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炳俊专利>正文

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1569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包含有一驱动元件、受驱动元件连动而产生以一旋转轴转动的一基座,以及连接基座的多数个扇叶,基座具有围绕其旋转轴的一周环壁,周环壁的外侧表面沿旋转轴延伸方向区分有一第一周壁面与一第二周壁面,所述扇叶则区分为多数个第一扇叶及多数个第二扇叶,第一扇叶互相间隔地连接于第一周壁面,而第二扇叶也互相间隔地连接于该第二周壁面,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原有配置空间下,能够加大风量以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具有多风扇外观视觉效果,非常适于实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扇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在不增加原有配置 空间下能够加大风量以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具有多风扇外观视觉效果的电 脑散热用的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
技术介绍
以电脑设备用的散热风扇为例,因 一方面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的时脉大幅提高,或采用多个处理核心,另一方面在于其他晶片,如显示晶片 或其他周边设备晶片,皆大幅提高了处理速度,导致电脑主机的发热量相 较于以往还高,因此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则日益重要,并且当前散热风扇 朝向更大尺寸发展,或使用更多数量的风扇,甚至搭配水冷系统来提高散 热效率。但是要提高散热效率,可能的方式是增加马达的转速,但是此举将使 噪音增加,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另外,增大风扇尺寸,相对的驱动马达 的体积也会增大,在电脑壳体体积有限的条件下,所能使用的最大风扇尺 寸也会受到限制。再者,增加风扇装置的使用数量,同样受限于电脑壳体 体积的限制,同时也会增加整体配置上的难度。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风扇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 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 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 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 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 装置,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风扇装置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 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 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能够改 进一般现有的风扇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 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风扇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 新型结构的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以在不增加原有配置空间下,能够加大风量以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具有多风扇 外观视觉效果,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该风扇装置 包含一驱动元件、受该驱动元件连动而产生以一旋转轴转动的一基座,及连接该基座的多数个扇叶,其中该基座具有围绕该旋转轴的一周环壁,该周 环壁的外侧表面沿该旋转轴延伸方向区分有一第一周壁面与一第二周壁 面,所述的扇叶则区分为多数个第 一扇叶及多数个第二扇叶,该第 一扇叶互 相间隔地连接于该第一周壁面,而该第二扇叶也互相间隔地连接于该第二 周壁面,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配置。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釆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依据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前述的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 置,其中所述的第 一扇叶与第二扇叶在该旋转轴延伸方向的投影位置为交 错配置。依据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前述的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 置,其中该风扇装置还包含有一壳座体,该壳座体用以该驱动元件定位。依据本技术的 一个较佳实施例,前述的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 置,其中所述的壳座体还设置有一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为一发光二极管元 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 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 效果本技术借由上述设计,使所述第一扇叶及第二扇叶分别连接于 基座上的不同层次,可以在不增加原有配置空间的前提下,具有较大鼓风 量以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应用于电脑主机机壳时,因第一扇叶及第二扇 叶呈交错的配置形态,转动时可具有类似多组风扇同时转动的视觉效果,还 可增加电脑主机机壳运作时与众不同的视觉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原有配置空间下,能够加大风量 以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具有多风扇外观视觉效果,非常适于实用。其具有上 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 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风扇装置具有 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第 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 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面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结构组合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l增设发光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具有多层次扇 叶的风扇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 、图2所示,图l是本技术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 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面部分剖视示意图。本 技术第 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包含有一驱动元 件4、 一基座l、多数个扇叶200、 210,以及一壳座体3。上述的驱动元件4,在本实施例中为一马达,其具有一驱动轴41,该驱 动轴41是以假想的一旋转轴400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上述的基座1,是设置定位于驱动元件4的驱动轴41的端部,可由驱 动轴41带动而同样以旋转轴400为中心转动,基座1在本实施例中为中空 圓形盖状,具有呈圆形的一顶壁101及连接顶壁101周缘而下向延伸的一周 环壁100,如图2所示,周环壁100的外侧表面沿旋转轴400的方向(即图 中的直立方向)可以区分成一第一周壁面IOOI(位于上方)及一第二周壁面 1002 (位于下方)。上述的多数个扇叶200、 210,所述扇叶在本实施例中则区分为两组,一 组为多数个第一扇叶200,另一组为多数个第二扇叶210,所述第一扇叶200 彼此间隔地连接于第一周壁面1001而向外侧延伸,而所述第二扇叶210也 互相间隔地连接于第二周壁面1002而向外延伸,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是 图1结构组合后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叶200与第二扇叶210 在旋转轴400延伸方向的投影位置(即如图3所示)是呈交错配置的形态,两 相邻的第一扇叶200间所形成的间距2000,恰好可见一第二扇叶210,其余 依此类推,惟第一扇叶200与第二扇叶210分别连接于基座1的第一周壁 面1001与第二周壁面1002,在直立位置上为不同层次。另外,风扇装置还包含有一壳座体3,该壳座体3用以供驱动元件4定 位,本实施例中,壳座体3具有设置在中央部位的一安装部31、呈圆形而直 立状的一外环壁32,以及连接安装部31与外环壁32的多数个肋部33,安 装部31供驱动元件4锁固定位,而驱动元件4所需连接电力的导线(图未示)可配置定位于其中一肋部33上,借由外环壁32可将壳座体3连同驱动 元件4、基座1及多数个扇叶200、210—同设置于一电脑主机机壳(图未示) 所预设的通风网孔处,以进行鼓风散热。此外,请再参阅图4所示,是图l增设发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多层次扇叶的风扇装置,该风扇装置包含一驱动元件、受该驱动元件连动而产生以一旋转轴转动的一基座,及连接该基座的多数个扇叶,其特征在于: 该基座具有围绕该旋转轴的一周环壁,该周环壁的外侧表面沿该旋转轴延伸方向区分有一第一周壁面与一 第二周壁面,所述的扇叶则区分为多数个第一扇叶及多数个第二扇叶,该第一扇叶互相间隔地连接于该第一周壁面,而该第二扇叶也互相间隔地连接于该第二周壁面,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炳俊
申请(专利权)人:朱炳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