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070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防水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包括第一网络体系组分和第二网络体系组分;所述第一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包括丙烯酸盐水溶液、交联剂、补强剂、偶联剂、氧化剂、促进剂;所述第二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包括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水材料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地下空间应用工程发展日益增多,地下空间的结构和功能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各种地下结构功能越来越复杂,地下建筑结构的埋深也更深,地下建筑结构也因此各种新型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和应用,对于地下建筑的防护技术也需要不断的适应更深的埋深,适应地下结构不断的变化和复杂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和建筑结构形变对防水层的破坏,现在有地下建筑防水材料主要以强度较高的塑料片材和涂膜料防水涂料为主要防护材料,但因传统材料的结构形式及材料的柔韧性差等因素不适应复杂的地下建筑结构,造成了地下建筑出现大面积渗漏水情况,严重影响地下建筑结构的安全。近年来随着建筑材料不断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型防水材料改善了渗漏水情况,如近年应用较广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涂料,其是一种柔性弹性体材料,本身具备粘弹性,能够与发下混凝土结构产生较好的密贴性能属于纯绿色环保防水材料,是国家鼓励提倡的新型绿色材料;因此在建筑工程防水、防渗及防腐蚀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现有技术中,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涂料在应用中呈现出主液不容易稳定容易自聚合且涂料本体强度低,韧性差容易被尖锐物刺破的力学性能及失水后开裂失韧的现状,不能满足喷膜防水涂料在众多建筑领域实际的应用需求,现有的改进技术有通过加入阻聚剂可有效缓解主液加入氧化剂之后的聚合问题;或提出了一种在低温情况施工时,避免在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主液中结晶的的技术。但以上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的改进技术,只能解决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的储存性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力学强度较低及韧性较差,在工程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现象,失去防水性能,而且丙烯酸盐喷膜材料属于水性材料,长期暴露于户外时,会逐步干硬。随着内应力的不断增加,甚至会出现开裂的情况,从而破坏防水材料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国内诸多厂家针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改进,另有现有技术提出采用添加含有两个C=C双键且两个双键之间通过柔性碳链连接的化合物参与丙烯酸盐喷膜材料的共聚反应,可以将硬化卷曲时间减缓到60天。或采用含有硅烷成分的柔性链段进行改性,将干硬时间可减缓到90天。但以上专利中技术只是减缓了干裂的时间,并未能解决材料本身的干缩开裂,也未能解决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力学性能的强度低、韧性差的问题,影响了绿色材料的应用发展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可以提高丙烯酸盐喷膜材料本身强度及提高材料韧性,并且可以解决喷膜防水材料的干缩开裂。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
盐喷膜防水材料,包括第一网络体系组分和第二网络体系组分;所述第一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包括丙烯酸盐水溶液、交联剂、补强剂、偶联剂、氧化剂、促进剂;所述第二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包括2

甲基
‑2‑
丙烯酸
‑2‑
(2

甲氧基乙氧基)乙酯和助剂。
[0005]在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0006][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0008]2‑
甲基
‑2‑
丙烯酸
‑2‑
(2

甲氧基乙氧基)乙酯
ꢀꢀ
10~50份;
[0009]助剂
ꢀꢀꢀꢀꢀꢀꢀꢀꢀꢀꢀꢀꢀꢀꢀꢀꢀꢀꢀꢀꢀꢀꢀꢀꢀꢀꢀꢀꢀꢀꢀꢀꢀꢀꢀꢀ
1~10份。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丙烯酸盐水溶液选自丙烯酸镁水溶液、丙烯酸钙水溶液、丙烯酸锌水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丙烯酸盐水溶液中单体的含量为40~50%。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交联剂选自氢氧化镁、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补强剂选自碳酸钙、白炭黑、炭黑、硫酸钡、粉煤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偶联剂选自丙烯酸乳液、双(二辛氧基焦磷酸酯基)乙撑钛酸酯、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

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氧化剂选自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重铬酸钠、高氯酸盐、高锰酸盐、重铬酸盐,过氧化钠,过硫酸铵、过氧化二苯甲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促进剂选自硼氢化钾,硼氢化钠,氯化亚锡,N,N-二甲基对甲苯胺、硫代硫酸钠、硫酸亚铁铵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剂选自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丙烯酸
‑2‑
乙基己酯、海藻酸丙二醇酯、2,2

二甲基

1,3

丙烷二基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8]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丙烯酸盐喷膜,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制备获得。
[0019]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苯专利技术所述的丙烯酸盐喷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第一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丙烯酸盐水溶液、交联剂、补强剂、偶联剂与第二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2

甲基
‑2‑
丙烯酸
‑2‑
(2

甲氧基乙氧基)乙酯和助剂混合制备获得的丙烯酸盐主液;将至少部分的所述丙烯酸盐主液与氧化剂混合获得A组分;将至少部分的所述丙烯酸盐主液与促进剂混合获得B组分;将A组分和B组分混合。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丙烯酸盐主液制备过程中,反应温度为40℃~60℃。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A组分和B组分的质量比为100:(70~100)。
[0022]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或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丙烯酸盐喷膜在地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经过大量实验意外发现,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在快速聚合形成的三维网状弹性胶体结构体系中,通过引入第二重网络,在氢键作用及强迫相容的理论下,两种三维网络相互缠绕,形成一种双网络互穿的稳定结构,双网络的互穿网状结构使得原来丙烯酸盐弹性体中单一网络结构更加稳定牢固,使材料的本体力学强度和撕裂强度大幅度提高,材料中三维网络中第二网络键链能锁住小分子量的水,让材料不会失水干裂,持久保持高强度的柔韧的力学性能。在材料的实际应用中,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的防水材料不容易被其它尖锐物刺破,能够在地下建筑结构发生形变时更好的吸性应力变化,保持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包括第一网络体系组分和第二网络体系组分;所述第一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包括丙烯酸盐水溶液、交联剂、补强剂、偶联剂、氧化剂、促进剂;所述第二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包括2

甲基
‑2‑
丙烯酸
‑2‑
(2

甲氧基乙氧基)乙酯和助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体系组分的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2

甲基
‑2‑
丙烯酸
‑2‑
(2

甲氧基乙氧基)乙酯
ꢀꢀ
10~50份;助剂
ꢀꢀꢀꢀꢀꢀꢀꢀꢀꢀꢀꢀꢀꢀꢀꢀꢀꢀꢀꢀꢀꢀꢀꢀꢀꢀꢀꢀꢀꢀꢀꢀꢀꢀꢀꢀ
1~10份。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盐水溶液选自丙烯酸镁水溶液、丙烯酸钙水溶液、丙烯酸锌水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优选的,丙烯酸盐水溶液中单体的含量为40~50%。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网络结构的丙烯酸盐喷膜防水材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的任一项或多项:A1)所述交联剂选自氢氧化镁、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A2)所述补强剂选自碳酸钙、白炭黑、炭黑、硫酸钡、粉煤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A3)所述偶联剂选自丙烯酸乳液、双(二辛氧基焦磷酸酯基)乙撑钛酸酯、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

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裔伟张斌马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无忧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