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9950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33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包括光缆和设置于光缆两端的光纤连接器,所述光纤连接器包括连接头和尾护套,所述连接头和尾护套之间还设有一透光框套组件,所述光缆的光纤从尾护套引入所述透光框套组件后在所述透光框套组件内弯曲一定的长度再引入所述连接头。通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光纤跳线,在光缆一端的连接头通入红光源,就可以在另一端的透明框套组件内清晰可见红光,从而可以快速追踪查到光纤跳线的两端,方便光纤跳线的维护和管理。和管理。和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


[0001]本申请涉及光纤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

技术介绍

[0002]光纤跳线是指光缆两端都装上连接器插头,用来实现光路活动连接的光纤连接器件。光纤跳线用来做从设备到光纤布线链路的跳接线,广泛运用到通信机房、光纤到户、局域网络、光纤通信系统、光纤连接传输设备等众多领域。
[0003]在大型机房等跳线应用较多的场景中,跳线的管理和区分,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随着机房物理环境的不达标,静电地板使用年限过长,各处塌陷严重。静电地板下各种线缆堆积,老化严重,线路连接非常混乱,没有线缆分类隔离,标识不全,未使用或故障线缆和设备未拆除,在发生故障时维护非常困难。布线年限较长,部分老化,线路过多,线路连接较混乱,没有线缆分类隔离,未使用或故障线缆和设备未拆除,容易出现断网、丢包延时过大、以及发生故障时维护困难等问题。机柜容量已饱和,部分未使用或已淘汰的设备仍放置于机柜内,占用大量空间,并对设备放置、网络规划和布线造成影响。以上种种问题,都需要有方便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
[0005]本申请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包括光缆和设置于光缆两端的光纤连接器,所述光纤连接器包括连接头和尾护套,所述连接头和尾护套之间还设有一透光框套组件,所述光缆的光纤从尾护套引入所述透光框套组件后在所述透光框套组件内弯曲一定的长度再引入所述连接头。
[0006]根据本申请所述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框套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结合形成内部的容置腔,并在一端设有光纤引入通道,另一端设有光纤引出通道;所述光纤引入通道与尾护套配合对接,所述光纤引出通道与连接头配合对接,光纤在所述容置腔内弯曲一定的长度。
[0007]根据本申请所述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框套组件的容置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柱引导进入所述容置腔的光纤绕所述限位柱弯曲后再从光纤引出通道引出。
[0008]根据本申请所述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纤的弯曲段通过胶水固定在所述容置腔内。
[0009]根据本申请所述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的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框套组件由透明材料制成。
[0010]根据本申请所述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的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为透明紧套光纤。
[0011]实施本申请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光纤跳线,在光缆一端的连接头通入红光源,就可以在另一端的透明框套组件内清晰可见红光,从而可以快速追踪查到光纤跳线的两端,方便光纤跳线的维护和管理。
附图说明
[0012]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3]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光纤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透光框套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0016]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光纤在透光框套组件内弯曲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8]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包括光缆10和设置于光缆10两端的光纤连接器20和30,光纤连接器20和30分别用于和对应的光纤设备实现光路连接。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光纤连接器20和30进一步包括连接头21、透光框套组件22和尾护套23。其中,连接头21和尾护套23为现有各种光纤连接器的常规结构,在此便不再详述。本申请为了实现光纤跳线的可追踪查找,在连接头21和尾护套23之间还设置一透光框套组件22,光缆10的光纤11从尾护套23引入透光框套组件22后在透光框套组件22内弯曲一定的长度后再引入连接头21。具体实施例中,透光框套组件22的整体宽度和高度可以与对应的连接头21相同,且长度不超过连接头21。
[0019]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透光框套组件22进一步由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结合构成,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彼此结合形成内部的容置腔223。并且,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彼此结合后在透光框套组件20的一端形成光纤引入通道224,另一端形成光纤引出通道225。光纤引入通道224与尾护套23配合对接,光纤引出通道225与连接头21配合对接。光纤11从尾护套23经光纤引入通道224引入容置腔223,并在容置腔223内弯曲一定的长度形成弯曲段111,然后再经光纤引出通道225引入连接头21。进一步如图3和图4所示,透光框套组件22的容置腔223内在靠近光纤引入通道224端的一侧设有限位柱226,在靠近光纤引出通道225端的另一侧设有限位柱227,光纤11进入容置腔223后先绕限位柱226的外侧弯曲,再绕限位柱227的外侧弯曲,然后再从光纤引出通道225引出。通过设置限位柱226和227,便可以引导光纤11在透光框套组件22的容置腔223内实现弯曲。根据实际应用中光纤弯曲的曲率半径要求,可设计限位柱226和227的位置和大小。并且,光纤11的弯曲段111优选通过胶水等方式固定在容置腔223内,以防止在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振动等原因将弯曲号的光纤变形。
[0020]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90~760纳米。其中,红光波长范围为760~622纳米;橙光波长范围为622~597纳米;黄光波长范围为597~577纳米;绿光波长范围为577~492纳米;青
光波长范围为492~450纳米;蓝光波长范围为450~435纳米;紫光波长范围为435~390纳米。由此可见,光纤在一定弯曲半径下弯曲,透过光纤会散射出来彩色光,当弯曲半径最小时,红光最明显可见。因此,将本申请上述的光纤跳线一端的连接头21通入红光源,就可以在对应端的透光框套组件22和另一端的透光框套组件22内清晰可见红光,从而可以快速追踪查找到光纤跳线的对应两端。具体实施例中,透光框套组件22可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例如透明塑胶材料制成。跳线光纤11则优选采用G657B3透明紧套光纤,G657B3透明紧套光纤的最小弯曲半径为5mm,在工厂制作跳线时,将G657B3透明紧套光纤弯曲一定的长度固定在透明框套组件22内后再加连接头21,连接好连接头21后,将尾护套23与透明框套组件对接,便得到本申请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
[0021]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包括光缆和设置于光缆两端的光纤连接器,所述光纤连接器包括连接头和尾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和尾护套之间还设有一透光框套组件,所述光缆的光纤从尾护套引入所述透光框套组件后在所述透光框套组件内弯曲一定的长度再引入所述连接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追踪查找的光纤跳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框套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结合形成内部的容置腔,并在一端设有光纤引入通道,另一端设有光纤引出通道;所述光纤引入通道与尾护套配合对接,所述光纤引出通道与连接头配合对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耀双邓伟周荣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熠坤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