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1128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包括主油罐及安装于主油罐内的潜油泵,还包括副油罐及组合阀体,主油罐与副油罐之间设置有补油管道,组合阀体内设置有供油流道、供油阀芯及负压机构,供油流道设置有与潜油泵联通的供油进口及与油枪联通的供油出口,供油阀芯控制供油流道的通断,负压机构在油品流经供油流道时形成将副油罐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向主油罐补充的负压力。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少补油次数、提高便捷性的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系统。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加油站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油罐是用于储存油品的大型容器,配合潜油泵将油罐内的油品输送至加油枪,从而实现对车辆油箱的油品补充。待油罐内消耗待尽时,需要由油罐车将油品向油罐输送,而为了保证油罐安全,油罐往往埋于地下,故使油罐的油品补充带来一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补油次数、提高便捷性的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主油罐及安装于主油罐内的潜油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油罐及组合阀体,所述的主油罐与副油罐之间设置有补油管道,所述的组合阀体内设置有供油流道、供油阀芯及负压机构,所述的供油流道设置有与潜油泵联通的供油进口及与油枪联通的供油出口,所述的供油阀芯控制供油流道的通断,所述的负压机构在油品流经供油流道时形成将副油罐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向主油罐补充的负压力。
[000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负压机构,油品在潜油泵驱动下流经供油流道时形成将副油罐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向主油罐补充的负压力,从而及时将副油罐内的油品补充至主油罐内,一方面,减少补油次数,提高便捷性,另一方面,无需额外增加潜油泵,使结构更为精简,降低系统成本。
[000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负压机构包括负压流道,所述的负压流道设置有分别与供油流道联通的负压进油口及与主油罐联通的负压回油口,所述的负压流道局部由文丘里管构成,所述的负压流道设置有与补油管道联通的负压分支,所述的文丘里管在油品经过时将负压分支内的气体抽入负压流道,形成将副油罐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向主油罐补充的负压力,所述的负压流道位于负压进油口设置有负压单向阀芯,所述的负压分支设置有进气单向阀芯。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压流道的局部由文丘里管构成,在油品经过时将负压分支内的气体抽入负压流道,形成将副油罐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向主油罐补充的负压力,压力持续、稳定,结构精简。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负压机构包括负压阀体,所述的组合阀体设置有与负压阀体螺纹配合的安装孔,所述的负压流道包括设置于负压阀体的顺向流道、转向腔、逆向流道及进油腔,所述的进油腔位于负压进油口处,所述的顺向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并沿圆周排布,联通于进油腔与转向腔之间,所述的逆向流道位于顺向流道圆周排布中心,联通于转向腔与负压回油口之间,所述的文丘里管位于逆向流道上,所述的负压分支联通于逆向
流道相对文丘里管的前方。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顺向流道、转向腔、逆向流道及进油腔所形成负压阀体,使负压阀体的结构可集成于一个圆柱体内,可作为独立模块进行拆装,在无副油罐时将负压阀体拆下后由堵头封闭,此外,顺向流道与逆向流道的布局也使负压阀体内部结构更为精简,空间合理利用。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供油阀芯包括外单向阀芯和内单向阀芯,所述的外单向阀芯仅供油品从供油进口向供油出口流动,所述的外单向阀芯内设置有内流道,所述的内单向阀芯位于内流道内,仅供油品从供油出口向供油进口流动。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外单向阀芯和内单向阀芯组成的供油阀芯,在正常情况下,从供油进口进入的油品挤压外单向阀芯开启,使油品向供油出口流动,即向油枪输出,当遇到油枪管路内压力过大时,油品则从内单向阀芯流回供油进口,减少油枪管路压力,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组合阀体上方设置有端盖,所述的端盖固定设置有与电源电连接的供电插头,所述的组合阀体设置有供电腔,所述的供电腔设置有与潜油泵电连接的供电插座,所述的端盖固定于组合阀体时供电插头插入供电插座构成电源与潜油泵的供电配合。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检修或维护时,均要开启端盖,而有供电插头与供电插座配合,在开启端盖时自动切断潜油泵的电源,避免忘记切断电源而产生危险,提高安全性。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组合阀体设置有泄压通道及泄压塞,所述的泄压通道将供油流道位于供油阀芯后方的部分与主油罐联通,所述的泄压塞拔插设置于组合阀体外侧壁并将插入时将泄压通道切断。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泄压通道,在检修或维护时,部分油品残留于供油流道位于供油阀芯后方的部分内,手动开启泄压塞,使该部分油品流回主油罐,避免该部分油品影响检修或维护的正常进行。
[001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组合阀体设置有检测供油通道油压的第一测压口,所述的主油罐设置有检测主油罐油压的第二测压口。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第一检测口和第二测压口,通过各处的压力数据快速排查故障点,从而针对进行检修或维护,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组合阀体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A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负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C的放大图;图6为图4中D的放大图;图7为图3中E的放大图;图8为图2的B向剖视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泄压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
”ꢀ
、“下
”ꢀ
、“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
ꢀ“
第一”、“第二”、“第三
”ꢀ
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如图1—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包括主油罐1及安装于主油罐1内的潜油泵3,还包括副油罐2及组合阀体4,主油罐1与副油罐2之间设置有补油管道21,组合阀体4内设置有供油流道41、供油阀芯42及负压机构43,供油流道41设置有与潜油泵3联通的供油进口411及与油枪联通的供油出口414,供油出口414与图3中的a腔联通,供油阀芯42控制供油流道41的通断,负压机构43在油品流经供油流道41时形成将副油罐2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21向主油罐1补充的负压力,增设负压机构43,油品在潜油泵3驱动下流经供油流道41时形成将副油罐2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21向主油罐1补充的负压力,从而及时将副油罐2内的油品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包括主油罐及安装于主油罐内的潜油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油罐及组合阀体,所述的主油罐与副油罐之间设置有补油管道,所述的组合阀体内设置有供油流道、供油阀芯及负压机构,所述的供油流道设置有与潜油泵联通的供油进口及与油枪联通的供油出口,所述的供油阀芯控制供油流道的通断,所述的负压机构在油品流经供油流道时形成将副油罐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向主油罐补充的负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压机构包括负压流道,所述的组合阀体设置有与负压阀体螺纹配合的安装孔,所述的负压流道设置有分别与供油流道相对供油阀芯后方的位置联通的负压进油口及与主油罐联通的负压回油口,所述的负压流道局部由文丘里管构成,所述的负压流道设置有与补油管道联通的负压分支,所述的文丘里管在油品经过时将负压分支内的气体抽入负压流道,形成将副油罐的油品通过补油管道向主油罐补充的负压力,所述的负压流道位于负压进油口设置有负压单向阀芯,所述的负压分支设置有进气单向阀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功能增强型潜油泵的双油罐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压机构包括负压阀体,所述的负压流道包括设置于负压阀体的顺向流道、转向腔、逆向流道及进油腔,所述的进油腔位于负压进油口处,所述的顺向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并沿圆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余温如刘良永聂东郝行亮冯前锋郭俊杰王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嘉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