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及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0237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及其方法,包括澄清池(1)、絮凝池(2)和进水组件;澄清池(1)上端设有集水槽(5)、下端设有排泥口(11),并且排泥口(11)处设有排泥组件;絮凝池(2)为U型结构,并架设在澄清池(1)内部;进水组件设置在絮凝池(2)的左端上部,包括进水腔(3),所述进水腔(3)上设有与外界连接的进水管(31)和流向絮凝池(2)内部的出水口(32),所述出水口(32)的出水角度与絮凝池(2)内壁成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处理中,絮凝是影响处理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絮凝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处于悬浮状态的胶体和细小悬浮物聚结成容易沉淀分离的颗粒,而且能够部分地去除色度、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以及铁、锰形成的胶体络合物,同时也能去除一些放射性物质、浮游生物和藻类。因此出现了各种絮凝池,絮凝池目的就是在原水投加混凝剂后,在良好的混凝控制指标之下,降低混凝影响因素以同向絮凝为主创造出优越的水条件增大水中颗粒的碰撞几率,相互聚集形成密实度大的絮凝体。
[0003]常规的絮凝技术,利用混合设备及构筑物以达到絮凝池内的絮凝作用,还需要克服各种不因素,十分繁琐;比如大多数污水站采用机械搅拌,但是机械搅拌存在絮凝效果差、设备效率低、运行成本大、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此外絮凝、沉淀并非一体化,在土建方面占地多,基建投资大,同时传统的絮凝池2存在混凝死区、淤泥易堆积在池底部,部分絮凝池依靠机械絮凝,依赖于电能,增大了能耗。
专利技术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包括澄清池(1)、絮凝池(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组件;所述澄清池(1)上端设有集水槽(5)、下端设有排泥口(11),并且排泥口(11)处设有排泥组件;所述絮凝池(2)为U型结构,并架设在澄清池(1)内部,絮凝池(2)的上端面低于澄清池(1)的上端面;所述进水组件设置在絮凝池(2)的左端上部,包括进水腔(3),所述进水腔(3)上设有与外界连接的进水管(31)和流向絮凝池(2)内部的出水口(32),所述出水口(32)的出水角度与絮凝池(2)内壁成0

30
°
角度倾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腔(3)为多个,并前后并列设置,所述进水腔(3)的截面为三角形结构,并且长边固定在絮凝池(2)上,进水腔(3)的下边上设有多个出水口(3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腔(3)前后长度与絮凝池(2)内部前后宽度一致,进水腔(3)的上端面为弧形向下过渡结构、下端水平布置并设有多个出水口(32);进水管(31)为多个,并前后并列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腔(3)上设有加压组件(33),所述加压组件(33)包括气嘴,气嘴通过软管与澄清池(1)外侧的气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5)环形罩设在澄清池(1)的上部外侧、底部低于澄清池(1)的上端面、下端设有排水管(5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U型自动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51)与收集池(61)连接,收集池(61)的一端通过水泵(62)将水传输至喷嘴(63),喷嘴(63)固定在絮凝池(2)上并与进水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加强张泽航敖绍军景辰阳李昂陈天池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