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504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动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包括真空发生机构以及用于外接高压气源的控制机构,所述真空发生机构包括座体以及装设于所述座体内的真空发生组件,所述座体设置有进气口、抽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控制机构安装于所述座体,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排气口排出高速气体至外界,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用于对所述抽气口内进行抽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直接把控制机构与真空发生机构一体式设计,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而节省了空间;同时,由于控制机构直接在座体内与真空发生机构进行连通,因此省略了导管的设置,能够减少漏气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
本技术涉及气动元件
,尤其是指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
技术介绍
目前的真空阀,大多都是包括座体、真空发生组件以及控制机构,其中真空发生组件安装在座体上,控制机构通过导管而经座体与真空发生组件连通,通过座体来实现连接以使得控制机构能够控制高压气源往真空发生组件内输入高速气体,经文丘里效应来对座体上对应的抽气口进行抽气以达到制造真空的效果。显然,上述的部件中,座体仅仅是用来实现安装的,其没有体现具体的效果,缺使得真空阀的体积增加,且部件的增加也导致对密封的要求更高,无形中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能够减少部件的使用以及减少漏气现象的发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包括真空发生机构以及用于外接高压气源的控制机构,所述真空发生机构包括座体以及装设于所述座体内的真空发生组件,所述座体设置有进气口、抽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控制机构安装于所述座体,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排气口排出高速气体至外界,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用于对所述抽气口内进行抽气。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机构为电磁阀。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座体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座体的抵接处设置有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真空发生组件包括若干根并排设置的真空管,所述真空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入气口和用于与所述排气口连通的出气口,所述真空管的侧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抽气口连通的负压孔。更进一步的,所述真空管的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负压孔。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外接气源或者大气的破真空阀,所述破真空阀与所述抽气口于所述座体内连通。更进一步的,所述座体有第一破真空道和第二破真空道,所述第一破真空道的一端与所述抽气口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一破真空道的另一端于所述座体内与所述第二破真空道的一端交叉连通,所述第二破真空道的另一端显露于所述座体的端面,所述破真空阀与所述第二破真空道的另一端连通。更进一步的,所述破真空阀于所述抽气口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调节气体流量的调节机构。进一步的,所述座体的一侧设置有真空检测口,所述真空检测口与所述抽气口连通,所述真空检测口用于与外界的真空检测装置连通。更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检测口可拆卸安装有堵气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直接把控制机构与真空发生机构一体式设计,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而节省了空间;同时,由于控制机构直接在座体内与真空发生机构进行连通,因此省略了导管的设置,能够减少漏气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座体的内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真空管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真空发生机构,2—控制机构,3—座体,5—破真空阀,6—调节机构,31—进气口,32—抽气口,33—排气口,34—密封圈,35—第一破真空道,36—第二破真空道,37—真空检测口,38—堵气件,41—真空管,42—入气口,43—出气口,44—负压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包括真空发生机构1以及用于外接高压气源的控制机构2,所述真空发生机构1包括座体3以及装设于所述座体3内的真空发生组件,所述座体3设置有进气口31、抽气口32和排气口33,所述控制机构2安装于所述座体3,所述控制机构2与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进气口31连通,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排气口33排出高速气体至外界,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用于对所述抽气口32内进行抽气。具体的,该控制机构2为电磁阀,优选为先导阀。本技术工作时,在抽气口32安装有吸盘或者其他用于与产品接触的部件,然后由控制机构2打开,使得高压气源与真空组件接通,高速气体依次经进气口31、真空组件、排气口33后排出至外界,在此过程中,高速气体进入真空组件后流速会增加,因而使得真空组件内部的气压降低,从而把抽气口32内的气体抽取至真空组件并排出至外界,以使得抽气口32内气压降低而实现了抓取功能。相较于现有的控制机构2,本技术直接把控制机构2安装在真空发生机构1,从而使得本技术的结构更加紧凑而节省了空间;同时,由于控制机构2直接在座体3内与真空发生机构1进行连通,因此省略了导管的设置,能够减少漏气现象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2与所述座体3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控制机构2与所述座体3的抵接处设置有密封圈34。螺钉连接便于控制件与座体3的拆装,而密封圈34则用于提升本技术的密封性,防止本技术漏气而导致失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真空发生组件包括若干根并排设置的真空管41,所述真空管4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进气口31连通的入气口42和用于与所述排气口33连通的出气口43,所述真空管41的侧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抽气口32连通的负压孔44。具体的,所述真空管41的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负压孔44,两个负压孔44优选为共面且间隔设置,即使得前一个负压孔44抽气后,能够增加真空管41内高速气体的量而使得高速气体速度增加,当经过下一个负压孔44时,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抽气,有利于节省能耗。该逐级增加的方式类似于涡轮增压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用于外接气源或者大气的破真空阀5,所述破真空阀5与所述抽气口32于所述座体3内连通。通过设置有破真空阀5,使得本技术能够在需要放下产品时,由破真空阀5打开而控制抽气口与外界普通气源或者大气连通,从而让气体能够进入抽气口而使得抽气口内的气压上升,实现了破除真空的效果。具体的,所述座体3有第一破真空道35和第二破真空道36,所述第一破真空道35的一端与所述抽气口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一破真空道35的另一端于所述座体内与所述第二破真空道36的一端交叉连通,所述第二破真空道36的另一端显露于所述座体3的端面,所述破真空阀5与所述第二破真空道36的另一端连通。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该第一破真空道35和第二破真空道36还可分别连接有多个连通道,用于把抽气口导通至与破真空阀5连通。具体的,所述破真空阀5与所述抽气口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调节气体流量的调节机构6。该调节机构6为常规的手段,例如为一根与座体3螺纹连接的螺丝,即通过拧动螺丝而控制螺丝插入第一破真空道35的长度,以此来实现控制单位时间内流入抽气口的气体流量,避免了气体涌入抽气口而导致产品被吹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体3的一侧设置有真空检测口37,所述真空检测口37与所述抽气口连通,所述真空检测口37用于与外界的真空检测装置连通,从而让工作人员可以实际监测抽气口内的真空度,以此来监测本技术是否发生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包括真空发生机构以及用于外接高压气源的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发生机构包括座体以及装设于所述座体内的真空发生组件,所述座体设置有进气口、抽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控制机构安装于所述座体,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排气口排出高速气体至外界,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用于对所述抽气口内进行抽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包括真空发生机构以及用于外接高压气源的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发生机构包括座体以及装设于所述座体内的真空发生组件,所述座体设置有进气口、抽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控制机构安装于所述座体,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经所述排气口排出高速气体至外界,所述真空发生组件用于对所述抽气口内进行抽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为电磁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座体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座体的抵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发生组件包括若干根并排设置的真空管,所述真空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入气口和用于与所述排气口连通的出气口,所述真空管的侧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抽气口连通的负压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稳定性好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宏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鸿诺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