TTL(光学总长)与LB(后焦长度)的比,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的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与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的比、以及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结果发现能够得到改善现有技术问题的摄像镜头,从而想到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所述摄像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配置有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4):摄影时的(TTL/LB)≤2.20(1)7.50≤D12/d2≤8.50(2)0.04≤d6/f≤0.08(3)-1.00≤R6/R7≤-0.35(4)其中,TTL:光学总长(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像面的轴上距离);LB:后焦长度(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到像面的轴上距离);D12: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d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f: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d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R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优选地,满足下列关系式(5):0.60≤f1/f≤0.80(5)其中,f: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f1:第一透镜的焦距。优选地,满足下列关系式(6):0.90≤f2/f≤1.30(6)其中,f: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f2:第二透镜的焦距。优选地,满足下列关系式(7):-0.70≤f3/f≤-0.50(7)其中,f: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f3:第三透镜的焦距。优选地,满足下列关系式(8):0.05≤d8/f≤0.10(8)其中,f: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d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特别是一种涉及如下这样的摄像镜头的专利技术:适用于使用了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的智能手机用相机组件、数码相机等,在摄影时,为2ω≤50°的窄角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当收缩时的TTL/IH≤1.40时,在收缩时为低高度,并且由六片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LA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LA的轴向球差、像散场曲、畸变的图。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LA的概略结构的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LA的轴向球差、像散场曲、畸变的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LA的概略结构的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LA的轴向球差、像散场曲、畸变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镜头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该摄像镜头LA具备六片结构的透镜系统,在该六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中,自物侧至像侧依序配置有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在第六透镜L6与像面之间配置有玻璃平板GF。作为该玻璃平板GF,可假定有玻璃盖板以及各种过滤片(filter)等。在本专利技术中,玻璃平板GF可以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省略。第一透镜L1是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第二透镜L2是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第三透镜L3是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第四透镜L4是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第五透镜L5是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第六透镜L6是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为了良好地校正各个像差,在这些六片透镜的透镜表面中,希望将所有的表面设为非球面形状。该摄像镜头LA满足以下关系式(1):摄影时的(TTL/LB)≤2.20(1)关系式(1)规定了摄影时的光学总长(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到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摄影时的后焦长度(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到像面的轴上距离)LB的比。在关系式(1)的范围内时,容易实现收缩时的高度变低,因此是优选的。该摄像镜头LA满足以下关系式(2):7.50≤D12/d2≤8.50(2)关系式(2)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到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的轴上距离D12与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的轴上距离d2的比。在关系式(2)的范围内时,容易实现收缩时的高度变低、以及摄影时的视场角变窄下的各个像差的校正,因此是优选的。该摄像镜头LA满足以下关系式(3):0.04≤d6/f≤0.08(3)关系式(3)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轴上距离d6与摄像镜头LA整体的焦距f的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配置有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n其中,所述摄像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摄像镜头的后焦长度为LB,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1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2,所述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6,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4):/n摄影时的(TTL/LB)≤2.20; (1)/n7.50≤D12/d2≤8.50; (2)/n0.04≤d6/f≤0.08; (3)/n-1.00≤R6/R7≤-0.35。 (4)/n

【技术特征摘要】
20210324 JP 2021-049472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配置有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摄像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摄像镜头的后焦长度为LB,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1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2,所述摄像镜头整体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6,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4):
摄影时的(TTL/LB)≤2.20;(1)
7.50≤D12/d2≤8.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田耕二阪口贵之寺岡弘之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