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机床主轴热误差的冷却循环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床主轴冷却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降低机床主轴热误差的冷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制造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床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密机床的高功率主轴系统保证了机床加工的高效与质量。但机床主轴在高速且长时间运转过程中,主轴轴承和电机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通过热辐射、热传导等方式向主轴和主轴箱其他部件传递,造成主轴和主轴箱各部位不均匀受热,导致主轴在轴向和径向方向产生热误差,最终影响机床加工精度。
[0003]针对机床主轴发热产生热误差的问题,目前多采用布置冷却装置,提高散热能力的方法。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说明书CN101524855 B中公开了一种采用风冷装置对主轴进行冷却的主轴冷却结构,该装置在主轴外壳后端安装了冷却风扇,在外壳和轴承座以及气缸之间形成轴向风道,利用空气循环流动对主轴进行冷却。这种方式对于高速运转的电主轴来说冷却效果不佳。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1347288 B中公开了一种电主轴冷却润滑结构,该装置在主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降低机床主轴热误差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箱体、设置在主轴箱体内的主轴,电机设置在主轴中段,在所述电机外套有电机冷却套,电机冷却套上布置有两套方向相反的电机冷却流道,若干温度传感器分布在电机上,主轴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滚动轴承,所述轴承外套有轴承冷却套,主轴设有转速传感器,冷却组件与冷却流道连接,数据处理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转速传感器以及冷却组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机床主轴热误差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却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风冷机、冷却油箱、冷却水泵以及电子式循环冷却水调节阀;冷却流道包括流道、第一冷入管口、第二冷入管口、第一热出管口以及第二热出管口;第一冷入管口设置在冷却套上方,第一热出管口设置在冷却套下方,第二冷入管口设置在轴承冷却套上方,第二热出管口设置在轴承冷却套下方,第一冷入管口和第二冷入管口均分别设有电子式循环冷却水调节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机床主轴热误差的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式循环冷却水调节阀与输入端主流道相连,所述输入端主流道与冷却水泵相连,所述冷却水泵另一端连接冷却油箱出油口,红外温度传感器监测冷却油箱出油口冷却液温度,所述冷却套第一、二热出管口与输出端主流道相连,所述输出端主流道与风冷机进油口连接,所述风冷机出油口与冷却油箱进油口连接,在所述主轴1上装有霍尔式转速传感器。4.一种降低机床主轴热误差的冷却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分析主轴部分的热源有:主轴轴承摩擦热,主轴电机发热;步骤2、进行主轴发热和传热分析:步骤2.1、轴承2的发热量通过下式计算:Q=1.047
×
10
‑4nM
ꢀꢀꢀꢀꢀꢀꢀꢀꢀꢀꢀꢀꢀꢀꢀ
(1)其中,n为轴承转速(rpm);M为轴承总摩擦力矩(N
·
mm);Q为发热量(W);轴承2的总摩擦力矩包括三部分:M=M1+M2+M3ꢀꢀꢀꢀꢀꢀꢀꢀꢀꢀꢀꢀꢀꢀꢀꢀ
(2)(1)外载荷产生的摩擦力矩M1:M1=f1F
β
d
m
ꢀꢀꢀꢀꢀꢀꢀꢀꢀꢀꢀꢀꢀꢀꢀꢀꢀ
(3)其中,f1是由轴承结构及载荷决定的系数,F
β
是等效外载荷,dm是轴承平均直径;(2)滚道接触区域自旋运动产生的摩擦力矩M2:其中μ为滑动摩擦系数,σ为滚道处发现接触应力,a为接触椭圆长半轴,E为第二类完全椭圆积分;(3)润滑流体粘性摩擦力矩M3:其中,v0是润滑剂的动力粘度,f0是由轴承类型及润滑方式决定的系数;整理得:
步骤2.2、电机的发热量由电机损耗功率转化而来,包括三部分:(1)定子8的功耗损耗:P
d
=P
Cu1
+P
Fe
ꢀꢀꢀꢀꢀꢀꢀꢀꢀꢀꢀꢀꢀꢀꢀꢀꢀ
(7)其中P
Cu
为铜耗,P
Fe
为铁耗,为铁耗,其中I1为定子绕组线电流,r1为绕组电阻,I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华,左乾君,杨晓平,张海燕,李毅,闫青,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文理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